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7519|回復: 1

[转帖]释“夓”与“夒”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7-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释“夓”与“夒”作者:王宁http://www.zisi.net/htm/ztzl/zggds/2006-07-22-35189.htm甲骨文中有象猕猴而手爪向上的人(神)名用字(以下以A代),是殷人卜辞中所祀的高祖之名,实际上,也是夏、商、周三代所共同崇祀的上帝高祖,也就是黄帝,黄帝本应作皇帝,是个尊号,其名便是A,也就是喾和舜,《山海经》里称之为“帝俊”,也就是《帝王世纪》里称“帝喾名夋”的“夋”[1]。这个字,王国维根据金文用之为“憂”的例证,释为“夒”,即沐猴(亦称为母猴或猕猴)[2],“夒”、“憂”古音都是幽部字,“夒”为泥母,以金文用之为“憂”推之,“夒”古读似乎应该是喉牙音。但证诸卜辞,王释似有未谛,赵诚就指出,在卜辞中,用为动物(即沐猴)名之字多为蹲踞形,而且手爪向下(下以B代);而高祖名之字多为直立形(亦有蹲踞如B者),而且手爪向上,是有区别的[3],故而今人为示区别,将A释为“夒”,将B释为“猱”,可据《说文》:“夒,贪兽也。一曰母猴。”段注:“《诗·小雅》作猱,《乐记》作獶。”可知夒、猱、獶只是古今字关系,本是一字,并无多大区别。同时,在金文中,我们看不到B的字形了,只有A的字形。可注意者,金文中“夏”字左从日,其右边所从者显然也是A之形变,并以之为声,所以后来的篆文中,“夏”字作“夓”(见《说文》),字形与“夒”绝相类似。但是,“夒”古音在幽部,舌头音,“夏”古音在鱼部,牙音,二者读音不相类,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探究。笔者认为,金文中“夏”字所从者和用为“憂”者实际上就是A和B,这两个字在殷人的卜辞中字形相近,而读音是不相同的,一个在鱼部,读若“夏”,一个在幽部,读若“憂”,本来分别是很明晰的。我们都知道,周人的文字是学自殷人,但他们学得并不精密,常把一些形近的字混为一谈,郭沫若就指出“周人多写别字”[4]、“殷周之间,字亦每多讹变”[5],就是这种情况。周人正是把A和B误当成了一个字,所以在金文里只保留了A的字形,B的字形就被淘汰了。可是他们也发现这个字在实际应用中是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若“夏”,一种是读若“憂”,为示分别,就将读若“夏”的字形作了变形,更加上了个“日”部,金文中直接用为“夏”字。那么,A和B哪个是鱼部字,哪个是幽部字呢?在卜辞中,田猎所获的动物B释为“夒”应该是没问题的,即沐猴(猕猴),如卜辞言“其获夒”(《拾》6.9),这个应当是幽部字;那么,高祖之名的A则当释为“夓(夏)”,《说文》:“夓,中国之人也,”这个解释证诸甲骨文显然是不对的。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A也是一种猿猴之类的动物,A字还有一种繁构作头上有毛角之形,唐兰释“夔”[6],可在卜辞里他也是人名,被作为祭祀对象,显然就是A字的另一种写法,因为有些猿类头顶有长毛竖立若冠角,如黑叶猴、金丝猴都有这种竖立的毛冠,如《乙》4718上的两个“夒”字,都象有发之形,是其证。由此也可以知道,“夓”、“夔”本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后来音义产生了变化,成了两个字,就好像“子”、“巳”在早期的甲骨文里是一样的写法,后来分离为两个不同的字了。由字音求之,夏、夔匣群旁纽双声,是一声之转。《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夊,象有脚、手、人面之形。”段注:“《国语》:‘木石之怪夔、罔两’,注:‘或云: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缫。’富阳有之,人面猴身,能言,《广韵》曰:‘山魈出汀州,独足鬼也。’神魖,谓山魈之尤灵异者。”古人所说的夔(山魈),《山海经》里就有记载,即枭阳国,又称“赣巨人”,我们现在不能确切地知道它是一种什么动物,但肯定不是现在说的山魈,它应该是一种大型的猿类动物,它比普通的猴子要大得多,《山海经》称它为“赣巨人”就是明证,所以后来“夏”有大意,《尔雅·释诂》:“夏,大也。”《方言一》:“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都是由此引伸出来的。后来,夏被用为华夏之夏和四季之夏,人们就以其或体“夔”字代之,并作了破读,改变了读音;等“夔”被借为木石之怪的专用字,又造了“魖”字代之;后“魖”被用为魖耗字,又造了貑(或作猳)、貜等字代之,《尔雅·释兽》:“貜父善顾,”郭注:“貑貜也,似猕猴而大。” 貑古音匣母鱼部,貜古音见母铎部,并与匣母鱼部的夏音近,实古今字;后来貑貜被用为一种大型猿类的专名,人们就又造了“猨(猿)”字代之,夏、猨同匣母双声、鱼元通转叠韵,也是古今字关系。所以,“夏”实际上就是“猨”的初文,盖在殷人心目中,体型较大、能人立的称为“夏(猿)”,体型较小、常蹲踞的称为“夒(猱)”,体现在甲骨文上,二字即相似又有区别。其造字之创意,盖夏(貑、貜)者举也(《山海经》中“貜父”正作“举父”),猨者援也,故手爪向上为攀援之意;猱者揉也,故手爪向下为按揉之意。由此,可以知道关于黄帝种种异名的来源了:喾是因为周人误以夏为夒用为憂,以夒为动物为可讳,又为与憂相区别,乃破读为喾,憂、喾影溪旁纽双声、幽觉对转叠韵,音相近也。《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河图握矩纪》曰“黄帝名轩”,《尚书中候·握河记》、《孝经纬钩命诀》并称之为“帝轩”,宋均注:“轩,黄帝名。”