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4-08-30 14:24:45 瀏覽次數:6959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成果《湖北出土楚簡五種》出版
-
由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李天虹教授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五種)集成研究”,於2010年12月立項,2014年9月獲滾動資助。五種楚簡指湖北江陵藤店M1(1973年發掘,24枚)、老河口安崗M1和M2(1992年發掘,49枚)、江陵拍馬山M027(1995年發掘,3枚)、武漢丁家嘴M1和M2(2009年發掘,100枚)、荊門嚴倉M1(2010年發掘,651枚)五地七座楚墓出土的共計800余枚楚簡。未刊布簡的集中整理、研究與公布,具有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和學術研究多重意義。
《湖北出土楚簡五種》是“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五種)集成研究”項目的最終成果,得到“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支持。分壹、貳兩卷,第壹卷公布五種楚簡中簡數最多的嚴倉簡,第貳卷集中公布其餘四種楚簡,每種楚簡均包含圖版、釋文和注釋。五種楚簡的主要内容是喪葬和卜筮祭禱文書,它們爲墓主身份和墓葬年代的研判提供了關鍵依據,爲楚文字與楚簡形制、喪葬禮制與習俗、名物制度與計量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如據卜筮祭禱文書,可以確定嚴倉墓主爲見於傳世古籍記載的楚國大司馬悼愲,這對於楚墓葬制度和楚史研究具有特殊意義。拍馬山楚簡爲一册喪葬文書,行文多處押韻,形式、内容比較接近文獻記載中的誄文,如然則是迄今所見唯一一份戰國時期的誄文,表明戰國士喪禮中或許已經增設“讀誄”環節。通過簡文比勘和與考古出土實物互證,大體可以確定目前僅見於安崗M1遣册的器物名稱“妻文”,就是該墓也是楚墓常見的削刀。
《湖北出土楚簡五種》由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荊州博物館、老河口市博物館、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編著。湖北是戰國秦漢簡牘出土大省,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依託地域優勢,同時積極服務地方,助力湖北文博事業發展,這也是“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五種)集成研究”申請立項時的一個初衷。
《湖北出土楚簡五種》由文物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李天虹教授主持的又一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荊州胡家草場12號西漢墓出土簡牘整理與研究(20&ZD255)”,由荊州博物館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合作進行。目前工作進展順利,並同樣與文物出版社達成出版意向,計劃從2025年起,陸續出版多卷本簡牘整理報告《荊州胡家草場西漢簡牘》。
以下是《湖北出土楚簡五種》的書影、序言和後記。書影 序 言 楚簡指戰國時期楚國墓葬出土的簡册,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陸續出土,迄今已發現三十多批,總字數約二十萬字以上。這些簡册主要是喪葬、卜筮祭禱文書,行政、司法文書,日書和典籍。它們保存了兩千多年前古人的真迹,具有非常珍貴的文物與文獻價值。近年,隨著資料的不斷公布和討論的逐步深入,楚簡研究對古文字學、文獻學、先秦史、思想史等諸多學科的發展産生深遠影響,成爲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領域。
