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8862|回復: 9

關于凡兄文章的幾點意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4-22 14: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關於B字把此字釋為從“付”省,雖有“東府”、“西府”、“南府”為證,但這僅是一種可能。新蔡甲三220+零343號有一個從“古”從“匚”的字,宋華強讀為“釜”。雖說同一個詞可由不同的字來表示,但是這個規則最好不要濫用,應該對這個現象給予適當的考慮。“金B二B”是煮鹽工人的工資,每月二個,一年二十四個釜,這樣的工資恐怕不太合適。何琳儀等的說法雖未必可信,但我以為他們理解為錢大概是對的。B的修飾語為“金”,即銅,也就是月工資為銅幣兩枚,一年24個銅幣。楚國實際使用的銅幣有一種蟻鼻錢,我懷疑就是指這種東西。這種蟻鼻錢常見的一種面文為“巽”,璽印文字有“鑄巽客璽”,可證“巽”應是一種貨幣的名稱。我懷疑B就是此字。準此,B可分析為從“金”從“隋”省聲。“隋”、“巽”聲屬端透定一系,韻母屬歌月元一系(“巽”為文部,但從“巽”之字皆為元部),可以通用(當然,此說的問題也是為什么會用不同的假借字)。
 樓主| 發表於 2009-4-22 14:50 | 顯示全部樓層
2、關于C字如果此字確為“付”字,則右旁徑看作“又”字沒有寫出頭即可。把它看作“勹”,其實還要解釋出頭與不出頭的問題,這是多走了一步彎路。
 樓主| 發表於 2009-4-22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3、關于A字我非常贊同釋為“付”。但關于字形的分析,我覺得還可以另一種可能。上博二《民之父母》“夙夜基命”的“夙”字原文,李守奎《一至五文字編》93頁分析為從“辵”從“𠈇”,認爲“𠈇”旁的“人”旁與“辵”旁借筆。A的左側也可視為“人”旁,右側多出的一筆跟楚簡“聞”字古文相似。
發表於 2009-4-22 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谢谢刘兄批评指正,愚先前亦曾考虑上边的“穴”旁写法稍显怪异,很可能是想以其左边的两笔作为“人”旁作为借笔,与“又”构成“付”字,但是苦于一时找不到例证,只得放弃这种猜想,刘兄所示“夙”字或可作为此说的旁证。万分感谢! :
發表於 2009-4-22 23:20 | 顯示全部樓層
(1)        關於「B」字,李家浩先生:〈傳賃龍節銘文考釋──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二〉:「此簡文的性質類似雇傭契約。『王』是雇主、『陳□、宋獻』是雇傭者,『煮鹽於海』是雇傭者所從事的工作,『授屯二擔之食,金B二B 』是雇主給雇傭者每月的飲食和傭金。」《考古學報》1998年第1期第4頁。(亦見《李家浩自選集》頁101-116)。受此啟發,我亦曾猜想「B」可能讀為「巽」。陳劍先生指出金文的「不彖」,可以讀為「不惰」(《論集》頁253)。又甲骨文的(卜彖)當讀為「鑽」(《論集》頁262)。又裘錫圭先生指出:「疑(尸/食)本為饌字異體,後來由於音近而用來表示(食贊)。」裘先生:〈讀器銘文札記三則〉《文物》2003.6頁75。則「巽」、「隨」通假自無問題。就當作劉兄說法的補充。(2)        所謂「A的左側也可視為“人”旁,右側多出的一筆跟楚簡“聞”字古文相似。」後一句看不懂,可否說清楚些。
 樓主| 發表於 2009-4-23 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1)海天先生的關於“B”的意見是否已經發表,可否見賜?(2)我也是受了龍節的啟發,才想到“二B”的性質。本想翻一下李老師的論文,一時手懶就沒動。自己導師的文章都沒好好學習,真是慚愧。(3)由于經濟條件,李守奎先生的兩個文字編都沒買。翻檢“聞”字字形不易,而且也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所以偷了一個懶。真是對不起。(4)聞字: A十四年陳侯午敦 B望山1號 C姑成家父簡2 D民之父母簡1 E包山157 F昔者君老簡4 G包山137A上旁跟B上旁肯定為同一偏旁,我們可以假定A上旁所從兩點連成一筆變作B上旁所從的一橫。C沒有兩點,可以看作省體。但也可以認為兩點是借“昏”和“耳”兩旁最上的一筆為之。