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5660|回復: 0

[转帖]俞平伯和他的先祖们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1-31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俞平伯出生在名门大族。他的曾祖父俞曲园,是清季著名大学者。俞曲园的祖上务农,到祖父那一代才学文 有成。俞曲园的祖父叫俞廷镳,字昌时,号南庄。俞家世代居住在浙江德清县城东门外的南埭村,他家有一块图章就刻着“南埭村民”四个字,以志不忘其本。俞廷镳自幼聪慧,4岁时大人教他唐诗,他便能出口成诵,6岁进私塾读书,他就知刻苦努力。一般学生只要老师一走,便抛书玩耍,而他却依然正襟危坐,读书不辍,因此学业大进,得以补博士弟子员,在县学颇有名声。当年他家家贫,只有薄田几亩,仅靠卖文写字为生。夫人戴氏则以养蚕、绩纺来补贴家用的不足。俞廷镳直到70岁时才中举人,虽然明明已考了第一,但主考官与他商量说,像你这样70高龄的人,皇帝是可以恩赏举人的,希望他把名额让给别人。他竟欣然同意,结果皇帝只恩赏了他一个副榜,还不能算是中举。这时主考官很后悔,而俞廷镳却很坦然地说:“吾已年老,以此留与子孙,不亦善乎?”这样的人品与气度,一时传为美谈。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所谓祖上积德,荫于后世,果然在他孙子俞曲园身上应了验。   俞廷镳一生读书,虽仕途不顺,但学识渊博,并有著作传世。他的儿子俞鸿渐,字仪伯,号剑花,晚年又号磵花。他是清嘉庆丙子年(1816年)举人,曾任知县,后在常州等地任家馆,授徒。著作有《印雪轩文集》2卷、《印雪轩诗集》16卷、《印雪轩随笔》4卷等。他的次子俞曲园,是清季著名国学大师。   俞曲园,名樾,字荫甫,号曲园。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十二月初二出生于浙江德清东门外南埭村的鹊喜楼。俞曲园4岁时,因南埭村难以从师读书,便随母亲和哥哥到仁和临平去读书。也就在4岁那年,俞曲园开始跟母亲读《四书》。俞曲园10岁时,即就读于砚贻楼,那时每年给老师的束脩是3个银元,前后共读了5年。俞曲园一生中交学费上的学就这5年,也就是说,他的家长只为他付过15个银元的学费,而他的后半辈子却过的都是教书收学费的教书生涯。这5年的读书,为他一生的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俞曲园15岁时,俞鸿渐去常州新安汪家教书,他随父亲前往,在汪家的醉经书屋继续读书。常州东门外有老圃种的菊花极盛。一日正当九月花盛开,他随父赏菊,做了一首五言长歌即题为《兰陵菊花歌》。秋风秋雨兰陵城,绕城菊花如云平。花农担花入城卖,万家秋色肩头轻。……话久斜阳上城堞,拗花赠我连枝叶。归去不知满袖香,但惊飞满黄蝴蝶。   15岁的少年俞曲园能写出这样老到的诗来,难怪老师会如此器重他。俞曲园16岁应县试,17岁始到杭州应乡试,直到24岁才得中举人。本来已名列第二,后因文章中略有纰漏,被改列第36名。旧时中举是件大事,也称进学,算是进入了仕途。次年,俞曲园即同俞林一同进京考会试,但均未考中。直到庚戌(1851年)春,他俩再度进京赶考,俞曲园中了第64名进士,这年他已30岁了。   俞曲园考中以后,还要在保和殿复试,这一届的主考官是曾国藩,考试的诗题是“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曲园试帖诗的头一句是“花落春仍在”,曾国藩大加赏识,认为咏落花而无衰瑟之意好,并与诸考官共商,决定列为第一。复试第一,俗称“复元”,当然不能与状元比,但也是十分荣耀的事。   得到主考官曾国藩的如此赏识,在当时自是十分得意,因此俞曲园便自起室名曰春在堂。俞曲园考中进士后,即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储备人才的地方,无可外放,也可能一辈子储存在那里,当个白发老翰林。俞曲园运气还不错,于清咸丰五年乙卯(1855年)八月被任命为河南学政,这是皇帝亲自任命的,所以也算是钦差。官不大,却十分荣幸。这本是个好兆头,或许从此大展宏图,没想到,他却因出题倒了大霉。清代规定,出试题,必须从《四书》中择句为题,但《四书》中毕竟字句有限,出来出去,势必要重复,后来为了避免重复,允许出所谓“截搭题”,就是用某一章的末一句,连上下一章的头一句。这样有一个好处,即考生无法提前准备,因为两句内容不相干,论述起来也较难,从而出截搭题,已相当普遍。也因为两句不搭架,出题时就往往不假思索,俞曲园出的题是“君夫人,阳货欲”,他出此题当然无心,然而被人一捉摸,一告发,问题可就大了。“君夫人”是《论语·季氏》章末三字,“阳货欲”是《论语·阳货》的头三个字,内容当然不搭架,但有人一发遐想,告到西太后那里,可就了不得了。