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127:“炊如熟羹狀,汁可四斗,灑〈漉〉去滓,置新煎彘膏一升半汁中,撓。”
從原釋文的處理看,是把“灑”看成“漉”的誤字。
按:“灑”可能不是誤字,它可以讀為“[罒+麗]”。《廣雅》云:“清、䍤、湑、浚、滰、潷、笮、漦、[氵+罒+焦]、[罒+麗],[氵+录+皿]也。”
王念孫疏證:
[罒+麗]者,《說文》:“釃,下酒也。”徐鍇《傳》云:“釃,猶籭也,籭取之也。”《詩·伐木》篇:“釃酒有藇。”毛《傳》云:“以筐曰釃,以藪曰湑。”《正義》云:“筐,竹器也。藪,草也。”《後漢書·馬援傳》:“擊牛釃酒。”李賢注云:“釃,猶濾也。”濾、漉一聲之轉,釃與[罒+麗]同。《說文》:“籭,竹器也,可以取粗去細。”義與[罒+麗]亦相近。
這說明“[罒+麗]”與“釃”、“籭”是一組同源詞,都有過濾、篩選的意思。《廣雅》“䍤”“浚”“滰”諸詞,本篇也交錯使用。其中“䍤”最多見,如簡32、81、117、136,原簡寫作“濟”,此義整理者所引古注以“泲”表示;“浚”“捘”,如簡27、144、173;“漒”表示{滰},此前孟蓬生先生已有考釋,如簡102“漒(滰)取其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