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tuonan

清華十《四時》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1-30 16:55 | 顯示全部樓層
斯行之 發表於 2020-11-30 16:50
此字或爲從齒、七聲之“齔”?

考慮過這個字,但是看到段玉裁說“齔”應該是“從齒從匕”,所以沒那麼說。
發表於 2020-12-1 11: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水墨翰林 於 2020-12-1 11:40 編輯

關於簡十八“土龍下入于幽都”之“幽都”,注謂“北方之地”,恐不然。往北去為上行,難見用“下”之文例。此處可能仍指地下之地,後引申有陰間之義。《楚辭·宋玉·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幽都”又稱“下都”(見鄭莊公之孫鼎及缶銘),或以“下”關涉之,或以“下”形容之,是其證。“芻雨作,土龍下入于幽都”大抵跟簡十五之“芻雨作,眾龍以藏”相仿佛。
發表於 2020-12-1 13:24 | 顯示全部樓層
潘灯 發表於 2020-11-27 17:12
此字還是釋“巨”穩妥些,可讀規矩之“矩”。

大膽的再猜測一下,此字是不是“中”的又一或體。在司岁簡4、簡5中,“中”分別作: 司4中.png 司5中.png ,若把上下兩橫適當左移,很容易得到原文 巨.png 形。與前辭“東風”相較,“中凍”之“中”,是否也有兼表方位的意思?
發表於 2020-12-5 22:11 | 顯示全部樓層
简12(⿰彳⿱复口)字,整理者隸定爲(⿺辶⿱复口),不確。書後字形表不誤。
發表於 2020-12-6 23:0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翳堂 於 2020-12-6 23:12 編輯

file:///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E7%AE%80%E5%B8%9B%E8%AE%BA%E5%9D%9B%E5%8F%91%E8%A8%80.png
   清華簡第十冊《四時》篇簡17、19、33、41、42“A”字,整理者釋為“追”字異體讀為“歸”,按此字又見於郭店《窮達以時》簡7、清華一《保訓》簡8和新蔡葛陵甲三簡11、24,裘錫圭先生《說从“𡴎”聲的从“貝”與从“辵”之字》(《文史》2012年第3期)指出其所从“𡴎”是“X”的訛變而“X”是“逾”的表意初文,“A”在《窮達以時》和《保訓》中讀為“儥”,在新蔡簡中讀為“竇”。裘先生文中還指出“歸”的聲符為讀如“彗”的“帚”,而非《說文》所謂从“𠂤”得聲,古書中也未見“歸”與“追”或其他“𠂤”聲字相通之例,其說甚是,《淮南子·說林》和銀雀山漢簡《唐勒》中的“歸風”學者或讀為“追風”,筆者另有《〈淮南子〉與銀雀山漢簡合證二則》(《語言研究集刊》錄用待刊)對此問題加以辨正,總之,《四時》“A”字釋“追”和讀“歸”都值得懷疑。  
    結合上揭裘文的考證來看,《四時》簡17、19“A暑”和簡 33“A寒”之“A”應讀為“逾”訓為“越”,“逾暑”“逾寒”即整理者所解釋的“天氣開始由熱變涼”“天氣開始由寒轉暖”之意;簡41“A藏”和簡42“A藏征獸”之“A”可讀為“竇”訓為“穴”,或者聯繫“儥”“鬻”關係及“鬻熊”“穴熊”異文直接讀為“穴”,“穴藏”見於《淮南子·泰族》:“故高山深林,非為虎豹也;大木茂枝,非為飛鳥也;流源千里,淵深百仞,非為蛟龍也。致其高崇,成其廣大,山居木棲,巢枝穴藏,水潛陸行,各得其所寧焉。”

简帛论坛发言.png
發表於 2020-12-7 20:1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翳堂 於 2020-12-7 22:20 編輯

