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zzusdy 於 2020-8-9 15:41 編輯
《廣雅》的一些義項很有意思,典籍不見,出土文獻卻有見;先秦秦漢不見,後世卻常見。比如: “博”有貿易的意思,多位先生曾發之。述之詳者可參真大成先生的《也說“博換”》,其所舉最早所見例子到4世紀(公元374年)。 其實,進一步講,此義至遲在《廣雅》中就有貯存了,只不過字形作“薄”。《廣雅·釋詁三》:“薄、糴、市,買也。”“薄”,博聞如王念孫者未能釋,《疏義》也說“未詳”。(按“薄”既爲買,又爲賣,蓋猶“買”與“賣”、“糴”與“糶”、“受”與“授”等係同語分化、一事之兩面耳。)由此推測,其實際產生的時代比《廣雅》纂輯成書的時代應更早。 兩者聯繫一起,提前了“博”的时代,也激活了辞书釋義。 至於“博”為何有此義,溫端政說是詞頭,不可信;黃樹先對比藏緬語來證明,難質言。需要進一步研究[構件相近(即尃 — 專)的“傳/轉”與“賣”、“鬻”搭配也是此義,見秦楚簡與古書。但與“博”似不大可能有關係,應非訛誤沿傳。不知是否與博之通或博取義相關,博通,交通,交換,流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