把C中間一豎省掉,就會變成E,上旁作“宀”字形。“宀”字兩筆寫分開,就變作F。F再省去上面兩筆,就變為G。如果有一種字形只借“昏”旁最上的一筆表示兩點中的一點,另一點直接寫出,把這種形體中間一豎省掉,就會變作D。我們可以假定有一種上旁與A相同的字省掉中間的一豎,那么上旁就寫作“穴”字形(H)。正常寫法“府”的上旁作“宀”,府B形作“穴”字形,我們猜想中間可能有一種字體“穴”旁沒有“八”字形的右邊捺筆,即“宀”“人”合用一撇筆之形。大概是左邊“人”旁與“宀”借筆作“宀”下加一撇后,字形顯得不勻襯,才在右邊加一捺筆變作“穴”字形。從“宀”到加一撇,再到加“八”作“穴”,跟“聞”由D到E再到H相似(后者過程相反)。
發表於 2009-4-23 07:30 | 顯示全部樓層
報告洪濤兄:(1)“B”字並無正式發表,只是我們最近在整理包山楚簡釋文的一條札記而已。(2)聞字: A十四年陳侯午敦  按:應該是【陳侯因次敦】吧(3)我們猜想中間可能有一種字體“穴”旁沒有“八”字形的右邊捺筆,即“宀”“人”合用一撇筆之形。    按:應該是左邊捺筆吧?(4)大致了解洪濤兄的意見。只是在下以為【大概是左邊“人”旁與“宀”借筆作“宀”下加一撇后,字形顯得不勻襯,才在右邊加一捺筆變作“穴”字形】此說若可成,則是添加飾筆,但是這麼作會將宀旁誤為穴旁,書手的作為似難理解。而且與聞字的D到E再到H有所不同,後者的筆劃是本來就有的,非後來添加的。當然可能是個人的誤讀,強烈建議大作首發出來,方便閱讀。
發表於 2009-4-23 09:32 | 顯示全部樓層
還有一個疑問:楚文字的「府」約有三種寫法:「宀/(人又)」、「宀/(人又)/貝」、「(土付)」(《楚文字編》頁550、775);戰國文字也多見(土付)(《戰國文字編》頁887、627)。(土付)還可補充者:如吳振武先生曾考釋一方楚璽「士君子之信(付土,符)」。《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文集》頁293。又如:《璽彙》5548 「羊(付土,府)昜客」(楚璽)。第三:《上博周易》51、52號簡的(付土)。但這些字形從未見其上加「宀」或「穴」。李家浩先生:《楚國官印考釋(兩篇)》,《語言研究》1987年第1期)說:(土付)字多用為官府之府,而「府(或從貝)」多用為府庫之「府」。官府之府指官吏辦事的地方。以此觀之,將《凡物流形》的「A」釋為「宀/(土付)」或「穴/(土付)」並不符合當時的書寫習慣,實有待檢驗。
發表於 2009-4-23 10:01 | 顯示全部樓層
劉兄所云聞字的情況是否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姑成家父簡2那類的“聞”字,在姑成家父簡5也出現一次。劉兄分析為一橫一豎,其實從壁畫上看,那一豎較為短小,很可能是書寫者將“宀”的左撇右捺两笔写的較為平直所造成的,因此我們認為這部分實際上應該視作“宀”。可资比较的是楚文字中读作“娩”的那個字(从宀从子),上边的“宀”也有写作類似“丌”的,這種變化現象很可能就是類似的情況。
 樓主| 發表於 2009-4-23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報告海天兄:(1)我的想法只是隨便說說,如果真要寫文章,有好多細節要處理,我還沒有完全想明白。海天兄掌握的資料顯然比我多,這個問題由您來寫比較合適(如果寫,別忘了在附記感謝我一句 : )。(2)我是抄《戰國文字編》788頁的,沒核對原文。(3)是右邊。所以我才說為求字形勻襯,在右邊加一捺筆。(4)可能是我這個類比不很恰當,也可能是我的語言表達不夠準確,請原諒。我的意思是從“宀”到“穴”之間有一個中間狀態,即有一個“宀+丿”或“宀+乀”的字形。在這一點上這兩個字有可比較之處。我沒有考慮它們的來源和性質的不同,這的確有些不妥。(5)用字習慣的問題比我們想像的要重用,以前我總隨意講通假可能有些過伙了,今后一定要注意。凡兄掌握的“付”字肯定比我們多,這個疑問應由他來回答。報告凡兄:姑成家父簡2上旁寫作一橫一豎是沒錯的(一橫其實是一弧),但它的確是從望山1號的“个”字形變來的。凡兄說的也沒錯。不過我好像沒姑成家父那個字是一橫一豎啊,凡兄是不是誤會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6-17 11:42 , Processed in 0.03454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