当时慈禧刚生了同治而被咸丰帝宠爱,有人告来自然要严加处理,从此俞曲园便被罢了官。   世上总是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俞曲园从此做不成官了,晚清却出了个大学者。从此他埋头于学问,著书立说,写出了276卷的《春在堂全书》来。   俞平伯出生时,俞曲园已80岁了。老来得曾孙,当然十分高兴。他是腊月初八出生的,所以小名就叫僧宝。虚岁八十,喜得曾孙,俞曲园除在诗中表达了欣喜之外,还流露出恐难再见玄孙之憾。父亲俞陛云在北京,只好由曾祖父来抢着为曾孙剃头。俞平伯3岁时,曾祖父即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培植阶前玉,重探天上花。   俞平伯4岁时,摄影术刚发明不久。那时代迷信太多,都认为摄影要摄去魂魄的,而俞曲园很开通,即带了俞平伯在苏州曲园照了张相,并题诗一首。衰翁八十雪盈头,多事还将幻相留。杜老布衣原本色,谪仙宫锦亦风流。孙曾随侍成家庆,朝野传观到海陬。欲为影堂存一纸,写真更与画工谋。   至今这铜版印件都已成了宝贝,也没有几个人拥有了。更有意思的是,《俞平伯全集》中把这张老照片与俞平伯晚年携曾孙的彩照印在了一页上,这100年间的踪影与变化,尽收在一页之中,相映比照,倒真是很有意思的。   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字阶青,号乐静,是戊戌变法那年的探花。从他中进士的名次而论,他超过了祖父俞曲园。他也与祖父一样,放过学政,担任过四川省副主考。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扶持溥仪当上了伪满洲国的皇帝,请俞陛云去做官,他毅然拒绝。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占领了整个华北。俞陛云虽没有举家逃难去内地,仍艰守在沦陷的北平,但坚决不与日伪合作,而是闭门不出,其高风亮节有目共睹,受到世人的敬仰。敌伪时期北平的生活十分艰难,物价飞涨,迫于此他一度不得不以卖字为生。靠着前朝探花的牌子,登门求字的还真络绎不绝。一时还不好对付,只得通过荣宝斋,规定出统一的价格,即所谓润格,挂出笔单。一度求字的人太多,还不得不让儿子俞平伯来代笔。   俞平伯,名铭衡,字平伯,以字行,乳名僧宝。原籍浙江德清,出生在苏州马医科巷曲园中的乐知堂,他也可说是在苏州长大的。所以他往往对苏州朋友说,我是半个苏州人。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可谓门禁森严,所以很少接触苏州民间的生活。他开始读书是在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的正月初八,虚岁刚5岁,俞曲园认为:“是日甲子于五行属金,于二十八宿遇奎,文明之兆也。”旧时相信五行,重大的事情都要查历书后,择日行事。俞曲园寄厚望于曾孙,由此可见一斑。   俞曲园去世时,俞平伯虚岁8岁,他十分悲痛。老人葬于杭州西湖右台山法相寺旁。参加曾祖父的葬礼,是俞平伯第一次到杭州。就在这时期,清朝废除了科举,后来俞平伯回忆道:“余于诗未有所受。群经呫哔之暇,日课一对,时有拙言,共引为笑。”还说:“我小时候还没有废科举,虽然父亲做诗,但并不让我念诗;平时专门背经书,是为了准备科举考试。在我八九岁时废除了科举,此后古书才念得少了。不过小时候背熟了的书,到后来还是起了作用。”俞平伯没赶上科举考试,但赶上了准备科举考试的读书背书,并且养成了诵读的习惯,这对他后来成为诗人,对诗词有研究,是大有好处的。现在的儿童教育与小学教育不注重背书,其实是很大的失误。   辛亥革命时,俞平伯12岁,为避乱,全家由苏州搬到了上海。在这前后一年里,俞平伯除了继续读古文之外,又系统地学习了英文和数学。也是在此时,他接受了大量新思想、新事物。1911年,俞平伯13岁,他开始读《红楼梦》。这是读闲书、读小说,而且还不能完全读懂,他也不太感兴趣。后来在一篇文章中他还说,“而且不觉得十分好”。这完全是真实的,他说:“那时我心目中的好书,是《西游记》、《三国演义》、《荡寇志》之类,《红楼梦》是算不得什么的。”13岁的男孩不懂《红楼梦》,不爱《红楼梦》,那完全是合乎常情的。就在这年冬,俞家又搬回了苏州。俞平伯在家读书,直到1915年春,才入苏州平江中学读书,但也只读了半年。   (本文摘自《红学才子俞平伯》,王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定价:38.00元)http://www.gmw.cn/content/2007-01/24/content_541994.htm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5-15 01:01 , Processed in 0.0354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