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6200|回復: 1

[新闻]穿在身上的IT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12-10 20: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电脑与人之间正越走越近,便携式迟早会过时,未来的时尚是穿戴式。人机一体11月3日,韩国首尔江南区三成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了一场“穿戴式计算机时装秀”。这样的时装秀,在3个月前的亚太经合组织中小企业部长会议期间就在大邱举办过一次。不止是韩国,让计算机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已经是许多实验室努力的方向。笔记本计算机再小,还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思维,需要使用者凡事配合计算机。穿戴式计算机是“无所不在的计算”概念的产物,早在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中就有设想:“未来数字化服装的质料可能是有计算能力的灯芯绒、有记忆能力的平纹细纱布。”英特尔总裁克雷格·贝瑞特也曾谈到:“未来的PC不会是方方正正的,为了凸显人性化的特质,PC会以各种形状、大小融入日常生活中,像变色龙一般成为周遭环境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有人预言智能服装的出现,它们可以传递信息、改进你的高尔夫球技,还可以根据天气改变颜色。Heriot-Watt大学纺织与设计学院的乔治·斯泰利奥斯教授相信:二三十年后,计算机、电话和电视都可能成为个人服装的一部分。穿戴式计算机继计算机历史上的指令界面和图形界面之后,将开创新的身体界面。最早的穿戴式计算机出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高中生史蒂夫·曼恩(Steve Mann)之手,它的发明将显示器像眼镜一样架在眼前,输入设备是一个可以单手操作的按钮和定点设备,实际上是背包式的无绳计算机系统加上无线通讯等设备,笨重而生硬。他的最初目的是用于视觉艺术,头戴庞大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和分别用于接收和发射的通讯天线,80年代中期将电视移到腰带上,80年代末将摄像机取景器做显示屏。如今,38岁的史蒂夫·曼恩已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教授,继续研究的“智能服装”已经能将摄像机、麦克风和耳机全部集成在眼镜上。1997年10月,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计算机协会在马萨诸塞州召开了首届国际穿戴式计算机研讨会。到1999年10月,IBM日本公司推出的穿戴式计算机已经玲珑得多,别在腰间的主机如随身听一般大小,控制器像一只纽扣握在手指间。要将个人计算机的功能移植到身上,将面临设备和功能微型化的挑战。现有的笔记本电脑的沉重主要归咎于电池,继续穿在衣服上无法想象。除了芯片的超低功率设计,也需要太阳能和燃料电池等新电源,最诱人的前景是把人体运动的动能或身体与环境的温差转换成电能,目标是不需要电池。德国Infineon公司利用太空技术研制了硅热发电芯片,利用衣服与皮肤表面一般情况下5℃的温差,可以提供每平方厘米功率1毫瓦,电压5伏的能量,足够一些医疗传感器或芯片使用。键盘和鼠标也需要抛弃,代之以触摸屏、语音,甚至脑电波输入,如果非要键盘,它可以是一块衣襟,也可以是由光束投射在任何平面上的虚拟键盘。显示屏可以像报纸一样卷曲已不是新闻,图像投射到眼镜镜片上也不难,最先进的是直接投射到视网膜上。至于耳机,肯定要充当语音系统、播放机和无线通讯的重任。有了这样的计算机,你随时可以办公、上网、发邮件、听音乐和看电视,但既然随身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当然不会满足。穿戴式计算机更大的价值还在于随身拥有全新的感知能力。由于早期成本较高,这些能力的应用首先集中在军事、医疗、救灾等领域。未来战场上,士兵的眼镜将具有夜视、瞄准、GPS定位等多种功能,类似于战斗机上的航空电子设备,所有士兵共同构成灵活的分布式移动信息网络。消防队员将随时掌握自己和幸存者在现场的位置。救护人员可以在灾害现场进行远程会诊。飞机维修技师可以在飞机肚子里调用总部的技术资料。每个记者都可以具有现场直播的能力。对个人而言,穿戴式计算机将更自然、更人性化地融入生活。