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mojingliming 於 2025-11-18 12:19 編輯
睡虎地漢簡《昔者楚文君南將涉江》補說 李銘
睡虎地77號漢墓出土的簡牘中有一篇《昔者楚文君南將涉江》,整理者在《江漢考古》2023年第2期上公布了該篇的彩色圖版,並做了釋文和注釋。[1]王勇先生[2]、羅小華先生[3]和黃傑先生[4]對簡文又有進一步的討論。本文只想對簡文中的“祠晦河伯、江濼之鬼”一句談點不成熟的意見,不當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整理者說: 晦,讀為海。“海河伯”疑指海伯和河伯。“河伯”為河神,見于《莊子·秋水》等。“海伯”此前似未見於先秦兩漢文獻。(古人有將崇拜的某些自然之神稱作某伯者,河伯外,還有風伯、水伯等,見於《楚辭·遠遊》《山海經·海外東經》等。)江,指江水。濼,待考。《列女傳·辯通·趙津女娟》作“禱祠九江三淮之神”。 屈萬里先生《“河”字意義的演變》一文已證明先秦時期“河”指“黃河”。河伯為黃河之神。出土文獻有“晦”字,《秦封泥集釋》[5]收錄如下秦封泥: 晦陵丞印 東晦司馬 東晦都水 晦池之印 每池 “晦陵丞印”和“東晦司馬”,王輝先生說: 晦疑應讀為海。《易·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晦”馬王堆帛書本作“海”;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乙篇:“乃命山川四母/曰(李零以為母/曰即晦)……”,“四晦”即四海。 …… 依上文“晦陵丞印”條所說,“東晦”應即東海。[6] “晦池之印”,王子今先生說: 秦封泥有“晦池之印”,“晦”可以讀作“海”。《釋名·釋水》:“海,晦也。”清華大學藏戰國簡《赤鵠之集湯之屋》“四海”寫作“四晦”。《易·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漢帛書本“晦”作“海”。《呂氏春秋·求人》:“北至人正之國,夏海之窮。”《淮南子·時則》“海”作“晦”。秦封泥“東晦司馬”、“東晦都水”,“東晦”都是“東海”的異寫形式。這樣說來,秦有管理“晦池”即“海池”的官職。而“海池”見於漢代宮苑史料,指仿照海洋營造的湖沼。[7] 參照王輝先生和王子今先生的意見,“每池”大概也可以讀作“海池”。 井鼎:王渔于△池。(《集成》2720) △,從每。“△池”可能也讀作“海池”。 依秦封泥的用法,“祠晦河伯、江濼之鬼”的“晦”整理者讀作“海”,應該是正確的。雖然“海伯”未見於先秦兩漢文獻,但海神卻是有記載的。例如: 《山海經·大荒東經》:“禺京處北海,禺猇處東海,是惟海神。”郭璞注:“言分治一海而為神也。” 又《大荒南經》:“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餘。” 又《大荒西經》:“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 又《大荒北經》:“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彊 。”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 又《淮南衡山列傳》:“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願請延年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說,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 《漢書·武帝本紀》:“會大海氣,以合泰山。”顏師古引鄭氏曰:“會合海神之氣,並祭之。” 《毛詩·周頌·般》序云:“《般》,巡守而祀四嶽河海也。”《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則曷祭?祭泰山、河、海。”河、海並稱,可與簡文“祠晦(海),河伯”類比。 江濼,羅小華先生認為: “江”有兩種理解,一是特指長江,一是泛指大的河流。……據此,則“濼”也可能存在兩種理解,或為特指,或為泛指。若為特指,則可能讀為“氵藥”。《廣韻·藥韻》:“氵藥 ,水名。”《水經·比水》:“比水出比陽東北太胡山,東南流過其縣南,泄水從南來注之。”酈道元注:“呂忱《字林》及《難字》《爾雅》並言:水在比陽。脈其川流所會,診其水土津注,宜是氵藥水,音藥也。”《文選·張衡〈南都賦〉》:“爾其川瀆,則滍、澧、氵藥、浕,發源岩穴。”李善注:“《字書》曰: 水出泚陽。”《漢語大字典》指出,“泚”是“沘”字之誤。……若為泛指,則可能只是“地理通名”。(按:此說蒙審稿老師提示。謹致謝忱!)該簡文應句讀為“祠晦(海),河伯,江、濼之鬼”。[8] 《左傳》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濼。”杜預注:“濼水在濟南歴城縣,西北入濟。”作為水名,這是濼的常見義。除此之外,濼還有其他的義項。 《玉篇·水部》:“濼,力穀、力各二切。水,在濟南。又音粕,波濼也。” 《廣韻·入聲·鐸韻》:“濼,陂濼。” 《玄應音義》卷一:“陂池:筆皮反,下匹莫反。大池也。山東名濼,幽州名澱,澱音殿,今亦通名也。經文從水作泊,借音,非體也。” 又卷十二:“陂池:筆皮反,下匹博反。陂,池也。下山東名為濼,鄴東有鸕鷀濼是也。幽州呼為澱,音殿也。” 《說文解字》:“洦,淺水也。從水,百聲。”段玉裁注: 《顏氏家訓》曰:“遊趙州,見栢人城北有一小水,土人亦不知名,後讀城西門《徐整碑》雲:‘洦流東指。’案《說文》此字古泊字也。泊,淺水貌。此水無名,直以淺貌目之,或當即以洦為名乎。”……《說文》作洦,隸作泊,亦古今字也。 根據古代的字書,濼、洦即泊字。江、濼即江、泊。如此,羅小華先生所說“若為泛指,則可能只是‘地理通名’”便落到了實處。 “祠晦河伯、江濼之鬼”,應如羅小華先生所說,句讀為“祠晦(海),河伯,江、濼之鬼”。濼,如果是專名,指氵藥水;如果是泛稱,指湖泊。
[1]雷海龍、熊北生:《睡虎地漢簡<昔者楚文君南將涉江>初讀》,《江漢考古》2023年第2期。 [2]王勇:《讀睡虎地漢簡<昔者楚文君南將涉江>劄記》,簡帛网,2023年5月29日。 [3]羅小華:《湖北新出漢簡雜識》,《湖南博物院院刊》第十九輯,2024年,第48-52頁。 [4]黃傑:《睡虎地漢簡<昔者楚文君南將涉江>管見》,“先秦秦漢史”公眾號,2025年9月26日。 [5]劉瑞:《秦封泥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1167、1162、1164、581、579頁。 [6]王輝: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藏秦封泥選釋續,《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八輯,2001年,第42-54頁。 [7]王子今:《秦漢宮苑的“海池”》,《大眾考古》,2014年第2期。 [8]同[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