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潘灯

[原创] 清華簡十四《兩中》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5-1-3 14:1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质量复位 於 2025-1-3 15:20 編輯

簡19:“善則伓之,而庶民皆快。殘則訧之,民則皆憙。”
按,整理者讀“伓”爲“服”,可信。楚簡中有類似的用字(參《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P3、《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P71)。“善則服之”“殘則訧之”是百姓對善惡極爲樸實的態度。類似的表述見於傳世古書,如《金華子雜編》:“民於君也,善則歸服,惡則離貳。”
發表於 2025-1-3 16: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25-1-3 23:27 編輯

簡48“天[雨+龍]皇節,上帝之成”,“[雨+龍]”,整理者讀爲“靈”。
按:“[雨龍]”釋爲“靈”可從。《說文》:“龗,龍也。从龍,霝聲。”金文亦有“龗”(《銘圖》19800、秦公作子車用戈),還有“雨+龍”(“雨”是“霝”之省),見晉侯盤(《銘續》952),《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是以從“龍”。楚簡、傳抄古文還見“靈”可作“霝+黽(龜)”,道理一樣。但“[雨+龍](靈)”應讀爲“令”,法則、法令,與“節”、“成”(訓爲法、則)意思相近。

簡20、48“[桼+卩+土]”,從“卩+土(跪)”是義符,膝是人骨之大關節,與跪的動作相關。研究者或疑簡20之字從“桼”從“己”,然則“己”亦是義符,表示“跽”(《五紀》見{跽},參程少軒先生《清華簡〈五紀〉表下肢之字補釋》,《古文字研究35輯》),《說文》:“跽,長跪也。”不過細察圖版,此字還應像是“[桼+卩+土]”形。

簡34“天兩承中,優悠哉爾辭”,對比簡48“天中,休哉乃狀”,可知“兩”當不是“鬲”的誤字,“兩”即簡30單稱之“兩”。“兩”,整理者指出即“祥中”之異稱,可從。此則稱“天兩”,“承中”爲奉中,亦是其稱呼語,與“天兩”是同位語。

簡33“尚有夏毋弋,皇天惡之”,“弋”讀“代”、訓替,替廢。或讀“忒”,篇中即有數個“弋”讀“忒”。

簡56“伓干”也可能讀爲“否忓”,“否”即不善,“忓”則爲善。《廣雅》:“忓,善也。”“否忓”,猶善否、臧否、若否。《窮達以時》簡14:“善伓(否),己也。”或者讀“鄙忓”,意同。《淮南子》:“故善鄙不同,誹譽在俗;趨舍不同,逆順在君。”

簡5“義[女女]循環”,“[女女]”也可能是“韋”之誤字,讀法待考(讀“回”?與“循環”有關)。

簡25“艹+趑”還是以“次”爲聲,“趑”見於《四時》簡11。

《字形表》179頁“[午+女]”、136頁“[辶+午+女]”的“女”形可能是由“卩”、“又”糅合而成(簡51/54見正常寫法的“辶午卩又”“彳午卩又”字)。

簡37“終古不巳”,“巳”也可能讀“改”。

簡11“帝曰:䌛員乃我志”,其前有“吁哉,純疇乃狀”,其後有“允哉乃狀”、“疇,后帝”,先有歎詞,所以疑斷作“帝曰:䌛!員(云)乃我志”,“䌛”也是歎詞。《爾雅》:“爰、粵、于、那、都、繇,於也。”邵晉涵《正義》認為“繇”是歎詞,與“猷”有關,可參。《大誥》:“猷!大告爾多邦。”《經典釋文》引馬融本“猷”作“繇”。“員(云)乃我志”似是说:告诉你们我之所想(把我的想法告訴你們)。下面接着“帝乃言:自乃朕胄……而能爲下國王”,從你們的後胄、我的後胄以及日月星辰之後胄中,推薦優秀人才,使之作下國王。此即“員(云)乃我志”。