三十多批楚簡中,已刊布與未刊布簡各占半數左右。因爲各種原因没有系統、全面刊布的楚簡,約有十批出自位於楚國腹心地區的今湖北省,數量總計兩千餘枚。促成未刊布簡的集中整理、研究與公布,具有文物保護和學術研究雙重意義。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五種)集成研究”(10&ZD089)立項,二〇一四年九月續獲滾動資助。項目工作的重點是整理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一九七三年發掘,二十四枚),老河口安崗一、二號墓(一九九二年發掘,四十九枚),江陵拍馬山〇二七號墓(一九九五年發掘,三枚),武漢江夏丁家嘴一、二號墓(二〇〇九年發掘,一百枚)和荆門嚴倉一號墓(二〇一〇年發掘,六百五十一枚,含簽牌)五地七座楚墓出土的共計八百二十七枚楚簡(含無字殘簡)。與此相關,項目還設計有五種楚簡字形辭例數據庫和綜合研究兩項子課題。
本書是“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五種)集成研究”項目的最終成果,分壹、貳兩卷,第壹卷公布五種楚簡中分量最重的嚴倉簡,第貳卷集中公布其餘四種楚簡。每種楚簡均包含圖版、釋文與注釋。
五種楚簡中,拍馬山簡大體完好,安崗簡保存較好,其他三種大多殘斷,藤店、嚴倉簡尤甚。圖像方面,立項之前衹有藤店簡常規照片在早年的考古發掘簡報中有少量披露(荆州地區博物館《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一九七三年九期),其他四種未有任何圖像資料公布過。立項前項目組已經取得考古室内清理階段拍攝的嚴倉簡常規彩色照片和丁家嘴簡紅外照片。立項之後,項目組即全面展開圖像采集工作。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至三月二日,首席專家帶領項目組主要成員,并特邀文物保護、攝影專家,赴收藏竹簡的文博合作單位進行調研和拍攝,順利取得全部五種楚簡的常規彩照和紅外照片,對有刻劃綫和墨綫的簡背也取樣作了拍攝,同時考察竹簡形制,測量、記録相關數據。這次拍攝時發現部分竹簡保存狀況不理想,隨後想辦法進一步落實圖像資料,相繼獲得拍馬山簡早期摹本、安崗簡早期常規黑白照片及摹本,補充了經荆州文物保護中心技術養護處理的部分安崗簡常規彩色照片。二〇一七年十一月,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購入紅外影像掃描儀,這是目前攝取竹簡圖像的最高技術手段。二〇一八年一月,項目組委托荆州文物保護中心紅外掃描保存在其處的嚴倉簡。二〇一八年一月三十日至二月一日,首席專家再次帶領項目組赴合作單位,利用簡帛中心的設備采集另外四種楚簡的紅外掃描影像。這次還掃描了全部簡背。攝取於不同時期的各種圖像,爲保障竹簡整理與研究的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項目組第一次拍攝時,藤店簡和拍馬山簡均已脱水。藤店簡墨迹脱落嚴重,無論實物還是常規照片都難以觀察到清晰、完整的字迹。紅外拍攝照片的效果則比較理想,發現不少文字且多數字迹較爲清晰。拍馬山簡墨迹較淡且有較多脱失。二〇一一年下半年,拍馬山墓葬發掘主持人王明欽研究員提供了竹簡脱水之前所作的簡文摹本。這份摹本保留字迹最多,字形也比較清楚,頗具參考價值。
安崗簡實物現狀不如從前,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四年實施了脱水保護。二〇一二年六月,安崗楚墓發掘負責人之一楊定愛研究員提供一份竹簡黑白照片的底片,由於拍攝於墓葬發掘之後不久,這是竹簡形態和字迹保存最好的一套照片。如一號墓三、四、一一、一五號簡現存實物的末端皆有小段殘斷,項目組拍攝時這些小段殘片已有不同程度的皺縮、發暗,字迹難辨,而在黑白照片中,它們的形態與同墓其他簡基本一致,字迹也比較清晰。又如二號墓五號簡,現存實物的下端有一小段皺縮的殘片,但在黑白照片中,五號簡保存完整,衹是現存殘片的上端簡面稍有開裂。本來墨迹很淡或者很不清晰的簡文,紅外掃描成像的效果有時好於紅外拍攝。
丁家嘴簡紅外照片拍攝於考古發掘結束的當月即二〇〇九年六月,基本體現了竹簡出土時的樣貌。其時部分簡殘留有泥土、竹席殘片等雜物,給簡文的識讀造成一定干擾。項目組拍攝常規照片時,少量竹簡的墨迹出現變化。但是這次拍攝之前對竹簡作過細緻處理,基本清除了簡面雜質。紅外掃描影像中,二號墓遣册文字的清晰度整體上高於紅外拍攝照片,可是原文筆畫或有脱失;卜筮祭禱文書的整體效果則略差,但亦可局部彌補拍攝版的不足。
