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cbnd

[讨论] 安大簡《詩經》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9-26 16:37 | 顯示全部樓層
簡50、51屬於《終南》一詩的“君子至止”的“止”,跟今本同。整理者皆誤釋為“之”,並於注釋引于省吾先生之說,說今本“止”為“之”之誤。現在看來,至少此首詩的兩個“止”並不誤,“至止”理解為“至而止”完全可通。

點評

《詩經》中類似位置的“之”“止”字,有些似乎已經虛化爲語氣虛詞了。  發表於 2019-10-10 11:41
發表於 2019-9-26 18: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有杕之杜》“彼君子兮”之“子兮”簡文作“子=”,整理報告疑讀“子子”,或疑因受《綢繆》“子兮子兮”影響而誤,又疑“子=”為楚文字“子也”合文(P146)。按:“子=”可讀“子子(兹)”。《毛傳》:“子兮者,嗟兹也。”王引之《經義述聞》:“嗟兹即嗟嗞。《說文》:‘嗞,嗟也。’《廣韻》:嗞嗟,憂聲”也。’……是嗟子,與嗟嗞同。經言‘子兮’,猶曰‘嗟子乎’、嗟嗞乎也。故《傳》以‘子兮’爲‘嗟嗞’。”
發表於 2019-9-26 21:09 | 顯示全部樓層
明珍 發表於 2019-9-26 09:36
簡106的“杻”應是從“疒”、“道”聲

此字“肉”旁之右、“首”旁上部尚有一橫筆,橫筆的末端應該還有殘去的筆畫,據字形特點及讀音,此字似爲“邎”字之譌寫,所殘部分當是“糸”,可參郭店簡相關字形。書寫者大概誤認象獸尾的“㕯”形爲“首”,或者有意將其寫成“首”兼起表音作用。

Snipaste_2019-09-26_21-00-25.png

點評

哦~~ ('o')b  發表於 2019-9-26 21:50
發表於 2019-9-26 21:3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無痕 於 2019-9-26 21:34 編輯

《蟋蟀》“好樂母無”竹簡作“好樂無荒”。整理報告釋文作“無(荒)”,注釋言“無”“荒”音近可通。(P139)今按:“無”讀“蕪”。《楚辭‧離騷》“哀眾芳之蕪穢”,洪興祖《補注》:“蕪,荒也。”
發表於 2019-9-26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簡46“虎韔豹膺”之“膺”,从糸、䧹聲,以往所見此字,多爲左右結構,簡文此字“糸”旁在下,係楚文字中首見。晉璽中有一個舊釋爲从戶、雍(或維)之字,當改釋爲“䧹+糸”。其下部的兩個圈形上尖下圓,與“雍”字“吕”旁的特徴不合,是“糸”之省形;“䧹”旁與璽彙1192“䧹”字同。
Snipaste_2019-09-26_21-35-52.png
發表於 2019-9-26 21:59 | 顯示全部樓層
簡88《君子偕老》整理者釋文之“⿰犮頁”,左旁實是“犬”。這裏以“⿰犬頁”表“⿰犮頁”,可類比金文及清華肆《筮法》中以“⿰犬首”或“⿱首犬”表“⿰犮首”,清華柒《越公其事》簡16“疒首犬”中之“首犬”亦表“首犮”(例見陳曉聰《〈越公其事〉“疒首犬”字試釋》,《勵耘語言學刊》2019年第1期)。
發表於 2019-9-26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葛屨》:“佩其象揥”,“揥” 簡本作“䈕”。整理報告釋文作“䈕(揥)”,注釋引《說文》:“䈕,簧屬。从竹,是聲”,言“揥”“䈕”音近可通,又引《毛傳》“揥,所以為飾也”。(P138)按:“䈕”《集韻》為“筓”字異體,“筓”《說文》“簪也”。“象䈕”就是象牙簪子。
發表於 2019-9-26 22:51 | 顯示全部樓層
簡6的「頃」字从夨、血。
徐在國先生認為从「益」聲,然所引朱德熙先生證「血」「益」相通之例,皆為兩漢以後文字。戰國楚簡「益」字上皆有「八」形,是否能省為「血」形,可再考慮。

同樣是「頃」字,簡35从辵、皿。
這條線索提供了另一條思路:疑簡35的「頃」字是从辵、皿聲;而簡6的「頃」字是从夨、血(衁)聲。關於「血」「衁」的關係,裘先生認為卜辭中的「血」,可作「血」的表意字,也可作「衁」的表意字。「血」字應有二讀。

皿,明母陽部字;衁,曉母陽部字;頃,溪母耕部字。
曉母與溪母皆為牙喉音;明母與喉音關係亦近。耕部與陽部相通之例,見《古音學發微》頁1073;又如《清華柒・越公其事》簡3「丁孤之世」,「丁」讀為「當」。
發表於 2019-9-26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椒聊》“蕃衍盈升”之“升”,簡文作“⿱興+手”,報告釋文作“⿱興+手(升)”,注釋言“⿱興+手”从“興”聲,“興”“升”音近可通,認為從下章“蕃衍盈匊”看,“⿱興+手”可能表示“在手”義,《毛詩》作“升”疑為借字。(P143-144)按:“⿱興+手”或可讀“承”,義同“匊”,皆訓捧。《毛詩》“升”或本為“抍”,即“拯”,“承”“拯”古書多通用。
發表於 2019-9-27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5《芣苡》“尃(薄)言襭之”之“襭”字,原注釋隸定作“[宀+工+廾]”,疑爲“塞”字初文,又引李家浩先生之説疑讀爲“抍”。

按:

    簡本與今本毛詩所用韻字幾乎全合(目前發現的例外,除了可有可無的虛詞之外,似乎都是誤字關係?——沒詳細統計,姑且這麽一說吧),故輕易改釋爲他字的説法可能值得商榷。
    我們認爲,此字當釋爲“[宀+开]”,下部爲聲符“开(開)”。古音“襭”爲匣紐質部,“開”爲溪紐微部,聲母都屬於牙音,韻部旁對轉,故二字音近可通。“开(開)”讀爲今本毛詩的“襭”從音理上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4-23 16:27 , Processed in 0.0396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