- 發布時間:2024-10-12 15:28:12 瀏覽次數:984
- 安崗一號楚墓遣册札記一則
-
(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
(首發)安崗一號楚墓遣册第2簡説:
一(乘)△車,又(有)二□童。[1]
其中的△,原字形作:
整理者將△釋爲“犬”,并注:“簡文‘犬’字的下部有一横畫,疑係飾筆,三號簡‘二匕’之‘匕’原文也有類似的横畫飾筆。犬車,車名,疑屬輦車之類。”
[2]
戰國文字中常見“犬”字及“犬”旁,似未見有下部加横畫的寫法。至於“匕”,戰國文字中有下部加横畫的形體,如“旨”。[3]《説文》甘部:“旨,美也。从甘,匕聲。”商承祚指出:“‘旨’古文作,此从匕从口,所謂嘗其旨否矣。”[4]鄭張尚芳也持類似的看法。[5]而且古文“旨”所从“匕”下部亦加横畫。所以,釋△爲“犬”恐不確。
筆者認爲△應釋爲“犮”。楚簡文字“犮”或作:
(曾乙170)
(上博五·三18)
(上博六·天甲11)[6]
△與上舉“犮”(尤其是與
)在形體上十分接近,故可釋作“犮”。
“犮車”之“犮”如字讀,難以解釋,需要破通假。“犮”可能讀爲“旆”。上古音“犮”“旆”均屬並母月部。傳世古書中也有“犮”聲系與“巿”聲系直接相通的例證。比如,“韍”“巿”相通。《説文》巿部:“韍,篆文巿。从韋,从犮。”[7]段玉裁注:“犮聲也。”[8]“紱”“芾”相通。《易·困》:“困于赤紱。”《詩·曹風·候人》孔穎達正義引“紱”作“芾”。[9]“韍”“芾”相通。《禮記·玉藻》:“一命緼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三命赤韍葱衡。”《詩·曹風·候人》毛亨傳引“韍”作“芾”。[10]“坺”“旆”相通。《詩·商頌·長發》:“武王載旆。”《説文》及《玉篇》土部“坺”下并引“旆”作“坺”。[11]段玉裁説:“‘坺’即‘旆’之同音叚(假)借也。”[12]所以,“犮”可通“旆”。出土文獻中雖然不見“旆車”的表述,但是可見“旆軒”的表達:
〼矦之旆軒。(天星觀簡遣册)
〼□矦之旆軒。(天星觀簡遣册)[13]
“旆車”疑爲總名,而“旆軒”可能是形制或用途上略有差别的“旆車”。可資對比的是,曾侯乙簡中既有“車”,也有“
軒”(或作“
軒”)。羅小華懷疑“
車”乃總名,而“
/
軒”可能是形制或用途上略有區别的“
車”。[14]“旆車”“旆軒”都不見於傳世文獻,具體是哪種車,待考。
“犮”也可能讀爲“伐”。上古音“犮”“伐”皆屬並母月部。傳世古書中也有“犮”聲系與“伐”聲系直接相通的例證。比如,“瞂”“伐”相通。《詩·秦風·小戎》:“蒙伐有苑。”《玉篇》盾部“瞂”下引“伐”作“瞂”。[15]“茇”“茷”相通。《楚辭·九辯》:“左朱雀之茇茇兮。”朱熹集注:“茇,一作茷。”又《招隱士》:“林木茷骫。”朱熹集注:“茷,音跋……一作茇,一作拔,音同。”[16]所以,“犮”可通“伐”。傳世古書中雖然不見“伐車”的表述,但是可見“侵車”的表達:
壹戰綿地五百里,焚雍門之茨,侵車東至海。(《穀梁傳》成公二年)
范寧説:“侵車,侵伐之車。”[17]疑“伐車”與“侵車”相類。
[1] 荆州博物館等編,李天虹主編:《湖北出土楚簡五種[貳]》,文物出版社,2024年,第52、71、90、99頁。
[2] 荆州博物館等編,李天虹主編:《湖北出土楚簡五種[貳]》,第100頁。
[3] 黄德寬主編,徐在國副主編,徐在國、程燕、張振謙編著:《戰國文字字形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652頁。
[4] 商承祚:《殷虚文字類編》,《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13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第153頁。
[5]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586頁。
[6] 字形參黄德寬主編,徐在國副主編,徐在國、程燕、張振謙編著:《戰國文字字形表》,第1383頁。
[7] (東漢)許慎撰,(北宋)徐鉉等校定:《説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第157頁下欄。
[8] (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第366頁上欄。
[9]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1册,藝文印書館,2001年,第109頁上欄。(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第2册,第270頁上欄。
[10] (唐)孔穎達:《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第5册,第561頁上欄。(唐)孔穎達:《毛詩正義》,第269頁下欄。
[11]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第803頁上欄。(東漢)許慎撰,(北宋)徐鉉等校定:《説文解字》,第288頁上欄。(南朝梁)顧野王:《宋本玉篇》,中國書店,1983年,第27頁。
[12] (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第691頁上欄。
[13]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18、570、1138頁。羅小華認爲“□矦”應即“矦”。參羅小華:《戰國簡册中的車馬器物及制度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35頁。
[14] 羅小華:《戰國簡册中的車馬器物及制度研究》,第219頁。
[15]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第238頁上欄。(南朝梁)顧野王:《宋本玉篇》,第89頁。
[16] (南宋)朱熹:《楚辭集注》,《朱子全書(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41、178頁。
[17] (唐)楊士勳:《春秋穀梁傳》,《十三經注疏》第7册,第129頁下欄。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4年10月12日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