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秦伊人 於 2022-12-29 08:59 編輯
(第七页)
概说:
A/阳历 气至与晦朔是可以被人感知的物理存在,观测日月可知气朔,故气尺与朔尺是有制作依据的;干支的存在依赖于气朔,其取值是气朔之中,故癸尺取气尺和朔尺之中值。
气尺取值366日,正合于尧典所谓:“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古人又曰:“中数曰岁朔数曰年”,这正是气尺定岁,朔尺加闰定年,而癸尺则合于其中。三尺既定,便可以“正岁年以序事”也。(吴注:“中数”是中气之数,中气之首为冬至。)
中气决定阳历,而感知中气则是要“立中”以见影,以影之长短定二至,二至是气之要点,气取之于“立中”,故气也称之为“中气”。中气定二至,二至定二分,二至、二分成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也。是冬至后有春时,春分后有夏时,夏至后有秋时,秋分后有冬时,冬时过后又到冬至。春夏秋冬四时均分一岁,四时皆用数九,九九加一九,九十一日有半,是为一时。四时成岁是所谓“中数”,四时轮回是所谓“阳历”。阳历与闰月定“阴历”,阴阳闰合是殷人之历法,是曰《殷历》。
B/殷历 殷人以“气”、“朔”调和制定《殷历》,而闰法是关键,或年终置闰,或“无中置闰”,而“无中置闰”的条件是月内无中气(岁内十二气)。气朔汇合,是产生闰月的先决条件,但是,是否加闰月,这就要看当时的历法水平了。有当闰不闰的记录,如“十四月”,就是失闰后的补救措施;当气朔汇合后,采用年终置闰,就会产生十三月,也有“后九月”(秦历);当气朔汇合后,若采用当月置闰,就会有“六旬月”,就是将六十余日记在一个月内,如《合集补》4931(《遗》199)。
“节”、“气”是两个概念,气是物理存在,“立中测影”而得“中气”;先有“十二气”,用“节”中分两气而成“二十四节气”,这又是另一个节气系统了。所以“十二气”早于“二十四节气”。
C/干支 殷人使用干支,首先见于贞旬,这首先是占卜祭祀行为,而贞旬的纪时功能是其第二功能。贞旬用癸日点来记录,周期为10日;平朔周期约29.5日,平气周期约为30.5日,气、朔有汇合点,而当气朔汇合点又恰好是癸日,这个会合点就包含了“阴”、“阳”、“祭祀”这三个最重要的概念。
殷人将祭祀、贞旬的过程记录于甲骨,其记录是连续不断的,所以经常见到每月内有连续的三个癸日记录。以癸日代表一旬,后来又以每旬系月,则连续的癸日记录,必然要使得某些癸日与朔日重合。虽然并没有发现殷人的朔日记录,但是,事实上朔日与癸日相重合的记录,殷人也是不能回避的。甲骨文中的“一月四癸”记录,其两端的癸日就经常是与朔日重合的。
要注意的是,殷人在每个月记录三个癸日,并不能说明殷人认为一月为三旬(刘朝阳观点);同样也不能认为“二癸月”的长度是20天,并且“二癸月”和“四癸月”也不能用来为所谓“大小月”作解释(董作宾观点)。连续的癸日记录是独立的,癸日系月是偶然的,癸日不系月才是常态。我们看到的“四癸月”和“二癸月”只是殷人记录的意外。
在两个月份的中间,有一段看不到月亮的“无月区间”(这中间一定包含着朔日);进入无月区间内的癸日,应当归属于哪个月是不确定的,这要靠观象者的经验来判断;若进入无月区间的癸日当时没有被记录到上个月,就会被分配到下个月,而上个月就只能有两个癸日,如“大龟四版-4”;下面几个月若再出现误判,就可能在某个月内出现四个癸日记录,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月就真实地含有四个癸日。
总之,“二癸月”的出现是正常的,在出现“二癸月”后,若判断失误,才会出现“四癸月”,若判断正确,记录得当,“二癸月”后就不会出现“四癸月”,如“大龟四版-4”。
正确判断“无月区间”的癸日归属,其难度并不大,以望日为基准,其前后14日基本是本月所属。若出现错误,一般或是意外、或是记录失误。
D/“四癸”月之用途 出现“四癸”月,这虽然殷人记录历日的失误,而对今人判断、确定卜辞的刻录日期却是有极大的帮助,因为“四癸月”其两头的癸日一般就有一个是朔日!朔日加上月份就基本可以在历尺上找到合理的位置。这才是我研究“四癸”月和“二癸”月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