室内清理階段拍攝的嚴倉簡常規彩照,是竹簡出土後攝取的第一套圖像,反映了竹簡出土時的原始形狀,墨迹比較鮮明,不過照片分辨率略低。項目組拍攝的常規彩照,在字形的顯現上整體較好,但其時竹簡已出土一年,部分簡形狀發生變化,墨迹較淡。有污漬或色漬的簡,紅外掃描影像中個别字迹的效果顯著,如二五一號簡“緋”字有賴掃描影像而確釋;180號簡“長”字上半部分筆畫被色漬遮掩,掃描影像中“長”字筆畫清晰且完整。
本書按需、擇優公布每種簡的常規照片和紅外圖像。此外拍馬山簡附摹本以備參考。現存無字殘簡,應該都是有字簡的留白殘片,對竹簡形制和簡册復原的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書亦公布這部分簡的常規照片。
五種楚簡主要屬於喪葬和卜筮祭禱文書,其中藤店、安崗簡是遣册,拍馬山簡是之前未曾見到過的一種喪葬文書,丁家嘴、嚴倉簡既有遣册、也有卜筮祭禱文書。此外嚴倉還有一枚可能屬於行政文書的殘簡、一枚保存完好的簽牌和一枚可能是簽牌的殘簡。截至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五種楚簡的釋文與注釋陸續完成初稿,隨後轉入修訂、統稿,至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定稿并提交結項。下面主要從内容和形制出發,簡要談談五種楚簡的學術價值。
一、確定墓葬主人,爲判斷墓主身份和墓葬年代提供依據
安崗一號墓遣册首簡記“周客南公癰蹠楚之歲”,是繼曾侯乙墓“入車”簡、包山二號楚墓遣册和賵方之後第三批完整、明確的以事紀年的戰國喪葬文書。安崗一號墓遣册記有四輛送葬車輛,表明墓主人地位不低於下大夫。拍馬山簡記載墓主爲“元君子某”,葬具是棺、槨、紫色荒帷各一,隨葬用器有戈、盾、弓、矢等,明器有鼎、壺、瑚兩套,説明“元君子某”應該是按照士的規格下葬。卜筮祭禱文書往往藴含有墓主身份和墓葬年代的信息。丁家嘴二號墓卜筮祭禱簡的事主主要是“婁君”,有一條大事紀年“秦客虩戎蹠楚之歲”,婁君大概就是墓主,他有可能在這一年去世。結合遣册和其他考古資料看,婁君的社會身份很可能是較高等級的士或下大夫。嚴倉卜筮祭禱簡的事主是楚國大司馬悼愲,悼愲亦即墓主。悼愲見於《史記》《戰國策》等古籍,是楚懷王滅越的有功之臣。還見於包山二號墓卜筮祭禱簡,記録他率領楚國軍隊出征救郙。嚴倉卜筮簡也有一條大事紀年“宋客左師辰蹠楚之歲”,或即悼愲去世之年。將簡文曆日和先秦曆表、文獻記載結合起來,推測此墓年代在公元前三〇七年至前二九九年之間。楚墓墓主身份明確且其人見於傳世文獻記載的,目前僅此一例。悼愲墓葬的發現,對楚史研究具有特殊意義,也爲楚墓研究增添了一個可信的年代標尺。
二、豐富了楚喪葬文書的種類,爲研究楚喪葬禮制和習俗增添新資料
拍馬山簡屬於喪葬文書,但是其形式、内容有别於已知的遣册和賵書。楚遣册動輒長六七十厘米,短則一二十厘米。拍馬山簡則長四十五·二厘米(此係脱水之前的長度)。簡文采取在三枚竹簡上不分行、前後連續的書寫方式。全文可以分爲三部分,依次記述死者生平和德行,喪事主理者賵贈葬物並與苛、秦舉行殺祭,最後表達衆人的哀悼之情。行文多處押韵,形式内容更接近文獻記載中的誄文,有可能是迄今所見唯一一份戰國時期的誄文,表明戰國士喪禮中或許已經增設“讀誄”環節。誄謚本來關係密切,簡文未見謚號,與前人所説士“不當有謚”相合。所記臨終前舉行祓祭,喪家貧困、依賴衆人賵贈而得以按士制下葬,都是當時禮制規範和風俗人情的體現。安崗一、二號墓毗鄰,墓葬形制接近,發掘者指出一號墓主爲男性,二號墓主爲女性,兩墓屬於夫妻異穴合葬墓。一號墓遣册記有不少車馬器和兵器,二號墓遣册則以記服飾和寢居器具爲主,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發掘者的看法。那麼,這是目前僅見的未遭盜擾且一併出土遣册的戰國時期夫妻異穴合葬墓,對探討楚貴族喪葬禮制及其家庭起居習俗具有重要價值。考古發現的楚簡,通常出土於槨室内,丁家嘴二號墓卜筮祭禱簡位於槨蓋板上,比較少見。
三、豐富了楚車物、器物的資料,有助於推進名物制度研究
楚遣册所記主要是車馬物和其他物品,望山二號楚墓遣册的一號紀年簡記“車與器之典”,據此可分别稱之爲“車物” “器物”(參看劉國勝《楚遣策制度述略》,《楚文化研究論集》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五年,二三六頁)。