早在1997年的《智能服装:穿戴式计算机与穿戴式计算》一书中,史蒂夫·曼恩就描绘了这种人性化生活:当你跑步时,带传感器的鞋会测量步频、步幅等信息,结合心率等生理信息,可以提出训练计划,通过音乐提醒你调整节奏,还能使跑步者之间相互联系,通过眼镜交换视野。对病人或过敏者,穿戴式计算机可以测量呼吸、心率、血压、出汗、体温、肌肉反应、皮肤电等信息,判断你的健康和情绪状态,提出保健建议或向医生发出报警。即使夜晚脱下智能服装,智能内衣也能根据你的体温控制暖气或空调。每个人的病历都存在自己的服装内。当然,你也可以享受“情感探测”,即使天各一方也能倾听她的心跳。IBM公司Almaden研究中心开发的穿戴式眼镜照相机,能在新认识客人时拍下快照,利用图像内容搜索软件,一年后你们再遇到时,电脑能认出这张脸是谁,并通过你的耳环悄悄告诉你。如果你度假时看到一件东西却来不及买,眼镜可以把它拍下来,上网搜索到以后,只需按下项链上的一个按钮就可以订货。在旅游和参观展览时,你可以让朋友共同体验。不放心家里或办公室的人,可以随时看到并控制有关设备。从首饰到面料语音输入和图像识别等技术的成熟是整个计算机领域的目标,对穿戴式计算机本身来说,最大的任务还是解决人机界面和生理舒适性问题,谁也不喜欢电线和硬塑料盒贴在身上的感觉。但要将太多功能彻底融入衣襟内,目前还有很多瓶颈,比如屏幕和输入界面都更小。因此暂时先搞界面更简单的单个设备是更明智的办法,这就是穿戴式数字化珠宝。比如作为麦克风和录音机的胸针或项链,作为耳机的耳环,用来输入文字或拨号,甚至集成了小显示屏的手镯,戴在手腕的信用卡读卡机和数码摄像机。IBM数字化珠宝项目首席科学家卡梅伦·迈纳(Cameron Miner)说:“如果你习惯一直都戴着什么东西,也许这个也可以戴着。”这些功能还可以进一步融合,台湾厂商已经推出带USB接口和激光指示器的钢笔,以及与手表和无线耳机融为一体的MP3。高端产品也正在迅速平民化。Microvision公司的“流浪者”(Nomad)平视显示器可以安装在眼镜或棒球帽上,用一束无害的红色激光将信息直接投射到视网膜上,信息来自腰带上薄薄的客户机模块,无线连接的键盘可以装在手臂上。首批产品“流浪者专家技师系统”能提供汽车仪表盘的显示,重量约0.45公斤。销售副总裁汤姆·桑科说:“虽然价格仍高达3995美元,但与美国军方在伊拉克使用的早期型号的10000美元相比,已经便宜得多。”目前该公司正与佳能联合研制消费电子型号,最新型号仅重112克,可与腰带上的小键盘无线连接,还能通过Wi-Fi与附近的服务器连接,两三年后Nomad CE模块就可以轻松装入一副墨镜中。通过在服装面料里铺设导电金属纤维,将身上不同位置的电子设备连接起来的初级产品出现于2000年,李维牛仔和飞利浦公司共同研制的多媒体夹克嵌有手机、耳机与MP3,售价高达2300马克,2004年Infineon与运动服制造商O'Neill公司开发了整合有MP3、蓝牙手机与耳机等产品的Hub滑雪夹克,也由导电纤维将芯片模块和纤维键盘、头盔扬声器连接起来,麦克风藏在领子里。Infineon与Rosner服饰设计的MP3blue电子夹克也整合了MP3、耳机、麦克风和蓝牙技术,缝在袖子上的按键甚至可以水洗,但整套服装还不能洗涤。真正的穿戴式电脑有赖于与服装面料、配饰的完全整合,现有的多数传导性织物还只限于自动加热的汽车座椅等产品,今后面料本身就能传递数据和能量,获取信息。你能想象哪天早上把地址簿和影集与你的袜子一起穿上吗?遍布塑料发光二极管的面料还可以使你随心所欲地改变图案。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雷米·波斯特说:“我们现在用丝织的透明硬纱等材料掺入金属线,在服装厂就可制成传导性织物,可以直接焊接二极管等电子器件,形成完全由织物制成的键盘、图形输入界面或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按钮和开关可大可小,可以制成需要的形状,还能卷曲、洗涤甚至当作垫子用。”英国电信公司研究实验室的未来学家伊安·皮尔逊则预测了更先进的技术:“有机电子元件——导体与半导体塑料——将最终使装满电子装置的服装能够经受最残酷的环境:自动洗衣机的蹂躏。”与该公司合作的伦敦时装学院时尚研究专家山迪·布兰克说:“iPod证明的技术也可以时尚的理念真正刺激了可穿着技术。时尚产业正打算将iPod的简便和强大的功能引入服装面料。”现有的无线电射频识别系统的芯片已经可以和面料整合在一起,包括防水层在内厚度仅1.5毫米,而且不怕折叠和熨烫。不久以后,制成面料的纤维本身就能织入柔韧而不受侵蚀的导电塑料。Santa Fe科技公司已经开发了能耐受纺织和缝纫的传导聚合物Panion,计划2007年大规模投产。布兰克预测:带有“软电路”的织物可以制成多种多样的服装和饰物,从最简单的按键到微型计算机。