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紻和纓音近,恰是漢代的事情,在甲骨文時期未必如此。文中的例子也多是漢代的例子(包括《釋名》)。這個問題周祖謨、王力二位先生都曾論證過。
從這個角度切入,“纓”“鞅”並不同源。“纓”應該是和縈同源的詞(兩者在中古音開合口不同,但是上古能同假),詞源義是“環繞”。而“英”聲卻不和耕部的這些字發生關係(而且他們開合口也有不同)。 竊以“鞅”和“韁”“彊”同源,詞源義是脅迫、強力,然則恰與束馬繩之義相合。
文章发疑的起点是,“央”U形構件難以刻畫枷鎖之形。然甲文之“央”表示枷鎖之構件非但有U,上方必有一橫。
據考古學家言,上古無枷,但有“釱”“鉗”。(李天虹.秦汉拘束类刑具新证[J].中国史研究,2024,(03):112-124.)其形製恰似“U”形上架一橫。
而且“鉗”亦有控制、脅迫的詞源義,也是一重旁證。 因此舊說似仍有價值。供閣下參考。^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