五種楚簡新見且確定的車名有翟車,車物如軸、轂、當、疐、幹、遊環、橛、等也不見於其他楚墓遣册。有的名物應該如何解釋尚有待斟酌。“幹”的文例都是“狗子之幹”,與伏兔、車軎同記,應與車轂有關。考慮到“幹”有“兩旁”之義,更準確地説,“幹”大概是指轂身納輻部位之兩旁的部分,古書分别稱之爲賢、軹(“幹”指車轂,蒙黨士學先生提示。“幹”有“兩旁”之義,蒙彭浩先生提示)。遊環,文獻作“游環”。《詩·秦風·小戎》“游環脅驅,陰靷鋈續”,鄭玄箋:“游環在背上,無常處,貫驂之外轡,以禁其出。”在簡牘資料中這是第一次見到遊環之名。橛是長銜,與銜配合使用,包山二號墓出土有兩件圓棒形木橛,秦始皇陵銅車的驂馬口中各裝一圓棒形橛,可參。丁家嘴和嚴倉簡皆有與車乘有關的從“毳”得聲之字,用法相同的同類字形見於信陽一號楚墓和望山二號楚墓遣册,學界的傾向性意見是讀爲“轎”,指乘輿。如然,乘輿在戰國楚地比較流行,傳世文獻中的相關記載則出現較晚。
藤店簡分類記録隨葬品,其中一類的總括名稱是“曼器”。“曼”疑當讀爲“幔”。《説文》巾部“幔”字段注:“凡以物冡其上曰幔。”包山二號墓出土陶罐的口部皆蒙覆有絹類織物,束繫之後垂至罐腹。據藤店簡,這類以織物封口的器物或可統稱作“曼(幔)器”。信陽、望山、包山等楚墓遣册稱“”的外包裹物爲“韜”或“”,它們大概與“幔”有别。
遣册記載與出土實物可以進行對比研究。安崗一號墓未遭盜擾,出土遺物較多,爲這方面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如簡文記有“一吴妻文”“一索鍺”,又記有“一吴劍”“一索者劍”。“”與“妻文”記録的無疑是同一器名。這一名物不見於其他楚簡,但與“劍”所用修飾詞相同,兩者的屬性可能相當。此墓出土一大一小銅劍二枚,又出土一大一小銅削刀二枚。兩相比照,可以推測“妻文”即削刀之名。又如簡文“弋”“矰”當指矰弋,即弋射的箭。墓中出土銅鏃六十九枚,多數殘留蘆葦杆,還有六十六件所謂“繞綫棒”,這些箭杆和“繞綫棒”疑與簡文所記弋、矰有關。此外,簡文所記“三盟童”當指墓中出土的三件彩繪木俑,“二()”指兩件形體較大的俎,“四俎”指四件形體較小的俎,“二合盞”指兩件銅敦,等等。藤店一三號簡記有“二㭘”。《廣雅·釋器》:“㭘,劍削也。”此墓出土銅劍兩柄,各有一鞘,與簡文“二㭘”相合。丁家嘴二號墓遣册八號簡記有“一鼓,一鼙”。此墓出土一件體型較大的“虎座鳥架鼓”和一件漆木鼓,原物尚在整理復原中。結合以往相關研究,“虎座鳥架鼓”應即遣册所記“鼓”,另一件漆鼓即“鼙”,二者是配套使用的大、小鼓。戴震《樂器考》:“鼙者,小鼓,與大鼓爲節。”
楚遣册往往記有家居用席,一般包括席名、席的布帛包邊“純”和收納席的囊袋“韜”或“襡”,文辭簡約。嚴倉簡則詳細記録席本身以及“純”“襡”或“韜”的長寬尺寸,豐富了我們對楚遣册記席方式的認識。其中多見九尺二寸席,證明《周禮》 所記“九尺之筵”淵源有自,如前人所説,這大概是筵席的一種標準尺度。簡文兼記席的紋飾及其個(組)數,如“縱文十又六”“縱文十又七”等等,未詳這樣記録紋飾有什麼特别用意。
從以往公布的楚遣册看,楚國流行的絲織品,除去錦、繒、縞、紡等現代人不陌生的品種外,還有諸如“芒”“霝光”“番芋”等。絲織品之前或冠以國(地)名,如“秦縞”“魯帛”“宋霝光”“衛霝光”“齊繡”等。嚴倉簡記有多種楚紡織品,如“楚絣”“楚紡”“楚黃”“楚縞”,其他地域的有“宋霝光”,“素衛錦”“衛赤錦”。還可見“上宋霝光”“上楚絣”,“上”或是品級高的意思。可以想見當時紡織業興盛,技術已達到相當高度,不同地域存在流通且各具特色。
四、記録名物的體例比較新穎,爲古代計量史研究提供了成體系的新資料
與其他楚墓遣册相比,嚴倉遣册記物的方式很有特點,兼記物品的長寬或大小,尤其是對各種絲織物、席子長寬尺寸的記載相當細緻,這種記物方式鮮見於其他資料,頗爲珍貴。其中度量單位有“尋”“厇(尺)”“灷(寸)”“”“呈”“幅”(或寫作“福”,通“幅”),分數詞有“畔(半)”“(間)”“”“分”“才(錙)”“(錘)”等。古書通常説法是八尺爲尋,簡文所記尺數有“十又一尺”“十尺”“九尺”“八尺”等,可知在達到或超過“尋”這一等級時,不一定用“尋”記録,“尺”的應用更爲普遍。,簡文四見,辭例都是“長屯一”或“長一”,其後未見記寬度,而是記物品的“大”度。單純從字形看,可有“主”“丂”兩種釋法。“呈”大都上與“大”搭配,如“大三呈”“大十呈”等,可能用於記録繩帶類物品的周長,不知是否用同“程”。“(間)”有中間義,引申義大概同“半”。二〇一三年公布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算表》證明“”用同“半”。《禮記·月令》鄭玄注:“分,猶半也。”簡文“分”即表示“半”義。“錙”“錘”作爲重量單位,分别表示四分之一兩、三分之一兩;在簡文裡,它們都是用作數詞,分别表示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兩個字的兩種不同用法——記重與記數,關係非常密切。
