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4485|回復: 1

《殷历》的实质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2-11-17 10: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殷历》的实质(秦伊人20221116

  七秩龄童老先生从本世纪初活跃于网上的“先秦” 版块,为网友普及了大量的先秦历法知识,是属于历法四大学派之一的张汝州学派;虽然本人曾经在网上询问过老先生,是否是张汝州学派的弟子,老先生否认了是张汝州学派的弟子,但是本人还是坚持认为七秩龄童老先生是得到了张汝州学派的真传和精髓,我本人也是在老先生文章的启蒙下才理解了一些古历法知识。直到这次疫情前几年,七秩龄童老先生才逐渐淡出论坛。


历法四大学派:

  1、星占派-哲学派(立派论著:[刘  坦]《中国古代之星岁纪年》,上至古星占术); 
  2、文献派-实用派(立派论著:[张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上至刘歆);
  3、考古派-学术派(立派论著:[董作宾]《殷历谱》,上至金石学);       
  4、天文派-技术派(立派论著:[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上至古观象)。


+++++++++
  七秩龄童老先生在《〈殷历〉初探》中提出一个观点,认
为《殷历》是在周考王(前440—426)时期出现的(“《殷历》
文献完成应世的年代”)。
++++++++++

附:《殷历》初探(七秩龄童老先生原文,只做编辑整理。)


  中国传统历法中,对于“殷历”从来就包含两个不同的含意。其一是夏、商、周三代中属于殷代使用的历谱或是历书。但是这样的历谱或是历书至今尚未发现(寄希望于考古新发掘!);因为所有关于那一时期的历纪史料虽然有一些,但只能算是由观象留下来的授时记录。另一则是由《汉书·律历志》明确记载的《殷历》。这是一份成文的历书或是兼有历谱性质的历书。下面引录两条资料将证明,这份文献的确实存在过。其书虽然已经亡佚,但存于《汉书·律历志》,由刘歆录于其著作《三统历谱》中的《殷历》系统历点的史料是极其珍贵的。研讨先秦历法,必要求对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先说《殷历》书名的确有。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以后二十七年的元风三年(前78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指摘《太初历》“亏四分之三日,去小余七百五分,以故阴阳不调。”意在对《太初历》发难。由于大多数参加者坚持“历本之验在于天”,由实践检验《太初历》颁行二十多年来(比其它历书)更符合于天象,经过历时三年的大讨论,“是非坚定”,太史令张寿王以“下课”告终。在讨论中,众人提到张寿王持在手中的“乃太史官《殷历》也。”说明先秦存于史官确实有一本名为《殷历》的历谱或历书。上书接着说:“至孝成之世,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子刘歆究其微眇,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三统历》和《三统历谱》就是在总结太初制历并以“历”带论历史的一部大著作。


  三统历谱以一元岁为4671岁。一元岁分为三统岁;一统岁为4671÷3=1539岁。为了适合太初元年(前104年)为本元岁“一元复始”之年的要求,刘歆别开其本意为弥补老历执行太久产生的积年误差不说,令前104年以前的1539年从属于上元岁的“孟统”即第三统,又以19岁为一(闰)章之岁,从104+1539=前1643年为始,共编81×3=243章岁的每章首岁子月朔日干支历谱一篇。今以干支序码表示录其孟的谱列于次:


附表一《三统历》孟统八十一章岁岁首干支(序码)谱

21——
60——40——20——60※㈠
39——19——59——39※㈡
18——58——38——18※㈢
57——37——17——57※㈣
36——16——56——36※㈤
15——55——35——15※㈥
54——34——14——54※㈦
33——13——53——33※㈧
12——52——32——12※㈨
51——31——11——51※㈩
30——10——50——30※⑾
09——49——29——09※⑿
48——28——08——48※⒀
57——07——47——27※⒁
06——46——26——06※⒂
45——25——05——45※⒃
24——04——44——24※⒄
03——43——23——03※⒅
42——22——02——42※⒆
21——01——41——21※⒇。
01
(前汉104年武帝太初元年甲子元首)。