笔者认为黄帝之名开始就是“轩”,这分明就是“夏”或“猨”之音变,夏、轩匣晓旁纽双声、鱼元通转叠韵;猨、轩二字匣晓旁纽双声、同元部叠韵,音更相近;“轩辕”应当就是“轩”缓音所变。“公孙”疑是“猴狲”之音变,《玉篇》:“狲,猴狲也。”(今称“猢狲”),公、猴匣见旁纽双声、候东对转叠韵,狲、孙音同而假。这是后人见黄帝名之字似猴狲,故有是附会。又言黄帝姬姓,这是夏、周人的说法。姬姓即姒姓,夏、周本同族同姓[7],夏、周人姒(姬)姓,故其所崇祀的上帝高祖也言是姒(姬)姓。说黄帝名“轩”或“轩辕”,是最接近“夏”本音的读法。称为“夋”或“俊”者,当是出自楚人的手笔,“帝俊”之名在先秦古籍中唯见于《山海经》,此书正是楚人的作品。实际上“俊”当作“夋”,见于战国时代的《楚帛书》中,言“帝夋乃为日月之行”,“夋”写作“”,可见楚文字中的“夋”和金文中的“夒(憂)”酷似,所以这个“夋”必是楚人把“夓”字误依形隶定为“夋”,《山海经》又写作“俊”,后来更音变为“舜”。古称舜是妫姓,妫字右从“为”,本来是服象之意,而《说文》训“母(沐)猴也”,可见也是来自于夓,不过这一定是很后起的说法了。总之,笔者认为A当释为“夓”,即“夏”,为黄帝之名,后来的黄帝名中,以“轩”者最近原字的读音,喾、夋(俊)、舜等都是对A的误释误解造成的。可是,夏、商人用“夏”为上帝之名,只是用其声而非用其意,不可以“夏”之字义解之,更不能据此认为三代人崇拜猿猴。那么,此处“夏”为何意呢?窃以为此名实是受古巴比伦传说的影响。郭沫若在《释支干》一书中指出,殷人在先商时代就与古巴比伦有交通,并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了许多巴比伦文化,天文星历知识就是其中之一。而巴比伦的天文星历知识是和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的,他们的星名大多是用神名来命名的,那么,商人传入他们的天文星历知识,必定也要传入他们的宗教文化。黄帝即上帝,是夏、商、周三代所崇祀的最高天神,而古巴比伦古神话中的最高天神是阿努Anu,又简称为安An,其名的意思就是“天”,被视为天界和宇宙的统摄者,众神拥戴他为王,这和卜辞中“高祖夏”的地位全同。按:“夏”古读音是[Yea]、猨之古读音是[Yǐwan],皆与An之读音相近。黄帝之名初必是和An相同,后来在流传中发生了变化,而为[Yǐwan],与猨音同,遂以“夏”字书之,夏是猨之本字也。所以,黄帝之名的“夏”是记音而不是记意,其含义就是“天”的意思。三代常把天和帝等同起来,如《山海经·海外西经》:“开(启)上三嫔(宾)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楚辞·天问》则说“启棘宾啇(帝),《九辨》《九歌》”;《诗·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长发》则说“帝立子生商”,可见夏、商二代是把天和帝(上帝)是相等同的,那么周代就更不用说了。只是夏、商二代认为他们的上帝就是他们的最早的祖先,即高祖,是实实在在曾经有过的人物,自己就是其后人,故称之为高祖,后来他升到天上成为宇宙的统治者;而周人的上帝与天的观念有些虚无缥缈了,和今人的观念略同。这样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古乐之中有《夏》这种音乐了,也就是《诗经》中的《雅》(夏、雅音近而假),盖《夏》乃古代的祀天之乐,是祭祀上帝用的,《周礼·大司乐》说“舞《大夏》以祭山川”恐非古制。 注  释:[1]说详见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观堂集林》卷九第411-413页 中华书局1959年6月;郭沫若《卜辞中的古代社会》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225页 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王宁《狮子座之谜:夏殷周三代的至上神观念与星辰崇拜》 《郭沫若学刊》1995年第3期[2]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第411页[3]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第6页 中华书局1988年1月[4][5]《郭沫若全集》考古编1《甲骨文字研究》第89页、第210页 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6]唐兰《殷墟文字记·释夔》 中华书局1981年5月[7]详见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第41-44页 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2006年7月22日
發表於 2006-7-27 23:14 | 顯示全部樓層
是王老师的新作,不知怎么流传出来了?看到Anu实在是呛到,因为正在对读马王堆《日月占》、《五星占》等与Enuma Anu Enlil。跨文化比较困难度很大,有太多未知因素,结论很难有说服力,鲁莽行动还会遭受同行异样的眼光。王老师很有勇气。“夏”古读音是[Yea]、猨之古读音是[Yǐwan],皆与An之读音相近。————二等-e-是王力系统的特征,李方桂是*gragh,就要解释巴比伦为什么没有*gr-;三等合口-ǐw-是王力袭用高本汉,李方桂*gwjan合口是辅音的一部分,要解释的是一堆*gwj-。当然不是说李方桂一定对,如果王老师有拟出巴比伦神名(或星名等)对应表,或许比较能说明问题。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5-8 15:18 , Processed in 0.03589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