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7624|回復: 0

[讨论]云梦新府城历史探讨——三国魏江夏郡上昶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9-22 19: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 基 与 魏 江 夏 上 昶 城

——云梦新府城遗址的来历


彭斌武

2005年3月,为配合汉丹铁路复线建设,孝感市博物馆与云梦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位于云梦县下辛店镇新府城村的古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揭开了新府城的千古之迷,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新府城是一座六朝时期的屯兵水城。这在湖北省的考古发掘中尚不多见。这一发现对研究云梦、孝感乃至湖北六朝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自然地理都有极高的价值。那么,究竟是何人、何时、何因而修建此城?本文就此作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王基修建江夏郡上昶城

过去,考古工作者对云梦新府城遗址进行过多次考察,但都是一般化的普查,一般性的结论:“古城遗址”而巳。这次专家们带着“补史证史”的历史使命感,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古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察,深入勘探,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细致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这座古城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共设有五座城门,城门都是水门,没有陆门,即南门、东门、北门、西门、西南门。水门一般宽9—13米,深3—3.8米,入口呈外八字形,内通大明塘一口,外接护城壕及古河道,其主要交通工具为船或木筏;城中有15处台基,城垣四角设有土台,应建有楼橹。专家们从出土的陶瓷残片研究结论,此城是一座六朝时期的“屯兵水城”。水城贯通古涢水。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突破性发现。

那么,这座屯兵水城是何人所建,叫什么名称呢?

当代的权威史学著作和历史地理著作,均称这座城为上昶城,是三国时期曹魏江夏郡治所,为曹魏荆州剌史、扬烈将军王基所筑。三国时期处于连年混战,各国基本上都是推行的军政合一组织,套用现代话叫做“军政府”,所以该城既是江夏郡的军事基地,又是政治中心。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今山东省)人。累官至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食邑五千七百户。公元261年去世,追赠司空,谥号为景侯。是曹魏后期优秀的军政人才。他以善用奇兵著称,又以清廉德政驰誉,更以通经史、著雄文而流芳,还是一个闻名遐尔的大孝子。史家评价他是一个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三国人物。公元250年,王基率军攻夷陵城(今宜昌),东吴将领步协固守夷陵城,王基故作强攻之势,实际上分兵去袭取吴军的薄弱点雄父军用仓库,缴获大米三十馀万斛和大量的军用物资,活捉东吴安北将军谭正,收纳降民数千人,转移降民设置夷陵县。这次军事行动虽未攻下夷陵城,但重挫吴军,取得了重大胜利。为此,曹魏朝廷赐他关内侯爵位。这时,王基又特地向朝廷上表,报请修建上昶城,得到曹魏朝廷的批准,并迁徙江夏郡治于上昶城。王基在江夏“明制度,整军农,兼脩学校,南方称之。”这里的“整军农”,是王基修建上昶水城的直接原因。所谓“整军农”,就是调整军事结构和部署,改变军事上重陆军轻水军;军需供应上重陆地农业、轻水生农业的倾向,把加强水军建设和发展水生农业摆到突出位置。因此而修筑上昶水城,作为训练水军和发展水生农业的基地,以实现其军事上水陆并进,互相策应;军需保障上“水陆并农,以实军资”的战略目标。

二、王基的伐吴进趋之策

王基修建上昶城是他伐吴进趋之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王基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之后,曹魏朝廷向他下诏征询伐吴进趋之策,他说,用兵不可轻动,若出兵无功,就会“威名折於外,财用穷於内”。主张作好充分准备,然后择机而动。对于讨伐东吴,他作了四手准备:一是将他的大本营魏荆州剌史部从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迁徙新野,与前线缩短距离200里;二是将魏江夏郡治从石阳城(黄陂县东40里的黄城镇。一说黄陂县西23里。)迁徙上昶城,对东吴建在黄鹄山(今武昌蛇山嘴)上的夏口城形成进逼态势,从此,东吴的军队不敢轻易渡江北犯;三是推行“水陆并农”的后勤保障措施,利用沮、漳二水的丰沛水源,灌溉膏腴之田数千顷,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利用“安陆左右,陂池沃衍”的广阔肥沃水域,建设水生农业基地;四是修建上昶水城,建立水军训练基地。

