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潘灯

[原创] 安大簡《仲尼曰》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2-8-21 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補(1):
    簡1:中(仲)尼曰:“芋(華)蘩(繁)而實厚,天;言多而行不足,人。”

    今按:這句話有韻,屬於交韻現象。“厚”,侯部;“足”,屋部;“天”“人”,真部。先秦兩漢文獻中類似格言諺語式的文句大都有韻,且傳世文獻兩種改編本也都沒有改變文句的交韻現象,故可知簡本釋字應該沒問題。
    至於“厚”前是否脫漏“不”字,目前似乎無法單純根據文義來論定。——古人觀察自然現象,由此體察社會規律,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芋(華)蘩(繁)而實厚,天”一句,僅從文義上説,開花多了結果一般也能多些,當然也能講通,但自然界“華而不實”的現象顯然更爲常見,今已成爲成語。因此,前後文意的“天”“人”究竟是相反類比,還是基本一致,雖然目前無法論定,但釋讀爲“芋(華)蘩(繁)而實[不]厚,天”,更加符合自然現象,且可以與傳世本所引統一起來,確實要好些。
發表於 2022-8-21 09:52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3整理報告(44頁)給出的釋文爲“敚不敚,恆=(恆恆)[矛人](侮)∟人”,並解釋説“簡文[矛人]下有墨鉤,疑爲誤置,應置於人下”(51頁)。按,從語感上來説,若讀爲“敚不敚,恆(或極)侮人”要比整理報告給出的合理一些。若此,該篇底本可能是“敚不敚,恆[矛人]=∟”。[矛人]下面的合文符號,被誤置於“恆(或極)”上,抄手不識底本“[矛人](侮)”“人”的合文之義,人為的添加了一個“人”。
發表於 2022-8-21 10:00 | 顯示全部樓層
補(2):
    簡3:中(仲)尼曰:“死(伊)諿=,而禹[言絲]=,以治天下,未聞多言而仁者。”

    今按:原整理者在注釋時,應該也考慮過“伊”指“伊尹”的可能性,因爲這樣理解顯然較爲直接。但是,這種思路存在兩個障礙:
    一是,伊尹是商朝人,往早了説也不過是夏朝末年人;而大禹是夏朝的創始人,生活時代上要早於伊尹很多年。古人引述歷史人物,一般是按照時間順序從古至今敘述的。既然簡文先提及“死(伊)”,後説“禹”,就可以表明“死(伊)”其人生活時代應早於“禹”。伊尹後於禹,故此“死(伊)”當非伊尹。
    二是,伊尹的身份是商湯的輔弼之臣,主要功業是輔佐商湯伐滅夏桀,這就和下文“以治天下”有矛盾。在先秦文獻中,能夠“治天下”的自然當是帝王,伊尹作爲臣子似乎沒有“治天下”之責。
    綜上,原整理者對“死(伊)”的釋讀意見應當是可信的。
發表於 2022-8-21 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補(3):
    簡6:中(仲)尼曰:“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堇(謹)丌(其)仁。不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堇(謹)其不仁。”

    今按:原整理報告在注釋中推測,“不仁不惠於我”之“仁”後,有可能漏抄“而”字。這種可能性當然是存在的。若是如此,此句簡文脫漏一“而”字,而“不”字則很有可能是涉上句而衍,但一脫一衍,折合起來,仍然可以將“不”看作“而”的誤字。
    這樣的話,此句簡文當校讀爲:
        中(仲)尼曰:“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堇(謹)丌(其)仁。不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堇
   (謹)其不仁。”
發表於 2022-8-21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予一古人 於 2022-8-21 10:28 編輯

“死(伊)諿=”,中的“死(伊)”有否可能指尧。《帝王世纪》:“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或从母姓伊氏。”   “死”字也可能就直接是“堯”字的讹写。
还没看到原书,姑妄言之。
發表於 2022-8-21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補(4):
    簡10~11:中(仲)尼曰:“見善女(如)弗及,見不善女(如)[辵𡌥](襲)。……”

    今按:據傳世文獻所引,孔子此語也屬於格言諺語式的文句,原簡文也是有韻的,“及”“[辵𡌥](襲)”上古音皆屬於緝部,故簡文更有可能當是這句話的原貌。後世傳抄者大概覺得下半句文義不夠顯豁,故改爲“探湯”,雖然“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文義容易理解,然造成失韻,其實反而不如簡本。

發表於 2022-8-21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補上帖:
    ——再者,從文義上講,如果摳字眼的話,孔子此語是類比下文的“避難靜居”。傳世文本“見不善如探湯”,“探湯”的動作一般是伸出手來試探沸水,而並非整個人的身體都進到沸水中試探。因此,“見不善如探湯”如果用在此句簡文中,並不能類推得出下句“避難”若“避世”之義;而人若是遇見襲擊,唯恐避之不及,自然就可以得出“避難”“避世”之義。由此可以推知,傳世本的文句當是脫離了簡本的語境而產生的改編本。
發表於 2022-8-21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補(5):
    簡11~12:中(仲)尼曰:“小人乎,何以壽爲?一日不能善。”

    今按:注釋中將“何以壽爲”語譯爲:“爲何長壽呢?”這樣表述容易引起誤解,誤以爲這句話是孔子感慨小人而得享高壽的意思。
    其實,這句簡文似當和《論語•雍也》“仁者壽”、《中庸》“故大德……必得其壽”統一起來理解,含有强調有仁德者才有可能享有高壽之義。不過,簡文是從反面(小人)的角度來説的。
發表於 2022-8-21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補(6):
    簡12:中(仲)尼曰:“遉(顛)於鉤(溝)産(厈),吾所不果爰(援)者,唯心弗智(知)而色爲智(知)之者乎?”

    今按:原注釋中對簡文之義的理解似有偏差。其實,如果對比儒家文獻中關於“心知”“色知”的論述,這句簡文還是很容易理解的。
    我們不妨打個比方:孔子教某個學生游泳,學生本來沒有學會,表面上卻裝作自己已經學會了;那麼,當這個學生面臨掉到水裏(或者有類似生命危險)的時候,孔子就會認爲這個學生已經會游泳了,完全可以自救,從而袖手旁觀,不予援助,結果很有可能就造成學生溺水而亡。——這種假設的場景,應該有助於我們理解孔子這句話的確切含義。
發表於 2022-8-21 11:4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蜨枯 於 2022-8-21 16:20 編輯

簡11-12“仲尼曰:小人乎,何以壽爲?一日不能善”,類似的話見於《中論》:“孔子曰:‘小人何以壽為?一日之不能善矣,久惡,惡之甚也。’”“爲”是動詞,大概意思是說小人活那麼久幹嘛,一天都幹不了好事,短命點就少幹點壞事。簡3所謂“死”字,其左从人,右旁應該是夃,並非“死”字。“諿=”、“言𢆶=”可能是三字合文,讀爲“言諿諿”、“言孳孳”。

簡2讀爲“仇”的字似从“飤”,實則應爲“𣪘”之變,類似寫法如《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第252頁簋的自名寫法,簋、仇音近可通。
微信图片_20220821161441.pn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3-29 06:17 , Processed in 0.0385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