  以上是由刘歆 《三统历谱》。数码※后带括号的数字,是刘歆在其《三统历谱·世经》上附注的《殷历》规定的“”岁序码,并且逐一标上了《殷历》同一天的日干支。因为其干支码正好是《三统历谱》序码加“1”,所以可以省去再标的手续。也就等于由刘歆为后人留下了《殷历》的一份同期历谱表。以下是经过稍作整理的《殷历》首日相应公元年份及日干支,列表于次:


附表二   《殷历》二十首日干支表
01/1567BC0102/1491BC4003/1415BC1904/1339BC58
05/1263BC3706/1187BC1607/1111BC5508/1035BC34
09/0959BC1310/0883BC5211/0807BC3112/0731BC10
13/0655BC4914/0579BC2815/0503BC0716/0427BC46
17/0351BC2518/0275BC0419/0199BC4320/0123BC22

由《殷历》(表二)每间隔76年的岁首朔日干支可以看出:


1)、本岁首日干支序码,就是上一岁首日的干支序码加39之后除以60的余数。用传统的“六十甲子”表达方式可以叙述为:本岁首日干支由上岁首日干支往下推三十九位。


2)已知“古四分历”岁的日参数取为27759平太阳日。27759÷60=46239。上面的结果变句话表述:古四分历一岁长462甲子另39日。由此可以看出,《殷历》推历的根据与“古四分历”一致,进一步说:《殷历》的历算根据正是“古四分历”。因此可以初步认定:《殷历》不是完成于殷代,也更不是殷代使用的“历法”。因为在殷代,凭肉眼观察天象,即或能够达到如此的高精度,也没有证据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长度里能同时达到如此高的精度。


3)下一步,我们用现代用现代可以算出的天象历朔来检验一下《殷历》历日数据的误差:以天象历朔为参照,与《殷历》数据逐一比较,可以得出以上由《殷历》标出的20个历点的误差如下:


附表三《殷历》二十个首日历点误差表(单位:日)
01/3.75  02/3.50   03/3.25   043.00    05/2.75
06/2.50  07/2.25   08/2.00   09/1.75   10/1.50
11/1.25  12/1.00   13/0.75   14/0.50   15/0.25
16/0.00 17/0.25   18/0.50   19/0.75   20/1.00.


  如果用定朔与之比较,其结果可能略有不同,但无关以下结论:A、《殷历》的误差呈线性,与天象逐渐接近;B、只有一个交点;C、前于交点的误差带负号,后于交点的误差则带正号。


  由上面说的三点关于误差的“结论”可作如下的分析:《殷历》的误差 是有规律而不是呈零乱带偶然性的。它与密近天象的交朔时间有唯一的交点,说明这一时间可能是《殷历》文献完成应世的年代,至少也是以此期间天象完成的著作;而其误差呈前负而后正,则给予了《殷历》正是完成于这一时期的充份证明。由以上分析,可以完全确定,借名殷代而实际完成并实施《殷历》的时间当是《殷历》的第十六首岁,合公元前427。其时为周考王(前440—426)十四年。因此,《殷历》是完成于战国初年用于授时的中国第一部成文历法文献。


(本文因其为研讨与先秦历史有关的历法文字,故首贴于国学论坛的“先秦版”。欢迎或反驳,或补充,并请网友多指正。)

+++++++

 樓主| 發表於 2022-11-17 10:5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秦伊人 於 2022-11-17 11:07 編輯

(第二页)

  这个问题本人思考多年,也计算出一个表格,结论是:BC351年至BC275年《殷历》气朔合,说明是以那一段时间为“历元”产生了《殷历》。(无“平定差”,说明计算与观测无差别。)

《世经》、《殷历》谱气朔表:(20160325
Y1.PNG
Y2.PNG
注:天文数据来自Sky MapPro 8 Demo
括弧中干支来自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1997)

Y3.PNG




结语:对于《殷历》,探索其源头的重要性在于,《殷历》是有确切文献纪录和
   确切使用纪录的古历法,对《殷历》“历元”的确认,是确认“推步历”
   确实开始出现的重要依据。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3-29 10:06 , Processed in 0.0392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