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6389|回復: 3

[分享] 布之道的文字學札記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1-15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下本是個普通工學生,入坑文字學已有些時日,對構形理據、字形源流等頗有興趣,時常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閒暇時好讀書,遇妙說則拍案叫絕,歡喜雀躍卻無人可以分享。
今開此貼以記錄個人閱讀出土材料及諸多大佬的文章所得的零星心得,也盼大佬指教交流。
(/≧▽≦)/

 樓主| 發表於 2019-11-15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布之道 於 2019-11-15 15:58 編輯

似乎一些從「刀」的會意字在充當聲符時常常省去「刀」旁,如:
1.「珊」、「㹪」、「姗」之從「刪」省聲;
2.「盠」、「蠡」之從「剶」省聲;[1]
3.「岡」之從「刚」省聲;
4.「曡」之從「𫦄/刞」省聲;[2]
5.「𦵫(葛)」之從「𫦎(割)」省聲;[3][4]
6.「徹」、「轍」之從「𪟔(勶)」省聲;[5]
7.「臬」之從「⿰自刂(劓)」省聲。

參考文獻:
[1]《說文》:「蠡,蟲齧木中也。从䖵,彖聲。」這顯然是不可信從的,因爲所謂「」的諧聲顯然分爲兩系,見下圖。我以爲支部來母那一系正是來源於另一個聲符「」,秦漢簡牘中出現過「」字:
      周家臺秦簡《周病方》:「𣕲(恒)多取櫌桑木,燔以爲316炭火,而取牛肉剶(劙)之,小大如黑子。317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顛疾》:「發,即以刀剶(劙)其頭,從顛到項,即以犬矢[濕]之,而中剶(劙)雞□。112
      馬王堆帛書《養生方》:「[取]牛肉薄剶(劙)之,即[取]萆芵寸者,置□□牛肉中,炊沸。108

  皆讀爲{劙},《方言》卷十三:「劙,解也。」
  陳劍先生曾把甲金文中一個從「豕」從「刀」的「𫦀」字釋爲「剝」(陳劍.金文“彖”字考釋[A]//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C].綫裝書局,2007:266-270.):
      「〼𬌪弗𠭁(得)𬔖(孽)?
        〼王占曰:其㞢(有)𫦀,隹(唯)〼」賓組,《合集》11250
      靜簋:「王易(賜)靜鞞𫦀。」西周早期,《集成》04273
  我不讚同他佬的看法,「剝」之音與「」密合,本來就是一個從「刀」、「彔」聲的形聲字,不過在秦漢隸書中「彔」與「彖」形相混而時有作「」罷了。不過陳劍先生指出““𫦀”字形作以刀向豕之形,表“剝皮”、“割裂”等之意至爲顯明。”這是很好的說法。我頗疑「𫦀」正是「剶(劙)」的初文,會割解牲畜之義,在秦文字中「豕」訛爲「」,遂作「」形。
  謝明文先生曾指出「狄」從「豕」從「火」(謝明文.說“狄”[J].文史,2019(01):15-22.),其說可從。頗疑「」也是「𫦀」省聲。陳劍先生在上引文章中指出西周晚期的番生簋蓋中就有一個「𫦀」省聲的字,「狄」字出現的年代與之相去不遠,省聲不無可能。在音韻上,「」爲錫部以母(老派簡單地歸定母,不確,新派根據中古三等以母與非三等定母的諧聲關係構擬了流音*l-,上古l-接非三等韻變中古定母、接三等韻變以母。把「狄」歸爲以母,就很好說明文獻中「狄」與「易」密切的音韻關係,蓋因「狄」、「易」皆是聲母*l-,前者因是非三等字所以聲母塞化爲中古定母d-,後者因是三等字所以聲母齶化爲以母j-,在此我們把上古*l-沿用中古名稱叫作“以母”),「剶」爲支部來母(新派把來母擬爲*r-,也是流音),韻部爲支-e:錫-ek對轉,聲母皆是流音,音近可諧。(比如:轢濼*rˤawk:藥櫟纅*lawk;律葎*rut:聿*lut  就是來母諧以母。)
1.png
[2]陳劍.甲骨金文舊釋“䵼”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2),2007/12/29;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3-47.
[3]陳劍.上博竹書“葛”字小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9),2006/03/10.
[4]郭永秉,鄔可晶.說“索”、“𫦎”[J].出土文獻(第三輯).中西書局,2012:99-118;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C].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3-84.
[5]鄔可晶.戰國時代寫法特殊的“曷”的字形分析,並說“徹”及其相關問題[J].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70-197.

 樓主| 發表於 2019-11-15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布之道 於 2019-11-15 14:56 編輯

關於幾個字的構字理據及其古音構擬
郝士宏先生曾指出「勞」不從「𤇾」而從「炏」[1]。王志平先生以爲「勞」由「炏(燎)」得聲,「炏」爲“燎原”之{燎}的初文[2]。
中山王鼎有從「心」、「炏」聲而讀爲{勞}者:「㥑(憂)𫺞(勞)邦家。」戰國晚期,《集成》02840

上博竹書二《容成氏》有從「水」、「炏」聲而讀爲{潦}者:「水𣶷(潦)不湝。23
可見「炏」作爲一個音近於{勞}、{潦}的字似乎是可以確定的。
王森先生曾經說過,他懷疑「麃」、「票」下所從的「火」其實是{熛}的初文、在「麃」中充當聲符。
我以爲以上兩說可以互相補充。早期古文字單復無別,所以這些寫作「火」的字其實也可能是作爲聲符「炏」使用的。
「炏」爲一個獨立的聲符似乎是可以確定了,不過是否是{燎}之初文、亦或是{熛}之初文,尚可商。
故所謂「炏」的諧聲系有:
【1】「勞」*rˤaw /*rˤaws及其諧聲;
【2】「麃」*praw及其諧聲;
【3】「票」*pʰraw及其諧聲。

參考文獻:
[1]郝士宏.說𤇾及从𤇾的一組字[A]//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C].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195-199.
[2]王志平.說“𬡤”[J].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輯).中華書局,2014:479-484.

 樓主| 發表於 2019-11-15 14:39 | 顯示全部樓層
「對」*[t]ˤups :「答」*[t]ˤup是一組同源詞
出土材料中清一色被讀爲「答曰」的「𣌭曰」其實也可以讀爲典籍中更常見的「對曰」。
以下是「𣌭(合)」可以讀爲「對」的幾個比較堅實的例子:
1.晉公盆:「㠯(以)𣌭(對)[揚]皇卿,𤤧(柔)親百黹。」春秋,《集成》10342
2.陳侯因𬁼敦:「𣌭(對)揚氒(厥)𢛳(德)。」戰國中期,《集成》04649
3.清華竹簡一《皇門》:「乃隹(維)乍(詐)區(詬)以𣌭(對)。9」今本《逸周書•皇門》作「乃維作誣<謳(詬)>以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0-13 09:53 , Processed in 0.0381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