也许轻轻一按坐垫图案中的一朵花,就能改变电视频道,按一片叶子,就能关掉电视(当然,这要防止你家的猫捣乱)。通过软电路把织入织物的塑料发光二极管连接起来,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衣服变成这个季节最流行的颜色。有机软线路还可以连接记忆芯片和柔软的“电子纸”显示器。皮尔逊说:“一个64K的记忆芯片现在只有几毫米宽,可以在衣服里植入不少。如果存储量足够,你就可以在衣服里携带大量的文件、音乐和视频,别人完全看不出它们存在哪里。”衣服还可以变成“个人局域网”的一部分,在这种数字概念中,你服装内的电子装置会与你的手机和PDA等手持设备联网,如果你愿意,还能与其他人身上的装置通讯。皮尔还说:“你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无线数据交换,或许是在酒吧里通过智能首饰来完成。你可以表达你的喜好,这会帮助你更快地找到情投意合的约会。”据VDC公司《穿戴式计算机全球市场》的报告预测:全球穿戴式计算机市场总额每年增长51%,到2006年将达到5.63亿美元。乐观的估计,包括智能织物在内的全球潜在市场到2006年将超出13亿美元。不过近年智能织物的应用仍以医疗和工业用途增长最快,IDC公司的理查德·迪安认为:“穿戴式计算在消费电子领域发挥潜力的前提是价格变得可以负担。”穿戴的后果2004年6月,微软公司取得了一项专利——利用人体传递直流或交流脉冲,作为穿戴式电子产品的能量和数据传输渠道。德国Ident技术公司也设计出在静电场作用下通过皮肤传输数据的概念。但现有的穿戴式计算机技术要面对的还不仅仅是与“无形计算机”的差距,在1997年的书中,史蒂夫·曼恩狂热的设想已经显示了更多的伦理问题。史蒂夫不止将穿戴式计算机当作代替随身听、MP3、手机、录音机、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和PDA等一大堆零碎的概念,而是将它视为人体的自然延伸,把它提到了存在主义的高度,提出了“存在媒体”的概念。的确,当计算能力可以随时与人体一体时,从外部直接获取信息就是顺理成章的需要。当你在大脑之外,多了一种数字化的信息捕获、显示、处理和传输手段时,计算机就必然会对你的自我意识和个人—社会交往产生影响。史蒂夫最热衷于想象的是感官能力猛增的后果,他说:“当取景器将成为人的另一只眼睛,你将生活在一种‘媒体化的现实’中。”这也是一种监视能力,没人知道街头遇到的人是否在用他身上几乎肯定会有的摄像机。不过史蒂夫认为:常人拥有了机构才有的监视权,反而会形成一种有趣的平衡,因为你在拍我时,我也在拍你。在某种意义上,穿戴式计算并不比现在到处隐藏的监视器更侵犯他人隐私。相反,人人都有记录能力,也许能威慑犯罪。在史蒂夫的“安全网”(SafetyNet)概念中,穿戴式计算机也是一种个人安全装置,持续、不易破坏的个人活动记录就像飞机的“黑匣子”一样。不过,史蒂夫的进一步想象就有些简单化了。他提出:“如果采用生物传感器记录人的心率和步伐,当心跳加快而步伐不动时,一定是在做什么紧张之事,比如掏枪。”显然,此公好像忽略了看到美女的情况。根据这种迹象,他认为可以通过网络让其他人产生一种危机信息,从而避开有威胁者。加上相互采用自动面部识别技术,可以构成一种像小城镇一样的全球虚拟监视能力,从而减少犯罪。作为狂热鼓吹者之一,史蒂夫对穿戴式计算机的隐私等社会后果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然而这恰好是另一些专家担心的问题:无所不在的信息获取在给予自己全新知觉的同时,是否也在“掠夺”他人的存在信息。这种加剧人与人不信任的社会后果在拍照手机上已经暴露无遗。从自身来看,不管一个外在的信息化套子是大是小,也不管它能给我们提供多少方便和舒适,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把自己随时捆在一个信息化的套子里呢?甚至有一天会把芯片植入人的大脑,即使不会发展出“终结者”那样的人机怪物,这会使人更加幸福吗?精神难道只等于信息的输入输出吗?大量的纺织品内有大量电子器件后,也会有新的环境问题。可见物极必反,技术的无穷可行性并不等于人们想要的生活。http://www.lifeweek.com.cn/2005-12-08/0002413847.shtml
發表於 2005-12-10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看到过类似的图片,看上去用起来不是太方便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5-4 09:57 , Processed in 0.03646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