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北洋艄公 於 2025-4-30 13:07 編輯
“思亡不天”和行氣玉銘對讀,不如陳民鎮所與上博简 《恒先》 “智 (知) 既而巟 (荒), 思不天”對讀。這個“天”到底是個什麼狀態,還不容易說清楚。傳抄古文字沒有用例。要是從行氣玉銘上看,行氣的第一步就達到“天”,然後再去行氣,那恐怕有點顛倒。一般釋行氣玉銘為“?則蓄”,蓄的前一部似乎可以是“定”,天、定音近;。“⿱宀天”之從“宀”,猶“藏、集、會”之從“宀”。《鹖冠子》當中的句子也不好理解。所謂“故莫能宰之而莫不天焉”,宋·陸佃注曰“其道如上故莫能宰之而莫不天焉”,張之純也這樣看。然則此“天”是動詞,是尊天順天之義,和思想智慧之“天”不能等量齊觀。又,或曰“天”當為“失”之訛。
“今、始”似乎不必顛倒。“遠之也”的“之”是指示代词,特指“始”。這段話前面說的是由近至遠、由今知始,即便不顛倒也能讀通。
“恆法”等與“間巧”等之對比中,可看到“逕、利”等詞的詞義特點和象征意蘊。“逕、利”就是指人具有能動性而相機行事,恰與前面簡1“方、圓”的譬喻相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