王基如此重视水军建设,是由魏、吴两国军事斗争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军事力量对比决定的。早在赤壁之战时,曹操的水师被周郎付之一炬,焚烧殆尽。后来东吴水师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多次派遣可载万名甲士的大型舰队出海,而曹魏新建水军几乎不是与吴水军的对手,几次与东吴水军交锋均以失败告终。为此,魏文帝曹丕曾发出无奈的感叹:“魏虽有武骑千群,无可用之,未可图也!”表明曹魏的陆军强大而水军弱小。魏嘉平二年,曹魏朝廷的军事战略由防御转为进攻,王基深深懂得进攻东吴必须有一支强劲的水师为前锋,这便是王基修建上昶水城的外在动因。他认为,经营数载,必有成效。待时机成熟,西线屯兵进军江陵、夷陵,江夏水师攻占夏口。然后,率西部蛮夷等少数民族为内应,魏军以精兵劲卒攻其外,夏口以上的吴国地盘必然可以全部占领,东吴长江以南的郡县也守不住。这样,就切断了东吴和蜀国的联系,吴、蜀绝交,魏军一鼓而下,东吴的君臣就只有束手就擒。这就是王基的伐吴进趋之策。

三、特殊需要的特殊选择

王基选择云梦南部作为水师训练基地,是与当时魏、吴两国的政治军事地图和云梦南部的特殊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当年,吴、蜀夷陵之战,陆逊大获全胜,刘备一败涂地,以至五千里长江天堑几乎全部落入东吴的囊中,唯独沔口(今汉口)至株城(黄岗城西)几十里地带属魏荆州江夏郡所辖。荆州、江夏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吴、魏两国互不相让,都设置了荆州剌史部和江夏郡。吴国荆州剌史部设在江陵,汉水以西为吴荆州领地;吴江夏郡治先设在沙羡(今武昌),后迁武昌(今鄂州)。魏国荆州剌史部先设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后迁新野;魏江夏郡治先设在石阳城,后迁上昶城。魏国江夏郡的辖区,东起株城,西至汉水,北达河南,南抵长江,像一个楔子打入了东吴的千里江防,成为东吴的心腹大患。公元226年,吴大帝孙权曾亲率5万大军围攻魏江夏石阳城,“不克而还。”后又多次围攻石阳城,均无功而返。可见石阳城固若金汤。那么,王基为何要将这个“有功之城”弃之不用,而选择云梦南部另建一座上昶水城呢?这是因为在魏国的势力范围以内,唯独云梦南部具备修建水城的自然条件。从《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看,魏晋时期云梦南部及其毗连地区,都属古云梦泽的范围。王基在向曹魏朝廷献伐吴进趋之策时写道:“安陆左右,陂池沃衍”。“陂池”就是湖泊,“沃衍”是说这里的水域既广阔,又肥沃。这说明魏晋时期云梦南部及其毗连地区,还散布众多湖泊。这些湖泊星罗棋布,纵横百里,史称安陆云梦泽,亦称汉北云梦泽。涢水从汉北云梦泽蜿蜒而过,南行8公里注入汉水,再南行20多公里汇入长江。从军事视角看,这里是进能攻,退可守,得天独厚的水军基地。新建的上昶水城是训练江夏水军的大本营,水城周围的深湖大泽是勇士们驰舰骋舸,挥刀操戈的演兵场;浅沼小泊则是养殖鱼鳖虾蟹,种植莲藕菱苞的“天然鲜活库”。在王基的战略思考中,这里既适宜于建立训练水军的基地,又适合建立发展水生农业的基地。王基就是根据这种特殊需要,对云梦南部及其毗连地区所作的特殊选择。

三国归晋以后,不再存在南北军事对峙,上昶城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于是,将江夏郡治迁徙云梦城。从公元250年修建上昶城,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正好30年。这与考古专家李端阳所说:“此城军事功用时期不长即废”的结论是吻合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9-13 16:49 , Processed in 0.03397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