五、提供了楚文字研究的新資料,佐證相關研究
五種楚簡既有新見字形,也有有助於推進過往相關文字解讀的新資料。這裡簡單舉幾個例子。嚴倉遣册三一四號簡記“二百緄”,“緄”上一字爲新見字形,或與傳抄古文有關(此蒙宋華强先生提示,古文例出自《古文四聲韻》三·二三引《古老子》“兩”)。安崗一號墓記車簡有車物“彤筓”,是一種旗子。望山二號墓遣册記車簡一三號有舊釋“彤”一語,從文義看也是指旗子。最近范常喜先生指出所謂“”當改釋爲“幵”,似即曾侯乙墓一一五號簡所記“朱旃”(《望山楚簡遣册所記“彤”新釋》,《江漢考古》二〇一八年二期)。安崗簡爲這一改釋提供了佐證。嚴倉遣册多見用爲數詞的“才”和“”。相同用法的兩個字在其他戰國文字資料中早已有見,不少學者作過討論,本來爭議較大。近來有學者指出,“才”應讀爲“錙”,意思是四分之一;“”讀爲“錘”,意思是三分之一。嚴倉簡的資料證明這個看法可信(相關討論可參看李天虹《由嚴倉楚簡看戰國文字資料中“才”“”兩字的釋讀》,《簡帛》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四年)。錙、錘是重量單位本是常識,現在根據出土資料可以確定錙、錘還用作數詞,可在一定程度上補故訓之闕。
六、出現新的竹簡修治形式,豐富了楚竹簡形制的認知
楚簡首尾兩端往往修削成平齊形,另外有梯形、半圓形等。安崗一號墓完整的簡首、簡尾端也是平齊形,但是首、尾處約長一·五厘米的簡面被削薄,形成向簡端傾斜的坡面。削薄的簡面往往也寫有文字。這種竹簡修治形式以往從未見有報導。需要説明的是這個現象不易被發現,在正常拍攝的圖像中更難以辨析,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對實物的細緻觀察。之前刊布的楚簡是否也有這種形制,值得做進一步工作。
五種楚簡的整理,主要采取各司其職、集體攻關的工作模式。除去日常溝通外,項目組與簡帛中心部分碩士、博士研究生分别於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〇日、二〇一三年四月十日、二〇一四年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一日、二〇一七年七月五日、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在簡帛中心召開小型研討會,由首席專家通報項目總體進展和下階段工作計劃,擬定工作條例、成果體例;子課題負責人和各種簡的具體整理者介紹工作進度,報告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問題;與會者共同討論,集思廣益,從而達到提升整體研究水平的目的。二〇一八年初,針對工作中的疑難問題,首席專家與項目組主要成員再赴五種楚簡的收藏保護單位作實物考察,並現場研討。二〇一八年底提交結項稿之後,項目組主要成員之間依然保持交流,對稿件陸續作有少量修訂。總之,五種楚簡的整理各有分工(詳看下文),但展現給讀者的成果,藴含了項目組集體智慧(就嚴倉簡的整理而言,要特别感謝合作單位的項目組成員彭浩先生和胡雅麗先生),未參與具體整理工作的何有祖副教授、曹方向博士、黃傑博士等也作出了貢獻。簡帛中心研究生華楠、王谷、李美娟、劉松清、熊佳暉、胡騰允等對竹簡綴合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見。
