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8132|回復: 3

[讨论]《秦始皇两到孝感始末》辨正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3-17 16: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秦始皇两到孝感始末》辨正
——与周厚强先生商榷

彭斌武

一、地名使用应遵约定俗成惯例
二、选题立论切忌因果关系断裂
三、选材布局须避历史碎片堆积
四、文献解读务必审慎科学合理
五、史料运用力求真实言必有据
六、精益求精莫让低级错误频见

2008年《世纪行》12期发表了周厚强先生的《秦始皇两到孝感始末》一文,笔者以浓厚的兴趣拜读了周先生的大作,感慨良多,对文章刻意立异以及由此造成的历史混乱不敢苟同,愿与周先生商榷,旨在辨正错误,还原历史。


一、地名使用应遵约定俗成惯例

读周先生《秦始皇两到孝感始末》的第一感觉是:周先生有了新发现,秦始皇两次到孝感来了!仔细阅读周文,方知是错觉,原来是写秦始皇两到云梦的事。周先生为什么要把秦始皇“两到云梦”写成“两到孝感”呢?其逻辑是:“秦时孝感地区为安陆县”,秦安陆县的治所是云梦楚王城,而现在云梦县是孝感地区的辖区,因此,就把“云梦”写成“孝感”。

本来写文章如何使用地名,历来没有明文规定。但是,这并不等于使用地名可以各随其便。通观学界、媒体浩如烟海的著作,无一例外地遵循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约定俗成惯例。笔者手头有两篇关于云梦出土文献的目录,一篇是《云梦睡虎地秦墓研究资料简目》,列出了150篇论文和8部专著,其标题、书名都是冠以“云梦”之名,或冠以云梦简牍出土遗址地名,没有一文一书是冠以“孝感”的。另一篇是许学仁先生收录的《龙岗秦简研究文献要目》,列出了19篇论文和两部专著,其标题和书名也是冠以“云梦”之名,或云梦简牍出土遗址地名,没有一例冠以“孝感”。武汉大学徐承泰教授编辑的《云梦考古报告集》,收录了云梦县自50年代以来历次考古发掘简报25篇,其中有14篇的标题冠以“云梦”,有11篇在“云梦”前面叠加“湖北”,没有一篇以“孝感”取代“云梦”的。其实,此前周先生也是遵循这一不成文规定的,例如他参与起草的两次龙岗秦汉墓地发掘简报,都没有用“孝感”取代“云梦”。

那么,有没有冠以“孝感”的著作呢?多的是,笔者在案头随手清理了一下就有厚厚的一摞,这些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区域性”,有的是以时间为经串连全地区各县(市)的史事,如《中国共产党孝感历史大事记》;有的是以革命斗争故事为主线贯穿各县(市)的史事,如《新四军第五师在孝感》;有的是将各县(市)独立成篇的史料汇集成册,如《孝感烽火》,《孝感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还有的是把综合编写全区的史事与各县(市)独立成篇的史事融为一体,如《孝感水利》,《孝感百事通》,《孝感文化史》等等。唯独没有像周先生那样把一个县(市)发生的事说成全孝感地区的事。

从上述事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界和媒体在使用地名时,都自觉地、严格地遵循着三条原则:一是“事发县(市)原则”。即某县(市)发生的事情就使用某县(市)的地名,这样表达的概念最明确,传递的信息最正确;如果扩大或缩小范围,都会造成概念模糊,信息错误;知名度特高的事发地点例外,如睡虎地。二是“地名叠加原则”。为了强化事发县(市)的地理概念,可在事发县(市)前面叠加涵盖面更广的地名,如“湖北”、“孝感”;“叠加”地名旨在进一步明确事发县(市)地理概念,而不是“取代” 事发县(市)的地位,更不是争夺事发县(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三是“涵盖面原则”。凡著作内容涉及多个事发县(市),则应使用能够涵盖这些事发县(市)的地名,如“孝感”、“湖北”等等。

举国上下的学人、报人,都自觉地、严格地遵守这一使用地名的不成文规定,这就是约定俗成;古往今来,后人踏着前人的脚印走,代代相传,这就是惯例。在一些无法可依的“法律盲区”,人们就是以惯例替代法律。例如,在国际事务中遇到“法律盲区”,就按国际惯例论事、行事,违背国际惯例就要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制裁、惩罚。所以,撰写历史著作使用地名,还是以遵循约定俗成惯例为是。因此,本文一般不采用 “秦始皇来孝感”的表述。


