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潘灯

[原创] 荊州王家咀楚簡《孔子曰》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3-5-9 10:24 | 顯示全部樓層
簡2-3:“君子不【2】以其所亡(無)孝”,當斷爲“君子不【2】以其所,亡(無)孝”,《禮記·哀公問》:“求得當欲,不以其所”,鄭玄注:“所,猶道也。”《論語·學而》“本立而道生”,劉寶楠正義:“道者,人所由行之路。事物之理,皆人所由行,故亦曰道。”可與今本《論語·學而》“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合觀。
發表於 2023-5-9 10:5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枕松 於 2023-5-9 12:49 編輯

簡5“君子不苟慮,不言不信”的“苟”的寫法,可能是楚簡中常見的“句”的異體。
《禮記·祭統》:“心不苟慮,必依於道;手足不苟動,必依於禮。”
“不苟慮”指不胡思亂想。
發表於 2023-5-9 10:5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6簡斷句或略作調整,可使文義更加顯豁:
孔子曰:“苟非天道,人力歟?有能達歟?”
“達”即“達致”、“達到”。孔子知天命,當然也會信天道,今本《論語》說不聞孔子談“天道”,現在王家咀這條簡卻有明確的反映,十足珍貴。
發表於 2023-5-9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质量复位 於 2023-5-9 11:56 編輯

“网”字補説。

网
發表於 2023-5-9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翻滚的鱼 於 2023-5-9 12:07 編輯

簡6“衰”下一字,或可分析為從“竹”從“爾”。衰目前讚同“予一古人”的觀點,或讀為“蓑”。
 樓主| 發表於 2023-5-9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潘灯 於 2023-5-9 17:23 編輯

現在想想,簡4我們認為的[丩止](赳-憂)之字,其上部亦有可能是“句”的省寫,予一古人釋“[句止]”有一定道理,但讀“苟”還值得商榷。有無可能是辵加句或“䞤”字,現在也還不好說。我們的觀點,不一定正確,希望能盡快看到合理解釋。
 樓主| 發表於 2023-5-9 14: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潘灯 於 2023-5-9 14:33 編輯

簡1、2“君子焅(教)之以敬,入之以安。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予一古人”把簡1末字釋“焅”,讀“教”。30樓“翻滾的魚”釋此字為“愛”。其實我們幾個月前初次見到此字,就對“焅”的釋讀表示懷疑。最初曾提出右邊或為“昏”,即“焝”字。焝,火貌,《玉篇》有輯錄。考慮此字出現較晚,且與簡文語境不符,故放棄此說。我們贊同“翻滾的魚”的觀點,其右部很可能就是“旡+口”,若真為楚簡當中常見之“愛”,此口或為“心”訛變而來,當然也有作羨符的可能。但轉念一想,“焅”與“入”相對而言,所述當與出入有關,故所謂的“焅”極有可能是個動詞,似與“教”義無涉。


此字左部從“火”無疑,古音中,旡與既同音,均為見紐物部,故我們認為,右上所從之“旡”,很可能是“既”的省寫。若此,原文就是楚簡當中常見之上從“既”下從“火”,讀為“氣”的異文。右下“口”乃羨符。若此文確為“[既火](氣)”之異體,在簡中或可讀音近的“迄”,迄有到、至之義。

“君子[火旡口](氣-迄)之以敬,入之以安”,蓋謂君子出門,到某地去,事先要敬告父母,回來后要第一時間向父母請安。故后文緊接著言“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游有行義,方釋“常”。(參《諸子集成(一)論語正義·里仁》,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第84頁)





發表於 2023-5-9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簡4之“既”,可參《用曰》簡10“恐天高而不概(暨),恐地厚而不達”,義與“達”一致(參“《越公其事》初讀”97樓網友“zzusdy”的發言),君子之勇歸宗於義。
 樓主| 發表於 2023-5-10 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簡4當中前面探討之字,到底是[句+止],還是[丩+止],還是[㠯+止],這三者后者基本可以排除。因為從書寫筆勢和“㠯”之常態寫法看,右上明顯是個筆勢向下的弧筆。現在看來,此字上部所從,要么是“句”省,要么是“丩”。目前兩者都作聲符對待,這一點基本達成共識。

事實上,楚系文字當中,“句”和“丩”除了單獨使用,在作字的部件時,也多作聲符。如果原文上部是“句”,“予一古人”或持有相同意見的人則偏向于上部是“句”省“口”。如此,剩下的“勹”和“丩”在楚系文字當中,是否有相同寫法或類似寫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如上二《容成氏》簡18當中的“句”、清十《四時》簡5當中的“鉤”、安一《詩經》簡46當中的“鉤”,其句或所從句的上部,均與原文寫法相似。但我們不能據此就認定它就是“句”省,就是“句”。因為楚系文字當中的“丩”,如上九《舉治王天下》簡31當中的“丩”、清六《鄭武夫人規孺子》簡6當中的“丩”、安一《詩經》簡12當中的“糾”,其丩或所從之丩,也與原文上部如出一轍。故我們僅從字形上還不好認定孰是孰非。

既然句和丩都可在字中做聲符,我們遍查所有楚系文字從句和從丩聲之字,最后發現,句在楚文字當中做聲符,無一例外都作“句”,沒有省“口”形的,例多不舉。當然,也不排除有個例,但至少到現在我們還沒有發現省口的“句”做聲符之字。即便有,那也不是常態。鑒于此,我們把原文釋作[丩+止]亦不是空穴來風,是極有可能的。至于是否釋“赳(辵丩)”,讀“憂”或“疚”,還有待更新的證據來證實。




發表於 2023-5-10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潘灯 發表於 2023-5-10 09:39
簡4當中前面探討之字,到底是[句+止],還是[丩+止],還是[㠯+止],這三者后者基本可以排除。因為從書寫筆勢 ...

相關文句史傑鵬先生微信公眾號已經指出當與《論語 憲問》“不逆詐,不言不信”相聯繫,所討論之字與“逆”字相對應,其字亦有可能當分析為從止、牙聲(楚簡“牙”字有與“丩”字極相近似的一種省譌寫法),即“迓”字的異體。“迓”、“逆”音義皆近。

點評

Hey
您好,方便告知史傑鵬先生微信公眾號文章在哪可以看到嗎?在網上嘗試找了,没有找到  發表於 2024-9-21 16:50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0-5 14:35 , Processed in 0.0563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