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cbnd

[讨论] 安大簡《詩經》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9-29 19:1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無痕 於 2019-9-29 19:18 編輯

《兔罝》:“肅肅兔罝,椓之丁丁”之“椓”,竹簡作“彔+攴”(簡12),報告釋文作“彔+攴(椓)”注釋指出“彔”“椓”皆舌音屋部字,大概認為是通假關係。今按,“彔”聲字多來母字,也有少數唇音字(如“剝”),“豖”聲字多端知母,嚴格講二者有別,加上二聲字也罕見相通者,可疑。“彔+攴”應讀“扑”,亦訓錘擊。“剝”《說文》或體作“卜+刂”,《古文四聲韻》有“仆”。“彔+攴”很可能就是“扑”的異體,古書也作“撲”(《說文》)。
發表於 2019-9-29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安大簡《詩經》皆以“隼”(字形是“隹”下有一點)表示“誰”,跟以前清華簡等簡文用字習慣同(參看王瑜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芮良夫毖>釋讀》第187頁注[1]引陳劍說,《出土文獻》第六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整理者皆將“隼”釋為“隹”而讀為“誰”,是不準確的。以此去看《碩鼠》簡的“隹亓羕虎/口”,就可以知道,應該讀為“唯其永號”。今本毛詩作“誰之永號”,其句法本來就很奇怪。王引之解“之”為“其”,並認為整句話的意思是“言樂郊之民,誰其悲歎而長號者。明皆喜樂也。”其解比較勉強。此處的“號”當是呼號義,整個句子指逃離苦難之後喜極而呼號。
發表於 2019-9-29 23:3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許文獻 於 2019-9-29 23:46 編輯
許文獻 發表於 2019-9-29 00:45
哎呀~~拙議失察,感謝海天遊蹤學長提示重要考證成果。或許此字如網上汗天山先生所云,有釋幵之可能,不過,我 ...

抱歉!深知學長高見,為免造成讀者誤解,已稍調整回覆字句。而在學長回覆後,今日我隨手翻閱一些字形,又作了一點猜想,如《汗簡》「全」字作 ,似又與簡文此字形近,亦屬元部,且有入(宀)旁(黃錫全先生《汗簡注釋》認為《說文》「全」古文由[[券-刀]/土]形訛變而來),不過,此字廾上作「工」形,且多一筆,也是不好解釋,謹供參考。 1.jpg
發表於 2019-9-30 11: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王寧 於 2019-9-30 11:56 編輯

簡10《螽斯》“振”字從凶𠳵聲,此字疑即殄滅之“殄”的或體,通“腆”,《方言》十三:“腆,厚也”,故《毛傳》於此訓“仁厚也。”
又簡20《麟之趾》“振振公姓”之“振”從䖵胤聲,疑是“蠢”之或體,“振”、“蠢”章昌旁紐雙聲、同文部疊韻音近。《毛傳》於此訓“信厚”,當是通“惷”,《說文》:“惷,亂也。从心春聲。《春秋傳》曰:‘王室日惷惷焉。’一曰厚也。”段註:“《春秋傳》曰:‘王室日惷惷焉’,昭二十四年《左傳》文,今本作‘王室實蠢蠢焉’,杜注:‘動擾皃。’”是“惷”、“蠢”通假。而“惷”又訓“厚也”,疑亦即“腆”之通假字。《左傳·僖公五年》:“均服振振”,杜註:“振振,盛貌。”《說文》:“腆,設膳腆腆多也”,引申出“厚”、“多”、“眾”、“盛”之類的含義,“振振”疑即《說文》之“腆腆”也。《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今王室實蠢蠢焉,吾小國懼矣,然大國之憂也”,此“蠢蠢”疑當通“振振”、“腆腆”,亦厚、盛義,故小國懼之,大國憂之。
簡33《殷其雷》的“振振君子”,或所“𧒏(蜃)”或從辵蜃聲,毛傳亦訓“信厚也”,蓋與上之“振振”同。
發表於 2019-9-30 11:51 | 顯示全部樓層
【芣苢】
簡14 捋,原考釋隸定少了左邊的“人”旁。
簡15 襭,疑字從“丯”聲。或是“廾”上為“害”之省;[害/廾]見於嬭加編鐘、[憲/廾]見於九店簡。
發表於 2019-9-30 12:55 | 顯示全部樓層
簡80-83《碩鼠》之“三歲貫女”之“貫”均作“䜌”,整理者云:“上古音‘䜌’屬來紐元部,‘貫’屬見紐元部,二字音近可通。”此用“䜌”為“貫”,又從簡文“關(從門䜌聲)”、“卷(從艸䜌聲)”觀之,“䜌”在先秦可能本有見紐元部讀音,即讀若“毌(貫)”,“彎”字即從此聲。
發表於 2019-9-30 13:56 | 顯示全部樓層
海天遊蹤 發表於 2019-9-29 16:41
小星:「夙夜在公,寔命不同。」簡本做「夙夜在公,折命不同。」整理者認為「折」與「寔」聲韻相近,可通。 ...

回復pidan:詩經的「誓」哪一個例子作發語詞?願聞其詳。又整理者有「發語詞」的意見嗎?
發表於 2019-9-30 15:56 | 顯示全部樓層
簡35《小星》:折命不同。
整理者:上古音“折”屬章紐月部,“寔”屬禪紐錫部,二字聲韻相近,可通。《說文假借義證》:“《檀弓》‘吉事欲其折折爾’,注:‘折折,安舒貌。’亦引《詩》‘好人提提。’案,艸部㪿字隸變為折,而或作提音,今齊韻有折字,鄭注既引《詩》,則折與提可通借矣。”
寧按:《毛詩》“折”作“寔”,《毛傳》:“寔,是也。”疑簡本“折”是“析”字之誤,“析”古音心紐錫部,“寔”禪紐錫部(一說禪紐支部),音近可通。《檀弓》“折折”蓋亦“析析”之誤,故鄭玄以為即《詩》之“提提”,“提”音亦禪紐支部。
發表於 2019-9-30 16:55 | 顯示全部樓層
碩鼠末字,如果改成敖。詩意大打折扣。
所,直,都是去而欲有所繫屬之意。
號,呼,召。連帶昭穆之昭,其實有輯意,號字上口,即注其意。
此詩之雙關,既欲有所歸屬,也沉痛之。
直、示,加上所謂隱的那一曲筆,其實都是連輯之意。
發表於 2019-9-30 17:52 | 顯示全部樓層
簡72《汾沮洳》:言采其䔩。
整理者云:“‘敕’所從‘束’旁與一般寫法有別。”《毛詩》此字作“藚”,是邪紐屋部字。細審此字艸下的左旁,絕非“束”字,楚簡文字“束”和從“束”之字多見,無作此形者。它是在“糸”形上加“爻”形筆畫而成,由聲求之,此字疑是連續之“續”或繁縟之“縟”的表意字。
1.pn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3-29 21:41 , Processed in 0.03858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