二、选题立论切忌因果关系断裂


周先生的选题是:《秦始皇两到孝感始末》,切入点是秦始皇两次行程的始末截然不同:秦始皇第一次到云梦是把云梦作为“收冠之站”,第二次是以云梦作为“始选点”。周先生发现秦始皇把云梦作“始选点”,是“因为从秦始皇第一次到云梦和第二次来云梦的九年期间,发生了修筑长城,开拓南越,整治狱吏,焚书坑儒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另外还出现了一些离奇怪事”。因此逼得秦始皇踏上了不归之路。

“始末说”的核心是“收冠之站”。什么是“收冠之站”?按字面理解:“冠”是帽子,“收冠”就是收藏帽子,说云梦是“收冠之站”,是说秦始皇在云梦摘下帽子收藏起来。这有何深意值得大做文章!如果说“收冠之站”是“最后一站”,那又词不达意,应该说“收尾”或“收局”,但观其大意又是在说“最后一站”。可是云梦距离咸阳数千里,怎么可能是“最后一站”呢?尽管如此,周先生还是坚持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历史进行了“四大改造”。

第一是过门不入,跳过云梦。秦始皇第一次来云梦,《史记》未录,但云梦秦简《编年记》录了:“廿八年,今过安陆(即云梦)”。但是,《史记》对秦始皇这次的行进路线却记载得非常清楚:从徐州南下南渡淮河,经衡山(郡名,治所株城,在今湖北黄冈西北)到南郡(《史记》注:“今荆州也”),又从南郡渡江到洞庭湖湘山祠。秦始皇正是从衡山向南郡前进的途中来到云梦的,因为云梦地处衡山与南郡中间。然而周先生在记述秦始皇从衡山向南郡行进时,却刻意不提秦始皇来云梦的事,让秦始皇直达南郡。这就打上了一个大问号:秦始皇是怎样到南郡去的呢?是跳,他跳得过吗?是飞,那时有飞机吗?这是周先生在为虚构“收冠之站”埋伏笔。

二是撇开南郡,穿梭云梦。把《史记》和云梦秦简结合起来考察秦始皇此行的路线,是从云梦到南郡,又从南郡渡长江到洞庭湖湘山祠,然后返南郡由武关回咸阳。但在周先生的笔下,却让秦始皇撇开南郡,“由长江入汉水,进入南郡的郧水边的安陆县,今孝感市云梦县楚王城内”。这就使云梦成为“收冠之站”了。殊不知这样却使周先生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秦始皇西进南郡时未经过云梦,那他是怎样到南郡的?如果说秦始皇西进时到过云梦,这次又从湘山折返云梦,岂不是在云梦穿梭?

三是模糊概念,移花接木。《史记》所述“南郡”二字后面特别加了注释“今荆州也”,表明是指南郡治所,概念十分明确,但是周先生却说“司马迁并没有具体说清秦始皇到底是从南郡的哪个地方回到咸阳的”。周文故意模糊南郡概念,目的是要把云梦与南郡划等号:“南郡地域”包括孝感,孝感涵盖云梦,因此,“南郡”就是“云梦”,“云梦”就等于“南郡”。在这种逻辑支配下,周先生便将《史记》中“上自南郡由武关归”,改成秦始皇从云梦“收冠”由武关归咸阳。

四是张冠李戴,地名搬家。周先生说,秦始皇的返程路线是由云梦经随枣,过南阳,由武关回咸阳的,从而确定了云梦是“收冠之站”。如果说“收冠之站”是“最后一站”的话,那就非武关莫属,因为《史记》写得十分清楚:“上自南郡由武关归”,“由”的字义是“自;从。由此及彼”。“由武关归”就是说从武关直接回归咸阳。但周先生不愿证实事实,在这里他还特地要读者参阅他的《秦代驰道分布图》。可是,该图上既没有标示“收冠之站”的云梦,也未标示随栆、南阳,更没有这一段驰道线,要读者看什么?地图上标示的驰道,只有由南郡直通南阳拐向西北由武关到咸阳的驰道,对照《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秦驰道示意图》(见文后),这条线正是秦始皇从南郡回咸阳的驰道线。周先生叫读者看他的地图,是要证明秦始皇是从云梦回咸阳的,可是,地图上却是从南郡出发到咸阳的路线,而“收冠之站”是一片空白。这不是在糊弄读者吗?(见文后)

以上事实证明“收冠”之说只是周先生的主观臆想,没有任何客观史实作基础。不仅如此,“始末说”更无内在联系作经纬。周先生说,之所以秦始皇第二次以云梦为“始选点”是因为“发生了修筑长城,开拓南越,整治狱吏,焚书坑儒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难道是因为修筑长城、开拓南越,整治狱吏,焚书坑儒秦始皇才来云梦祭舜的吗?根本不搭界。这就暴露了“始末说”的致命弱点:缺乏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原因与结果是断裂的。国学大师梁启超论治史:“善为史者之驭事实也:横的方面最注意于其背景与其交光,然后甲事实与乙事实之关系明,而整个的不至变为碎件;纵的方面最注意于其来因与去果,然后前事实与后事实之关系明,而成套的不至于断幅”。“始末说”的要害在于没有内在的“来因与去果”,“前事实与后事实之关系”不明,以至于“断幅”。