簡31“執成其玄”,“執成”,“成”:法、則、律,“玄”當讀“眩”,迷惑、迷亂(無所適從)。《廣雅》:“眩,亂也。”《荀子》“眩其辭而無深於其志義者也”、《漢書》“使人眩於名實”。
發表於 2025-1-4 00:2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25-1-4 08:15 編輯

  簡35—36“兩乃應之曰:有夏乃后,夫天中唯明,則又(有)下后土。夫天刑唯A,則大嚴有北(背)。”
A所代表的字形,墨跡殘留很小一部分,其餘不顯。注釋說:“‘隹’後之字殘泐,疑爲‘俎+示’字,讀爲‘作’。”

  按:“[俎+示]”篇中2例,見《字表》128頁,如下圖所示。釋讀爲“作”,句意如何講通,是個難題。

  從殘留筆跡與辭例考慮,頗懷疑:A很可能是表示昏暗之{昏}的用字作“[尒+昏+耳]”者。“[尒+昏+耳]”,楚簡很常見,清華簡例參徐在國先生《清華簡文字聲系(1-8)》第2752—2759頁、馬繼先生碩論《清華簡文字編(1-8)》。此隨機從馬繼先生字表中選擇幾個字圖,以便與A比較。

  “天中唯明”與“天刑唯[尒+昏+耳](昏)”相對,“中”與“刑”(或作“型”)都是法、則的意思,“明”與“昏”詞義相反,所以其導致不同的結果“則又(有)下后土”與“大嚴有北(背)”。前句“則又下后土”的主語沒有明確出現,或許應也是神靈“大嚴”,承後省略而已。然則“又”也可考慮讀爲“佑”,庇佑、保佑,謂(大嚴)庇佑下面后之疆土;反之,天型昏暗、昏亂而不明的話,大嚴就背棄、離開(即不處其土,不給予庇護、保佑了)。 “[尒+昏+耳]”.png “[俎+示]”.png 不識字:A.png

發表於 2025-1-4 08:4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不求甚解 於 2025-1-4 08:49 編輯
不求甚解 發表於 2025-1-3 12:16
《兩中》簡76“邦家既奠,而益大其[旂/心]”的“[旂/心]”,整理者讀為“幾”,沒有解釋。此字已見於前面的 ...

“有幾有度”的“幾”當解釋為“法度”,“益大其畿”的讀法,網友“my9082”皆已講過,本人失察,實在抱歉。分別參看:網友“my9082”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清華簡十四《兩中》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 ... 12927&extra=&page=4,第35樓,2024.12.28;網友“my9082”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清華簡十四《兩中》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 ... 12927&extra=&page=6,第54樓,2024.12.30。

點評

讀爲疆域義的“畿”,是“质量复位”先生在22樓提出的。  發表於 2025-1-4 17:25
 樓主| 發表於 2025-1-4 11:1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潘灯 於 2025-1-4 11:40 編輯

《兩中》簡41有字作 图片1.png ,整理者依形隸定作 图片2.png ,讀“俊”。相關字形,如“ 图片4.png 清一程8”即釋“夋”,故此字亦可釋“畯(㽙)”。在楚簡中,身或夋、允還是有些區別的,由此字也讓我們想起曾經釋讀過的“ 图片3.png 新蔡甲三308”字,滕壬生最初隸定作“ 图片5.png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第76頁),很多字書、相關釋文沿用。后我們在《楚簡文字考釋五則》(孟慶星 樊利杰主編《楚簡書法論文集》,長江出版傳媒、崇文書局,2023年,第140頁至142頁)把此字改釋作“ 图片6.png ”,蓋即“葰”之異體,認定它是個“夋”聲字,當地名用。《兩中》簡“ 图片1.png ”的出現,也為“ 图片3.png ”的釋讀提供了新的佐證材料。
發表於 2025-1-4 11:2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25-1-4 11:37 編輯