五種楚簡字形辭例數據庫,由李靜館員和曹方向博士具體負責,宜昌博物館余朝婷館員曾參與部分工作。二〇一三年上半年,嚴倉簡釋文初稿完成,隨即安排尚在簡帛中心讀書的余朝婷作嚴倉簡字形圖片切割和數據記録,李靜負責技術處理和網上録入。數據庫試運行時發現一些問題。二〇一四年十一月,結合前次製作的經驗,調整、細化、完善數據庫製作條例,請李靜和曹方向根據新版嚴倉簡釋文再次製作數據庫。二〇一五年六月,嚴倉簡字形辭例數據庫正式建立并投入使用,基本達到預期效果。在使用過程中,項目組成員隨時記録問題,持續修訂、更新。二〇一六年六月,其他四種簡的字形辭例數據庫製作也全面展開,並於當年十一月底完成。至此,五種楚簡字形辭例數據庫完整建立。經過調試,二〇一七年三月在項目組内部開放使用。這個數據庫包含五種楚簡全部文字,分爲四個子界面,即字形檢索、半識字檢索、不識字表和辭例檢索,對字形、辭例均可快速進行窮盡性檢索,爲字形比勘、考證提供了便利。數據庫研發有後臺管理程序,實現數據可持續性的修訂和改進。檢索結果可以拷貝、另存,從而提高實際應用價值。待本書正式出版,五種楚簡數據庫擬優化後在簡帛網公布,提供給同行使用。
通過此次項目的實施,對於出土竹簡的整理,我們有一些體會,一併寫在這裡。
首先,儘早攝取高質量的常規與紅外圖像。考古清理階段拍攝的竹簡照片,即竹簡出土後攝取的首套照片,往往由於客觀條件所限未能運用較好的拍摄手段,或存在竹简清理不够充分的问题,而後期運用更高技術手段拍攝的照片,因爲竹簡實物已經發生變化,也達不到最佳效果。希望將來這樣的遺憾能盡量減少或避免。在揭取新出土的竹簡時,需盡量創造條件讓竹簡整理者實質性參與其中,以提高後續簡册復原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
其次,重視對無字簡的考察和利用。五種楚簡絶大多數殘斷,十分不利於了解竹簡形制和復原竹簡序次。以往竹簡整理報告對無字簡往往一語帶過,而我們對嚴倉遣册形制的認識,無字殘簡起到了關鍵作用。嚴倉遣册有字且帶契口的簡,皆僅保留有一個契口,據之僅能測知完整簡首到上契口、完整簡尾到下契口的距離,完整簡的長度和契口個數難以確定。比較幸運的是,無字簡四、五、一四號首尾皆殘但存留有兩個契口,且契口間距基本相同。其契口間距與完整簡首到上契口、完整簡尾到下契口的間距之和約六十九厘米。之前公布的楚遣册中完整簡最長的是包山二號墓二六五~二七七號簡,長七十二·五厘米左右。此外,信陽1號墓遣册完整簡長度大都在六十八·五厘米至六十八·九厘米之間,兩道編繩。綜合考慮可以推測嚴倉遣册完整簡長即六十九厘米左右,兩個契口。
再次,充分認識竹節對於簡序編排、殘簡定位的作用。據學者研究,同一或同批簡册,所用竹材之間很可能存在密切關係。出自同一竹筒的竹簡,其竹節位置和形態基本一致,被用來製作同一簡册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竹節對簡册復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就五種楚簡而言,如安崗1號墓遣册的一~五號簡,書寫風格一致,一、二號簡記車物,三、四、五號簡記器物。一、三、四號簡基本完整,書寫不留天頭、地尾,有兩個契口。二、五號簡則殘失過半,下斷口很明顯,上端看上去有破損迹象,現存一個契口,僅從殘長和文義考慮,難以明確所存是上契口還是下契口。編排圖版時,我們注意到一、三、四號簡皆有三個竹節,且依次位於同一水平綫;契口分别位於第一與第二竹節、第二與第三竹節之間。二、五號簡的契口之上皆有一個竹節,下斷口處亦是竹節。將這兩枚簡跟其他三枚完整簡排在一起比較,如果把二、五號簡的契口對齊其他三簡的上契口,所存兩個竹節的位置恰與其他三簡的第一、二竹節相對應,且簡的上端與其他三簡的完整首端基本位於同一水平綫。如果把二、五號簡的契口與其他三簡的下契口對齊,竹節位置就没有了對應關係。由此懷疑二、五號簡現存的都是上契口,進而還可以推測這兩枚簡的首端衹是稍有殘損,實際基本完好。後來發現安崗一號墓完整簡首、簡尾被削薄的現象,而二、五號簡上端的簡面正是削薄的斜面,從而坐實兩簡首端基本完好的推斷。當然,竹節的作用終歸有限,對竹節的利用,必須與簡長、契口、編痕和簡文書寫風格、内容等信息一起進行綜合考量。
最後,研究竹簡形制,需要提高對竹簡實物的考察力度。二〇一八年初進行竹簡紅外掃描時,項目組還針對整理中竹簡形制方面存在的疑問再次核查實物,從而獲得更準確、可靠的認識。比如上文提到的嚴倉遣册現存有兩個契口的三枚無字簡,在早先攝取的常規和紅外照片裡,僅有五號簡的兩個契口清晰可辨,而按照我們的推測,四、一四號應該是上契口的地方,簡面比較模糊。這次重點核查這两枚簡時,在相應位置皆看到比較明顯的契口,證明我們的推測可以成立。文物攝影專家應邀專門拍攝這两枚簡,突出契口形狀,其中一四號簡取得較好效果。發現安崗一號墓竹簡首尾處簡面呈斜坡狀的特别形制,則是這次實物考察的意外收穫。
