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國際合作計劃 >> 參與機構和聯繫人 >> 芝加哥大學

芝加哥大學

  2008年
  學術交流
  1月4日,印地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教授Paul Fischer(方破)回校,并爲“The China Before Print Workshop”(印刷前的中國系列講座)作題爲“Fragmented masters texts in the first imperial library catalogue (6bce)”(第一個朝廷圖書目錄中的諸子文獻殘片)的學術報告。
  1月24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張昌平來訪東亞系,并爲“印刷前的中國系列講座”作題爲“An Approach to the technology of making inscriptions in early Chinese bronzes”(中國早期銅器中造作銘文的技術途徑)的學術報告。
  1月26日,The US-China Peoples Friendship Association, Chicago Chapter(中美人民友誼協會芝加哥分會)在我校國際學社召開2008年年度討論會。
  2月15日,夏含夷參加在意大利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dova(帕多瓦)舉行的“Colloquio Marco Polo”(可孛羅討論會),提交論文“Il libro del mutamenti: Testo antico, testi nuovi”(易經:古典新文)。
  2月25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山東大學考古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理事方輝來訪東亞系,并爲“印刷前的中國系列講座”作題爲“Excav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ite of Daxingzhuang, Shandong, China”(中國山東大辛莊遺址的發掘與研究)的學術報告。
  3月3日,夏含夷訪問劍橋大學,作題爲“A Third Discussion of Evidence of Misplaced Strips in the Bamboo Annals”(三論竹書紀年錯簡證據)的學術報告。
  3月14日,夏德安參加於芝加哥舉辦的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美國東方學會)2007-2008年年度會議,提交論文“Cosmology and philosophy in early China: Reading the Shanghai Museum Manuscript Copy of Hengxian (Enduringness Precedes)”(中國早期宇宙論與哲學:讀上海博物館簡本《亙先》)。
  3月21日,夏含夷訪問法國國家學術院,作題爲“Another Discussion of the Zhouyuan Oracle-Bone Character Si and the Nature of Zhou Period Divination”(再論周原卜辭囟字以及周代貞卜之性質)的學術報告。
  3月28日,夏含夷在法國國家學術院作題爲“A New Explanation of ‘Prime Receipt: Beneficial to Determine”(“元亨利貞”新釋)的學術報告。
  4月4日,夏含夷在法國國家學術院作題爲“Rethink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Zhou Yi on the Basis of Excavated Textual Materials”(以出土文字資料重新思考周易的編纂)的學術報告。
  4月5日,夏含夷訪問巴黎Centre Dzhouyi(周易中心),並作題爲“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Yi Jing”(易經的早期歷史)的學術報告。
  4月10日,郡禮大學教授顧史考(Scott Cook)來訪東亞系,并爲“印刷前的中國系列講座”作題爲“Excavated Chinese Texts and the Graphic Nature of Classical Misreadings”(中國出土文獻與經典訛誤的字形性)的學術報告。
  4月10日,夏含夷在法國國家學術院作題爲“The Shanghai Museum Manuscript of the Zhou Yi: Physical Considerations”(上博周易的物質特徵)的學術報告。
  4月10日,夏含夷在法國國家學術院作題爲“A Third Discussion of Evidence of Misplaced Strips in the Bamboo Annals”(三論竹書紀年錯簡證據)的學術報告。
  4月24日,芝加哥大學東亞系教授柏剛(Paul Copp)爲“印刷前的中國系列講座”作題爲“Dhāraṇī Amulets in Medieval Chinese Tombs”(中國中古時期墓葬的陀羅尼護身符)的學術報告。
  5月2日,吉林大學邊疆研究考古中心張林虎博士來訪東亞系,并爲“印刷前的中國系列講座”作題爲“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from the Bronze Age in Southwest China”(中國西南部銅器時代的新考古發現)的學術報告。
  5月15日,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Tamara Chin爲“印刷前的中國系列講座”作題爲“Re-reading Sima Qian's Account of the Xiongnu”(重讀司馬遷對匈奴的描述)的學術報告。
  5月29日,夏含夷參加在義大利Universita Ca'Foscari Venezia(威尼斯卡佛卡力學)舉行的“Reflessioni sulla Variantistica nei Testi Estremo Orientali”(對遠東文獻中異文的反思),提交論文“Textual Variants as Seen in Early Chinese Manuscripts and Received Texts”(中國古代寫本與傳本裏的異文)的學術報告。
  6月29日,夏含夷參加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Excavated Manuscripts(歐洲出土文獻研究協會)在蘇黎世舉辦的雙年會議,提交論文“Once Again on the Wangjiatai Guicang Manuscripts”(再論王家臺歸藏寫本)的學術報告。
  7月17日,夏含夷訪德國Universität Heidelberg(海德堡大學),並作題爲“Writing and Rewriting the Shi Jing”(詩經的寫作與重寫)的學術報告。
  9月,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陳劍教授與姚萱博士來我校,爲2008年至2009年學年的訪問教授與訪問學者。陳教授爲東亞系的研究生開設一年“古文字學”的課程。
  10月20日,夏含夷應Siemens Stiftung(西門子基金會)之邀,在德國慕尼黑作題爲“Divining the Past Divining the Future: Archaeology and the Re-Discovery of the Yi Jing”(貞卜古代的貞卜:易經的考古再現)的演講。
  10月31日至12月2日,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The Creel Center for Chinese Paleography)、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在我校召開“2008年國際簡帛論壇”。11月2日,在會議上夏含夷提交論文《簡論“閲讀習慣”:以上博〈周易·汬〉卦爲例》。
  11月21日,應“印刷前的中國系列講座”之邀,胡平生先生爲我中心研究生開設導讀班,讀《王杖詔書令》。
  11月21日,北京大學考古系副教授楊哲峰來訪我校美術史系,並作題爲“New Observations on the Layout of the Western Han Imperial Mausoleums”(西漢帝陵佈局的新發現)的學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