  簡41—42:“尚至(致)其俊而[山一几+攵]其屬,使民母(毋)教(效),毋使邦瀆;如䋼其俊而慢其類,國以不平,哲民以貴(潰),吉來弗歸(懷),邦以多祟。”   

  前曾將幾个“[山一几+攵]”一概校爲“㪜”(第51樓),失之。比如此例,“[山一几+攵]”整理者讀爲“美”,是完全可通的。“美”是好、善之意。《國語·晉語一》“彼將惡始而美終”,韋昭注:“美,善也。”
  “如䋼其俊而慢其類”,“䋼”是緩義,與下“慢”近義。“至”原讀“致”,大概是解爲招致、聚集。此“至”與簡34“[亻疐]固四維”的“[亻疐]”有可能表示一詞(即讀“侄/致”),鞏、牢、固。“至(致)其俊而[山一几+攵]其屬”,即固、牢其俊(不緩之、慢之)而善好其屬類。

  “使民母(毋)教”(參下句,也可作“毋使民教”),“教”原讀“效”。按:參下句“毋使邦瀆”,則“教”所表詞,應是不好的字眼。如是“使民母(毋)教(效)”,所“效”是什麼不好、消極的事物、現象(下文簡43“民乃求利,相效爲比”,所效明確爲“求利”),不明確。按:“教”可讀爲“淆”、“殽”,淆亂、淆惑,與“瀆”義近。《廣雅》:“怓、憒、殽、逆,亂也。”賈誼《治安策》“天下淆亂”、《莊子》“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哲民以貴(潰)”,“潰”亦亂(與“憒”一詞)。
  “吉來弗歸,邦以多祟”是不好的結果[《虞夏殷周之治》有“海外之諸侯歸(懷)而不來”,參張飛先生《説清華八〈虞夏殷周之治〉中的“[辶帚]而不來”》,《漢語史研究集刊》第34輯],疑當乙正爲“吉弗來歸”(讀“懷”亦可,《爾雅》:“來、懷,至也。”《容成氏》簡7“懷以來天下之民”),即吉不來至,而禍祟繁多。

發表於 2025-1-4 11:5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25-1-4 16:46 編輯

簡43“夫庶人莫恪,后情是知”,“后情是知”也是不好的現象,蓋言下民、外人知曉后之內情(如隱私、機密之類)。《廼命一》簡5—6“……而亦毋以我之宴/燕辭居處之爲訞告外之人,毋或[眉+皿](密)觀吾事圖言語以淥(漏)聞于下”,可參。簡53“失”,讀“泆”或“佚”,意更明晰。簡54“爰會不辜、害荊”,“荊”讀“刑”,殺、割,“害”亦可讀“割”。簡58“帝啟參監”,“啟”:視,與“參”、“監”近義連言。簡58—59“毋丰天之不祥,而國其昌”,“丰”讀“逢”,而非“奉”。《湯處於湯丘》“今君往不以時,歸必夜,適逢道路之祟”,可參,另“逢”還有違逆、忤逆的意思,亦可通。簡1“庶靈因固”,《五紀》簡79“后事鹹(咸)成,萬生行象則之”,對比可知,“庶靈”即猶“萬生”,“固”讀爲“故”,常故,猶法、則、常。《柬大王泊旱》“楚邦有常”、《十六經·姓爭》“過極失當,變故易常”、《趙正書》“所謂變故而亂常者也”。
發表於 2025-1-4 13:3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25-1-5 00:49 編輯

61—62“虔恭齊明,不亂天紀……乏瀆齊明,違天大紀”

《禮記·少儀》“毋瀆神”,鄭玄注:“瀆,謂數而不敬。”《漢書·韋賢傳》“數則瀆,瀆則不敬”,顏師古注:“瀆,煩汙也。”《公羊傳》桓公八年“黷則不敬”,何休注:“黷,渫黷也。”《漢書·郊祀志上》“敬而不黷”,顏師古注:“黷,汙渫也。”《左傳》昭公元年“瀆齊盟”,杜預注:“瀆,慢也。”《國語·楚語下》“民瀆齊盟,無有嚴威”,《書·說命中》“黷于祭祀”。
按:“乏瀆”與“虔恭”相對(下文簡63還有“恪祗齊明”),則“乏”可讀“氾”(其通假例證參白於藍先生《通假大系》第902頁)。《廣雅》:“氾,污也。”

