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潘灯

[原创] 荊州王家咀楚簡《孔子曰》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3-7-22 11:27 | 顯示全部樓層
例三中有一章“君考召亡諾,君子不以其所亡孝”,後半句不易理解。本帖26樓予一古人先生指出前半句又見於《論語·鄉黨》“君命召,不俟駕行矣”和《孟子·公孫丑下》“《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兩處孔子之語句式一致,內容相應,很可能原本就是一段相對而言的完整的話(即《孟子》引《禮》的狀態),後來被分別歸入事父母和事君兩個主題當中。由此可以考慮,“君子不以其所亡孝”可能和前半句並沒有直接聯繫,只是因爲都圍繞“孝”展開(例三有六七條皆屬於“孝”這一主題),所以才被放到一起,並在傳抄過程中進一步磨滅了分章符號。22樓潘燈先生根據字距提出,分章符號可能是後期添加的,那麼此處也可能是漏加了符號。單從這一句來看,或許可以從整理者趙曉斌先生,讀爲“無”或徑如字讀,表示存在否定。全句是說,君子不拿自己本身沒有的東西去孝敬親長。《禮記·禮器》“天不生,地不養,君子不以爲禮,鬼神弗飨也。”《儀禮·聘禮》“凡庭實,隨入,左先,皮馬相間,可也”,鄭玄注“君子不以所無爲禮”。不要用自己原本沒有的東西去祭祀或贈禮,也不要用這些來孝敬親長,其邏輯都是強調合乎時宜,不爲難孝子,也不過分搜羅浪費、索隱行怪。《論語》裡微生高向鄰居乞醯再借給別人、顏路請孔子之車以爲顏淵之椁,孔子都不贊同,大概也有這方面的意思。
發表於 2023-7-23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簡765的“炇”字還是以讀“火”為是,此事蜨枯(16#)、不求甚解(18#)、魚在藻(47#)等先生已經言之。此字在後世字書中讀音“撲”,則認為是從火攴聲。其實在王家台秦簡本《歸藏》裡,“攴”字均被用為枚占之“枚”,“火”、“枚”古音都是微部字,所以此字無論是從火攴(枚)聲還是從攴火聲都可讀為“火”,讀“災”恐非。大概在楚文字中用為名詞的火焰之“火”寫作“火”,而用為動詞的燃燒、焚燒義的“火”則作“炇”,二者的區別在此。
發表於 2023-11-16 16:0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AKASANG 於 2023-11-16 16:40 編輯
潘灯 發表於 2023-5-22 10:41
古(楚)文字當中,歸、遺區別明顯。竊以為,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歸的右上角類似于“彐”形,實為掃帚之形 ...

“歸”古音屬見母微部,“遺”古音屬餘母微部,二字韻部同部,見母字與餘母字亦有相通例,如“容”(餘母)從“公”(見母)得聲。頗疑此字從“遺”、從“歸”省聲(“歸”之辵旁與“遺”之辵旁共筆)。但作為義符的“遺”亦省去雙手形,既省形又省聲的字似終究不常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3-12-4 15:29 , Processed in 0.0328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