項目的申請和實施得到文博合作單位的大力支持,彼此建立起互助互信的合作關係。項目組前後兩次實地調研五種楚簡,並獲准查閲考古發掘、清理記録和考察出土隨葬器物,對提高簡文釋讀與内涵研究的水平大有裨益。這裡對合作單位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致以深深敬意和謝意。
項目的立項和實施得到多位同行專家的鼓勵和幫助。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六日的立項申請答辯,評審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是李范文(組長)、林澐、宋鎮豪、鄭炳林、徐勘文五位先生。答辯會上,各位先生慨予期許,不吝教誨。情景歷歷在目,時時鞭策我們追求更高目標。二〇一一年三月一一日,項目組舉行開題報告會,與會特邀同行專家趙平安、李守奎、劉樂賢、徐少華等先生,充分肯定項目的研究基礎、研究構想和學術價值,並就如何更好完成各項工作提出建議。項目組没有專門組織比較大型的學術研討會,但一直與學界同行保持密切溝通,如李學勤、林澐、吴振武等先生一直關注項目進展,並作方向性指導;文博專家黨士學、楊定愛等先生曾爲五種楚簡的整理答疑解惑或提供其他幫助。
五種楚簡的整理,參考、吸收了學界衆多學者的研究成果,限於本書體例,未能在正文一一説明,而在末尾附以主要參考文獻。這裡著重指出,劉國勝教授《楚喪葬簡牘集釋》(科學出版社二〇一一年),田河博士《出土戰國遣册所記名物分類匯釋》(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指導教師:吴振武教授)、羅小華博士《戰國簡册所見車馬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二〇一一年,指導教師:陳偉教授。此論文修改後以《戰國簡册中的車馬器物及制度研究》爲題於二〇一七年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等論著,爲項目工作提供了莫大便利。還要説明,陳偉教授主持的二〇〇三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项目“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於二〇〇八年四月結項,所完成的十四批已完整刊布楚簡的集釋和研究論著目録,成爲本項目申請立項的一個堅實基礎,也是實施本項目的重要參考。
這是五種楚簡首次正式、完整地集中整理與公布。這項工作的繁難及其時而帶給人的歡欣,非親身經歷而不能想象。在竹簡原始圖像的采集、選用上,項目組力求最大程度反映竹簡出土原貌和實物現狀,把最優秀的圖版呈現出來。釋文與注釋,現階段也盡到了項目組所能。受制於竹簡出土時散亂無序、殘損缺失等因素,也限於時間和能力,竹簡編聯一定存在完善空間,簡文中的一些字詞未能得到確解,已有的解讀也肯定存在疏誤。期待同行指正,我們將繼續努力,爭取不斷進步。
需要特别提出,林澐先生爲本書題寫書名,這對筆者是莫大的激勵。
立項之前獲得的嚴倉簡常規彩照,由余樂拍攝,李玲技術處理;丁家嘴簡紅外照片,由魯家亮拍攝。二〇一一年初項目組獲取的常規彩照,由郝勤建拍攝,方北松技術處理;紅外照片,由魯家亮、曹方向完成。二〇一八年初的紅外掃描,嚴倉簡由史少華完成,其他批次簡由魯家亮負責,蔡丹和熊佳暉分階段參加。安崗簡早期常規黑白照片,由余樂拍攝、楊定愛提供底片、郝勤建技術處理。經過文保養護處理的安崗簡常規彩照由郝勤建拍攝。安崗簡背刻劃綫常規彩照,由金陵拍攝。拍馬山簡文字摹本,由王明欽摹寫。嚴倉簡背墨綫常規彩照,由郝勤建拍攝;簡背刻劃綫常規彩照,由余樂拍攝;無字簡四、一四號突出契口形狀的常規彩照,由史少華拍攝。二〇一一年初項目組調研時對五種楚簡形制的考察和記録,主要由蔡丹完成。整理階段和書稿所用竹簡圖版的製作,藤店簡、拍馬山簡和嚴倉簡由蔡丹完成,安崗簡由雷海龍、蔡丹完成,丁家嘴簡由魯家亮完成。簡帛中心研究生協助核對注釋中的引文和部分參考文獻,熊佳暉、胡騰允用力最多。