簡2“[山一几+攵]成”,“[山一几+攵]”仍從整理者讀爲“美”,而“成”則可考慮讀爲“齊盛”、“粢盛”之“盛”。《大戴禮記·誥志》:“齋戒必敬,會時必節,犧牲必全,齊盛必潔。”“盛”:放在祭器里的穀物。《說文·皿部》:“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書·泰誓上》“犧牲粢盛”,《經典釋文》:“黍稷曰粢,在器曰盛。”《周禮·地官·閭師》“不耕者祭無盛”,鄭玄注:“盛,黍稷也。”“美”,謂穀物品質、質量之良、善。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馬禖》簡157背:“四廄行夫=(大夫)先㪇〈牧〉次席,今日良日,肥豚、清酒、美白粱,到主君所。”

簡67“䞈”,賈連翔先生釋文屬下,“䞈出驟喪”,彼此四字爲句,更爲合理。原讀“䞈”爲“詭”,賈氏從之。按:“䞈”可改讀“貨”。“貨出驟喪”,財貨、資財出外而多次亡失。出土簡牘日書文獻,如睡虎地秦簡、孔家坡漢簡可見“出貨”、“入貨”之類(還有其他表述)的宜忌擇日。由此,“懲戔”的“戔”大概也不能讀“殘”,而是讀“散”,散失、散亡。
發表於 2025-1-4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25-1-4 15:39 編輯

簡2—3“齋三日,乃善大備(服),敷設唯則”

所謂“服”,似乎是指迎接兩中場面所需的器物、儀仗之類。“敷設唯則”,即這些器物、儀仗之敷設、陳奠符合禮儀規定。《左傳》昭公元年:“三月甲辰,盟。楚公子圍設服離衛。”杜預曰:“設君服,二人執戈陳於前以自衛。”竹添光鴻說:“設服亦必設君服,然謂之‘設’,則不但衣服,兼凡服飾之物言之可知。”趙生群《〈左傳〉疑義新證》:“按:‘服’爲器物、儀仗之通稱。不必專指衣服。‘設服離衛’,謂設國君之儀仗,用衛士二人也。……”(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第314頁)。

《漢語大字典》“服”下義項⑬(第二版第2203頁):“古代對衣服、宮室、車馬、器物等的泛稱。”如:《周禮·春官·都宗人》:“正都禮,與其服。”鄭玄注:“服,謂衣服及宮室車旗。”《國語·魯語下》:“虢之會,楚公子圍二人執戈先焉……今大夫而設諸侯之服,有其心矣。若無其心,而敢設服以見諸侯之大夫乎?”《山海經·西山經》:“是司帝之百服。”郭璞注:“服,器服也。”

發表於 2025-1-4 16:5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25-1-4 17:08 編輯

簡61“上帝卿(鄉/向/享)之,胤胄皆臧”,上帝助之,後嗣皆嘉、善、吉。

簡64“其善救(逑)父,後其余(舍)臧”
“後”爲後嗣,猶“胤胄”,“余”整理者讀“舍”而無注釋。按:此“余”與“皆”對應,可能也表示皆、都、全的意思,是範圍副詞,則“余”可讀為“徐”/“餘”。《公羊傳》成公十五年:“魯人徐傷歸父之無後也,於是使嬰齊後之也。”何休注:“徐者,皆、共之辭也。關東語。”《廣雅》:“餘、凡、總、同,皆也。”王念孫《疏證》:“徐與餘亦聲近義同。”朱駿聲《通訓定聲》謂爲“俱”之假借,非是。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5-4-30 15:29 , Processed in 0.0396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