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cbnd

[讨论] 安大簡《詩經》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9-25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天遊蹤 於 2019-9-25 12:24 編輯

1.簡52、54「淺我良人」的「淺」,整理者同今本讀為「殲」。此處是否讀為「殘」,聲音更直接。《故訓匯纂》1192「殘」義項12「殘、殲,亦殺害也。」《周禮•夏官•大司馬》:「放弒其君,則殘之。」鄭玄注:「放,逐也;殘,殺也。」
《戰國策•秦策五》:「昔智伯瑤殘范、中行,圍逼晉陽,卒為三家笑。」高誘注:「殘,滅也。」
2.73-74的「慎」的「斤」寫得類似「人/从」;《武王踐祚》04「從」、《民之父母》13「從」、《競建》10「糸食人」則寫得類似「斤」,呈現雙向相混的情況。所以《嶽麓五》013正「假正夫言:得近〈從〉人故趙將軍樂突弟」便有「近」、「從」相混的現象。
發表於 2019-9-25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00對應今本“要之襋之”之“襋”的字,整理者分析爲从“日”“止”、“朸”聲(138頁)。今按:所謂“木”形實爲“來”,左旁从“來”“日”,當即“嗇”字譌變之形,相同寫法見於上博簡《用曰》12(稼穡)、清華簡《説命下》10(讀爲勑);右旁从“力”“止”。“嗇”“力”皆爲聲符。
發表於 2019-9-25 11:07 | 顯示全部樓層
識字小議:
簡1「關」字之形為:    ,原整理者隸釋从[變-攵](頁5、69)。今復考圖版之形,其下所从[變-攵]旁似非从言,依其書寫筆勢,反而較近「耳」旁,疑即「聯」字,如    (《璽彙》2389),此方璽文「聯」之書寫布局結構即與簡文此字相類,再者,「關」、「聯」二字同屬元部,或謂音近,故頗疑簡文此字應隸釋从聯,「聯」亦「關」字之聲化或替換聲符,惟是否與小篆「關」字在字形發展上有所關聯,或可再作討論。(簡1關字)

璽彙2389

璽彙2389
(《璽彙》2389)

簡1關字

簡1關字
發表於 2019-9-25 11:24 | 顯示全部樓層
簡06、07、038的“懷”字,整理者隸定作“褭”,從字形和讀音看,“衣”裡面的部分疑是“為”字的省寫。
發表於 2019-9-25 11:37 | 顯示全部樓層
許文獻 發表於 2019-9-25 11:07
識字小議:
簡1「關」字之形為:    ,原整理者隸釋从[變-攵](頁5、69)。今復考圖版之形,其下所从[變-攵 ...

應該是言
發表於 2019-9-25 11:42 | 顯示全部樓層
簡4
集字字形較怪,應當不是從木,當是帀(匝),是改換部件形聲兼會意。
發表於 2019-9-25 12:02 | 顯示全部樓層
簡39《何彼襛矣》之“襛”的字形,整理者隸定為從年從皿,從字形看應該是從禾從血,疑是從禾𧗕(膿)省聲,即“穠”的或體,《干祿字書》認為“穠”是“襛”的俗體。

穠.png
 樓主| 發表於 2019-9-25 12:10 | 顯示全部樓層
安大簡《詩經·晨風》篇中,與今本《詩經》“鬱彼北林”的“鬱”對應之字爲“炊”。竹簡整理者指出,“炊”從欠,火聲,與“炊爨”之“炊”當是同形字(《說文·火部》:“炊,爨也。從火,吹省聲。”)上古音“火”屬曉紐微部,“鬱”屬影紐物部,音近可通。  其說可從。
在楚文字中的“炊”字可能都是這個從欠、火聲的字。出土漢代簡牘材料中有的“炊”字,如果按照“炊爨”之“炊”去解釋,很難講得通,而從上面這一新思路則變得很好解釋了。如尹灣漢簡《神烏賦》中“其雄大哀,[亻趙](躑)躅非(徘)回(徊)。尚(徜)羊(徉)其旁,涕泣從(縱)橫。長炊泰(太)息,憂[免心](懣)嘑〈唬〉(號)呼,毋所告愬(訴)。”這段文字,其中的“炊”過去就很不好解釋,現在知道應該讀作“鬱”,即憂愁之義。《楚辭·劉向〈九歎·憂苦〉》:“願假簧以舒憂兮,志紆鬱其難釋。”王逸注:“鬱,愁也。”王弼本《老子》“企者不立”,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及北大漢簡《老子》皆作“炊者不立”。如果將“炊”理解爲炊爨之“炊”,則與“企”字讀音不近;如果作從欠、火聲之“炊”理解,則與“企”字讀音較近,可以相通。唐寫本《老子》作“喘者不立”,“喘”與炊爨之“炊”音近,恐怕是從炊爨之“炊”這一思路演變來的。
發表於 2019-9-25 12:1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王寧 於 2019-9-25 12:35 編輯

簡四十四《駟驖》:“載監(獫)猲喬(獢)”的“猲”字,整理者隸定作上匃下酉,註云:“徐在國認為從‘亡’從‘刀’,為‘匃’字。”
按:“刀”疑當作“勹”,字之誤。此字當是“渴”或“㵣”字的或體,通“猲”。
簡四十五《小戎》“輚”字之字,左旁廾上之“䇂”形,當是楚簡“察”字所從的類似“丵”形之字形的省寫,此字象雙手奉鏟形,讀若“剷”或“剗”,劉洪濤先生《叔弓鐘及鎛銘文“剗”字考釋》一文曾詳論之(見復旦網2010年5月29日),“鏟”、“剗”均與“輚”、“察”均音近。
發表於 2019-9-25 12: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雨田 於 2019-9-25 12:35 編輯

《魏·扬之水》二章释“夃”字,此字在韵脚位置,该章押幽觉韵部,传世本作“繡”。
夃.png

读“夃”则押韵略不合。C:\Users\snow\Desktop\夃.png
疑为下“女”之形为“夊”字之讹,“夊”讹为“女”,如“稷”之右下,楚简中常见。

(上博1,孔24)

“夊”为倒止之形,上可能为人形之双写。此字疑当读为“从人从夊”,同“夊”,表示“倒行,退却”之义。

“夊”古音在心母微部,此处押幽部或觉部,幽微可以通转,通“繡”,与传世本相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3-29 13:24 , Processed in 0.03896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