參加五種楚簡整理的單位和個人:嚴倉簡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合作進行,並得到荆門市博物館的協助,釋文與注釋的作者是李天虹、蔡丹、宋有志。藤店簡、拍馬山簡由荆州博物館進行,藤店簡釋文與注釋的作者是彭浩,拍馬山簡釋文與注釋的作者是趙曉斌、王明欽、彭浩。安崗簡由老河口市博物館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合作進行,釋文與注釋的作者是劉國勝、胡雅麗、符德明。丁家嘴簡由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合作進行,釋文與注釋的作者是魯家亮、宋華强、李永康。全書統稿、定稿是李天虹,定稿時與各位作者密切溝通,充分尊重了作者的意見。李天虹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初稿
二〇一九年二月定稿後 記 項目成果即將付梓,除去序言外,感覺還有許多想説的話。項目組成員主要來自我供職的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我也最熟悉他們,這裡暫且信馬由韁,寫下我對他們的點滴印象。
説起來跟陳偉老師頗有淵源,二〇〇〇年入職武大,學院層面是他力主的。簡帛中心成立至今的發展,都是在他的主持下運作、取得的。個人感覺他的工作特點是善長籌劃,親力親爲;一視同仁,尤其重視青年教師的成長。在簡帛學乃至古文字學界,簡帛中心大概是最早利用紅外攝像技術的高校機構,并開發有楚簡字形辭例數據庫,這跟陳老師專業級電腦水平和靈敏的學術觸覺息息相關。陳老師應該是最早且善於利用電子資料的同行之一。剛到武大工作的時候,缺什麼資料尤其電子資料就找他索要,没有多少顧慮,而記憶裡没有一次“走空”。他應該有過無奈甚至煩惱吧,數次聽他跟同行笑談我的行爲,説他成了資料庫。後來漸漸地他越來越忙,我也越來越“明事理”,學會自己動手或想别的辦法了。
爲增强簡帛中心負責的二〇〇三年度楚簡攻關項目的實施力度,二〇〇四年,在學校的支持下,彭浩老師作爲特聘研究員加盟簡帛中心。此後他與大家朝夕工作了整整十年。其間記不清多少次向他請益,并且形成習慣,直到現在依然如故。二〇一〇年底,他慨然應允陪我這個晚輩去北京京西賓館,助力項目申請答辯。以他的長者之風和睿智,在不經意間緩解了我的緊張情緒。那時可能因爲連續幾天没有休息好,整個人有些暈頭轉向。在京西賓館大廳以及就餐的餐館,我兩次遺落水杯等隨身物品。都是彭老師留意到并收拾“殘局”。他把“失物”交給我的時候,兩個人都不禁笑了。曾説過項目申請成功,要請他喝酒。現在都結項了,還没有兑現承諾。
跟劉國勝老師大致屬於同齡人,平時的溝通更顯隨意。大概簡帛中心的學生都認爲劉老師爲人隨和,易接近,特别對於前些年畢業的研究生來説類似於“知心大哥哥”。在出土喪葬文書的整理與研究上,他功力深厚,因此項目實施期間與他的交流尤其多,嚴倉遣册的釋文注釋初稿蒙他審讀一遍,提出不少寶貴意見。可能跟性格有關,劉老師本來有一個“毛病”,回復電子郵件拖沓,經常數天不見回音,如我性格急躁者,就會直接電話催問。可是近一兩年來,具體什麼時候不知道,仿佛冷不丁地,郵件回復往往及時且細緻,簡直讓人有些不適應。已經數次向其他老師發感慨,但還没有直接問過劉老師,究竟咋回事呢。
簡帛中心其他老師都比較年輕,跟我有年齡差。宋華强老師讀書很多,有令人羨慕的漢語言學功底,也是我時時請益的對象。嚴倉卜筮祭禱記録的釋文注釋初稿蒙他審讀一遍,惠予良多。何有祖、魯家亮博士是我從教以來教過的第一届碩士研究生。有祖對解析古文字字形和綴合殘簡、復原簡序有一種天賦靈性和嗜好,項目組歷次研討會,辨析疑難字形時他最是興致勃勃。家亮對交待給他的無論是分内或分外的工作都極其認真負責,不避困難和繁瑣,令人感動。
李静年齡最小,主要在簡帛中心辦公室工作,漸漸成長爲中心管家,同時在業務上也頗有長進。在中心每次見到她,都是笑眯眯的模樣。項目日常後勤事務主要由她打理,我省心頗多,但帶給她的麻煩實在不少。郭華老師應中心所聘,負責管理中心資料室和閲覽室。對工作認真負責,常常早來晚走。對學生友善有加,深受學生喜愛和信任。我有時請托郭老師處理電子資料,大都屬於應急情況,總是能得到及時反饋。人與人之間應該有氣場吧,郭老師跟中心的氣場是相當地契合。
走筆至此,心生感慨,置身這樣一個工作圈,何其幸哉。李天虹
二〇一九年二月補記:書稿於二〇一九年二月提交出版,之後相關出土資料和研究成果不斷公布。此次付印,利用新成果對原内容作了必要的個别調整。于夢欣博士協助校對第壹卷校樣,訂正疏誤,謹此致謝。
李天虹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