    《四時》第二段“孟春受序”中“四日,鳴雷之迒”的“迒”(簡5),整理者讀為“亢”訓為“高”並認為“此句疑誤抄,下文言仲春‘十七日五時,啟雷’”(注34)。
    筆者頗疑“迒”應讀為“行”。“亢”聲系和“行”聲系之字上古音在牙喉聲母、陽部,音近可通,如《關雎》“荇菜”之“荇”安大簡本《詩經》作“苀”(張峰據此讀楚帛書“共工亢步十日”之“亢”為“行”),“沆瀣”馬王堆帛書《卻穀食氣》寫作“行暨”,在傳世文獻中也有相通之例。“迒”《說文》訓為“獸跡”,《廣雅》訓為“道”,學者已指出與“行”有同源關係(殷寄明《漢語同源詞大典》第223頁)。古書中有“雷行”“雷先行”“雷早行”的說法,如:
    《易•象傳》:“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呂氏春秋•仲秋紀•八月紀》:“行冬令,則風災數起,收雷先行,草木早死。”(重見《淮南子•時則》《禮記•月令》)       《淮南子•天文》:“加十五日指卯中繩,故曰春分則雷行,音比蕤賓。”
    《淮南子•天文》:“丙子干甲子,蟄蟲早出,故雷早行。”
    《春秋繁露•治亂五行》:“火干木,蟄蟲蚤出,雷蚤行。”
如果進一步聯繫郭店《性自命出》簡17、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甲5、上博七《凡物流形》甲16+26中“先”訛為“之”的例子,則“鳴雷之迒”可能釋讀為“鳴雷之〈先〉迒(行)”。


發表於 2020-12-7 22:25 | 顯示全部樓層
    《四時》簡39“以䂦藏,雨,其三不䂦”、 簡40“以䂦藏,雨,其三不至”之“䂦”整理者讀“遁”,“㐱”聲與“盾/豚”聲有間接通假的例證,但可能略嫌輾轉。按簡39第一個“䂦”字似从“勿”作,使人懷疑此處“䂦”本為“勿”聲字,可讀為“沕”或“沒”(“㐱”“勿”訛混參陳劍《結合出土文獻談古書中因“匀”“㐱”及“勿”旁形近易亂而生的幾個誤字》、王凱博《出土文獻資料疑義探研》,“勿”聲與“沒”相通之例亦見陳文)。《史記》所載賈誼《弔屈原文》有“沕深潛以自珍”句,《集解》《索隱》引張晏訓“沕”為“潛藏”,《正義》解釋為“沒深藏以自珍”。“沒藏”見於《考工記•鮑人》“察其線而藏”鄭司農云“謂韋革縫縷沒藏於韋革中”。

發表於 2020-12-8 21:57 | 顯示全部樓層
    《四時》簡42“復赤或(又)乍(作)”,根據本篇抄寫多訛誤的情況推測,懷疑其中“赤”字本當是“亦”或“夜”,與下句“復日晨大乍(作)”相對應。
    簡42-43簡文當作:凡夭(妖)乍(作),復赤<亦(夜)/夜>或(又)乍(作),復日晨大乍(作),三乃巳(已)。
    簡文意思是説,凡是怪異的現象興起,到夜裡又會重複出現,次日清晨又會重複出現,出現三次才停止。
發表於 2020-12-9 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䂦,恐即所引“沕深潛以自珍”的“珍”?簡文的主語也是龍。猜測“珍”就是藏的意思(下文為了求變、押韻,用“自藏”)。“軫”古注或訓隱,但似有爭議。比較晚的人名釋方珍,字席隱,或由此。《五行》“匿”與“訪〈診〉”不知道有無語義關係
發表於 2020-12-9 21:42 | 顯示全部樓層
簡37“乃後以從之”,按下文“乃進以從之”,知“後”表“退”義,整理者疑“後”為“退”字之訛,不確,參看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433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3-29 17:34 , Processed in 0.03849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