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7376|回復: 0

[原创] 吳怪两则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2-9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吴  怪  两  则                本文探讨的吴为吴国。吴国第一怪,吴王吴人墓葬:  用鬲不用鼎;  吴国第二怪,不尊天子之封:  称敔不称宜。    结论:  吴国自命老大,不尊周礼;  泰伯分庭抗礼,没有三让。    第一怪: 吴国用鬲不用鼎。吴国有铭文的青铜器共95件,分为兵器54件,礼器41件两大类。礼器中鐘25件,鑑7件,匡(去王加也)2件,簋2件,盤,香(去日加皿)及鼎各一件。这件鼎名吴王孙无土鼎,形制,花纹,字体均属楚鼎,是吴亡国后,一位吴国王孙逃往楚国,在楚国制造的。无铭青铜器曾见诸报道,均难定吴器。如1986年3月在苏州相门内仓街出土铜鼎一件,纹饰蹄足,均是楚国风格。1982年9月在丹徒大港母子墩出土雷纹鼎一件,判断为西周早期中原带来之物。1980年7月吴县何山出土鼎两套共五件,均楚国风格,被疑是阖闾破楚入郢后,缴获来的战利品,一起出土的有銘青铜香(去日加皿),铭<楚叔之孙途为之香>,在苏州博物馆常年展出,都不属吳器。    有人认为吴王有随葬青铜鼎,有可能在灭国之后被越楚报复所毁。但1955年在安徽寿县出土了一批有铭文的青铜碎片共13片,记载了阖闾攻楚破郢的功业,碎片拼起来是鐘不是鼎。    吴人墓葬却总在显要位置随葬鬲,鬲的材质,早期用夹砂红陶,后期用原始青瓷,也见青铜鬲,如上海博物馆藏展的那件三鸠连裆青铜鬲。同为澶(去三点水)父后代的三房子孙,夺商天下之后制定的周礼,规定了天子九鼎八簋,公侯七鼎六簋的大礼,诸侯列国莫不尊章列祭,春秋之后常常潜越多置鼎簋,绝无不用祭鼎之例。唯有吴国出怪!    长房用鬲,三房用鼎,谁谓正宗?不能凭孔子,司马迁所书,且以出土实证为凭: 由澶父往前数一千年,先周文化中从不见鼎,只有连裆鬲。邹衡先生在<论先周文化><再论先周文化>(见<考古与文物>07.1p16)中,首先提出此说。后来在陕西内蒙的大量考古发掘证实了此说,(详见拙作<先周瓦鬲考>-一登陆<马崧良的博客>可见)。而<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按此说区划先周,西周地层之线。    显然泰伯一族继承了先祖游猎传统,始终用鬲做炊祭祖,偏不用鼎(尽管趋吴后入乡随俗,发可披,身可纹,祭祖用鬲不可更)。而三房季一族(在父亲的支持下)自从娶了农耕民族姜戌为妻后,用鬲由连裆变为尖裆(尖裆鬲是商俗!)。随后世代与农耕族通婚,弃猎务农,东进拼商。灭商之后,更随商俗用鼎,彻底背叛了用鬲祖制。而泰伯仲雍一族坚持游猎祖业,坚持用鬲祖制,坚持南下寻猎。这种分道揚镖,是路线之争,何来谦让?    第二怪: 称敔不称宜。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館的<宜侯矢(上一横只半划,念只)簋>,1954年6月丹徒烟墩山出土,有铭文120多字。记载了: 康王看了武王成王伐商地图,又看了南国地图,经过占卜,决定封矢于宜地。並举行册封仪式,授土授民授征伐之权。宜侯矢称颂周王美德,特铸此祭器永世纪念。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中,称“宜”的只此一件,这大约是泰伯下数第五代。后来几代不见出土青铜器,直到再见带国名的青銅器,便是<者減鐘>(共10件),1761年在江西清江出土,有铭文600多字,自称工虞(去吳加鱼,再加反文旁)王,连续四代直到季扎,约十多人的青铜剑、戈上,大都称工虞(去吳加鱼)王。到吴国晚期的阖闾,夫差时期,共出土有铭青銅器35件,有15件自称攻敔王,只有5件自称吴王,3件标攻吴王,有一件兼称吴王,敔王,三件自称禺邗王,。而此时的中原列国称其为吳国,句吴国。再没有自称或被称宜国。    按照西周几百个诸侯国的惯例,周天子封什么名就什么称,决无改口。置天子之封不顾而自取国号,只有吴国独例。我是老大我听谁?可能是泰伯一族根深蒂固的骄横之风,直到末代吴王夫差在黄池争霸,还充斥着我是长房我怕谁的气概!   “宜”的金甲文为象形字,象两层木结构的栏栅式房屋,有如江南早年的看瓜棚,现今云南傣台族的架空木草房。上层住人,下层养畜,通风防潮,是江南水乡独有建筑。吴族弃宜称虞(去吴加鱼),恐怕还有更深层的怨,我游猎至此,打猎不成,还不能打魚为生。打鱼还不違犯祖制,渔猎立国!    如果吴国无怪,尊周礼,奉周制,按孔子、司马迁所敘泰伯一族的清风良德,便沒有什么吴文化,只有宜文化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3-29 13:26 , Processed in 0.03389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