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蜨枯

[讨论] 清華簡《大夫食禮》《大夫食禮記》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4-2-19 21:44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大夫食禮》
    【28】簡41、42:“就(肅/宿)它七大夫”、“就(肅/宿)七大夫”。
    注釋以爲,簡41、42:“就它七大夫”、“就七大夫”之“就”是訓爲“至某處”的“就”。

    今按:簡41-42:“賓宔(主)之【41】旣升,乃各廛(展?/蟬?)就七夫==(大夫,大夫)各辭。”分析前後文義,如果此句之意只是賓主各自“就(靠近)七大夫”,來至七大夫身邊,則下文“大夫各辭”義無所屬。因此,我們認爲,這句話中的“就”仍當讀爲“肅/宿”。
    同理,簡41“客者乃廛(展?/蟬?)就它七夫=(大夫)”之“就”,似亦當讀爲“肅/宿”。客者作爲儐相,如果只是靠近“它七大夫”,下面“宔(主)乃發廛(展?/蟬?)咠(揖)之”同樣不好解釋。

發表於 2024-2-29 12:47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大夫食禮》
    【18】補:篇題之名,當改成“大夫仍速之儀”

    按:海昏漢簡“禮儀簡”中,整理者稱爲“會飲儀”者,其中一簡云“右方王會飲義(儀)”,前有一墨點。“王會飲義(儀)”顯然應當視爲篇題。
    武威漢簡《儀禮》,大都既於簡背記篇題之名,又如今傳本《儀禮》那樣,於每篇之首記篇題之名。
    由彼例此,同時參照古代禮書的篇題命名原則,本篇之篇題亦不當根據簡文內容重新擬定爲“大夫食禮”,而應當遵從古書尤其是古代禮書的習慣性做法,取篇首“大夫仍速之儀”作爲本篇篇題之名。


發表於 2024-2-29 13:1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汗天山 於 2024-2-29 13:17 編輯

    一、《大夫食禮》
    【29】簡1:本篇之“客者”,當即海昏侯漢簡之“賓者”。
    海昏侯漢簡“禮儀簡”中有“賓者”。如:“……踐登東堂。賓者、吏大夫皆反走復立(位)。王西鄉(向)定立。賓者、吏大夫……”
    整理者認爲:《儀禮•燕禮》有:“射人請賓,公曰:‘命某爲賓。”即指諸侯從參加燕禮的諸大夫中選擇一位“賓”,與《鄉飲酒禮》中之“賓”有所不同,簡文中的“賓者”,或與《燕禮》相似。
    ——整理者應當是將“賓者”理解成禮書中的“賓客”。

    今按:我們推測,海昏侯漢簡之“賓者”,當即本篇之“客者”,指導引賓客的儐相。
    “客者”一詞作爲“儐相”,似乎不見於傳世典籍,然“賓者”一詞作爲“儐相”,傳世典籍中其實多見。如《管子》“賓者不肅”,俞樾指出:“賓讀爲擯,古字通用。”又如《呂氏春秋》“乃令賓者延之而上”,《莊子》《列子》皆有“賓者以告列子”。所舉文例中的“賓者”,皆當是指導引賓客的儐相而言。
    由此推測,海昏侯漢簡之“賓者”,在當時應該是一個相對固定的詞彙,亦當理解成“儐相”。


發表於 2024-3-12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mpsyx 發表於 2023-12-21 01:18
不知是哪位方家規定“戠”是T,不能與“異(L)”相通。《說文·糸部》:“織,作布帛之總名也。从糸,戠聲 ...


發表於 2024-3-12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行星 於 2024-3-12 23:04 編輯

   图片2.png
發表於 2024-3-25 17:14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夫食禮》簡32【𦥑、尹、虎、角】字,或許與上博簡《用曰》簡6讀為“唇”的字有關。前者除去“尹”的部分,即為“唇”字,只是“𦥑”字一在上,一在下。《說文》“觶”字有或體從“辰”,或淵源有自。
發表於 2024-3-28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先生之说很具启发性。但此字所从“𡙎”与后世字书中的“𡙎”恐非一字。颇疑后者为“[夭+夭+夭]”之讹,上古音“夭”属影纽宵部。而且文献中也不见“𡙎”与“脯”通假的例证。
笔者认为“𡙎”应是“天”之繁体。古文字中单体与三体往往无别。古人认为“天”有九层,因泛言其为“九重天”。古汉语中“三”可泛指多数或多次,则造从三“天”之“𡙎”表示九重天之“天”也很自然。那么,此字当是从“𡙎(天)”声,可读为训“乾肉”的“乾”。上古音“天”属透纽真部,从“天”声的此字也当属透纽真部,“乾”属见纽元部。二者韵部旁转,声纽相关。“天”除了读为透纽,还可读为晓纽。《释名•释天》:“天,显也。”由《释名》可知“天”读如晓纽之“显”。从“天”声的“祆”,《广韵》注“呼烟切”,声纽正是晓纽。见纽、晓纽关系极为密切。如上古音“九”属见纽,从九声的“虓”属晓纽;“皋”属见纽,从皋声的“嗥”属晓纽;“光”属见纽,从光声的“恍”属晓纽。传世古书中记载“古印度”有“身毒”“乾毒”“天竺”诸名,则“天”“乾”音近可通。《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郑玄注:“乾豆,谓腊之以为祭祀豆实也。”“乾”在此指“做成乾肉”。古汉语名动相因,故“乾”可由动词转化为名词,指“乾肉”。学者也多认为此处的“乾”乃“乾肉”(参看《辞源(修订本)》1983年,第117页;《汉语大词典》第1卷2001年,第786页;《礼记通译》2010年,第103页;《辞源》2015年,第156页)。
發表於 2024-3-30 09:52 | 顯示全部樓層
质量复位 發表於 2024-3-28 13:48
先生之说很具启发性。但此字所从“𡙎”与后世字书中的“𡙎”恐非一字。颇疑后者为“[夭+夭+夭]”之讹,上 ...

后世字书中的“[天+天+天]”是“[夭+夭+夭]”之讹,明人章黼以及李春桃先生都已经察觉、指出了(《古文异体关系整理与研究》2016年,第62页)。此外,“乾”指“乾肉”如今还保留在福建厦门话中(《汉语方言大词典》1999年,第177页)。
發表於 2024-4-3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無。
發表於 2024-4-3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质量复位 於 2024-4-3 12:08 編輯
质量复位 發表於 2024-3-30 09:52
后世字书中的“[天+天+天]”是“[夭+夭+夭]”之讹,明人章黼以及李春桃先生都已经察觉、指出了(《古文异 ...

此字也可讀爲訓“條狀乾肉”的“脡”。“脡”屬透紐耕部。二者聲紐相同,韻部密切相關。“天”常音“顛”。謝明文先生指出甲骨文“顛”有加注“丁”聲的寫法(《商周文字論集》2017年,第20頁)。《古今中外音韻通例》載,金陵南鄉、婺源讀“天”爲“汀”。其實,合肥也是讀“天”爲“汀”。傳世古書中有“丁”聲系與“𡈼”聲系相通之例(《古字通假會典》1989年,第57頁)。“脡”的基本聲符即“𡈼”。《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高子執簞食與四脡脯。”何休注:“屈曰朐,申曰脡。”簡文前面曾提到“膱”,而“膱”即“脯脡、乾肉條”。《儀禮·鄉射禮》:“薦脯用籩五膱,祭半膱横于上,醢以豆,出自東房,膱長尺二寸。”鄭玄注:“膱,猶脡也。”《集韻》職韻:“膱,脯脡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9-16 07:23 , Processed in 0.0386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