当然周先生不愿就此收场,于是就拉来了“另外还出现了一些离奇怪事”。所谓“另外”,就是“始末说”以外;所谓“离奇怪事”,就是秦始皇沉入长江的玉璧再现,引起他的恐惧忏悔,不得已而到云梦祭舜等等。把这些事扯进“始末说”里坐“正堂”,有喧宾夺主之弊。所以说选题立论切忌因果关系断裂。

三、选材布局须避历史碎片堆积

写文章选材应该紧扣主题,这是作文常识。但是周文的主题却被历史碎片所淹没。有四点感想供周先生参考。

第一、不应漫无边际,异化主题。周文的主题是“秦始皇两到孝感始末(实际是两到云梦)”,在选材时,就应该阐述秦始皇两到云梦的直接动因和结果,与此无关的事应该忍痛割爱,一概舍弃。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甲事实与乙事实之关系明,而整个的不至变为碎件”。然而周文却从秦始皇十三岁写起,一直写到秦始皇死为止,其间的泰山祭天、琅邪观海,徐市求仙,泗水寻鼎,海上射鱼等等,都不惜笔墨,洋洋洒洒。请问:秦始皇是因琅邪观海、徐市求仙才到云梦虞舜的吗?是因云梦祭舜才到海上射鱼的吗?都不是。这些历史故事,与秦始皇云梦祭舜只有时间的先后,没有事理逻辑的内在联系,而周先生却对这些事儿津津乐道,以至主题异化,好象在写《秦始皇小传》一样;按原主题来衡量,这些滔滔不绝的东西,只能是一堆历史碎片。

第二、不应长藤结瓜,引蔓挂果。本来“泗水寻鼎”与秦始皇两到云梦毫无关系,然而,周文不仅写了,而且一直追溯到大禹铸鼎镇九州,“传经夏商周三代”,“周天子移九鼎于齐国,一鼎掉入泗水”等等,把传说作信史跃然纸上,然后又来写秦始皇在泗水千人寻鼎的闹剧。这对秦始皇两到云梦有何意义?

第三、不应本末倒置,节外生枝。检验史学观点正确与否,出土文物最具权威性。杜预注释《左传•宣公四年》:“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龙岗秦简上记载有云梦禁苑,证明杜预对《左传》所作的注释是正确的。可是周先生不是用云梦禁苑来证明杜预注释的正确性,而是用杜预的军事才能来证明其注释的正确性。说杜预是“军事家”,“大将军”、“守襄阳,修水利”、“奇袭西陵,三陈平吴”,这些事儿怎能证明杜预的注释正确、可信呢?

第四、不应前后矛盾,自我否定。周先生在前面写道:秦始皇“由长江入汉水,进入……云梦县楚王城内”。这是说云梦楚王城是秦时安陆县城。可是在论述云梦禁苑时却写道:“今云梦城区的楚王城,正位于今安陆县城的东南边”。这就是说杜预时的安陆县城是今安陆县城。那么杜预时的安陆县城究竟是否今安陆县城?杜预是魏晋时期人,《三国志,魏书•王基传》载:“安陆左右,陂池沃衍”。这是说在古安陆城左右的湖泊既肥沃又广阔,今安陆城左右哪来肥沃而广阔的湖面呢?《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从秦汉至魏晋的安陆县城,均标示在云梦城的位置上,这都证明杜预时的安陆县治所仍在云梦城。那么,怎样理解杜预所说“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呢?这是因为汉朝时在云梦楚王城中间修筑了一道中城垣,把古城分为东西二城,杜预时东城已经废弃,江夏郡治和安陆县治都设在西城,东城的东城垣已被水毁,只有东南面的城垣尚在,所以杜预说“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这里指的是已经废弃的云梦古城遗址。


四、文献解读务必审慎科学合理

写历史文章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古文,对古文的解读要慎重,要舍得花功夫,不能想当然,更不能随意窜改。读了周先生的文章,有四点建议供参考。

一是多求教工具书,不要“想当然”。周先生写秦始皇“南登琅邪山,筑琅邪台,以观沧海。在此留住三月,对周边地区的农业人口流动情况和生产状况进行了寻访,从而对秦朝的农业人丁田亩税收作出了鼓励农业发展的法规调整”。这个写法值得商榷。《史记》的记述是:秦始皇“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复十二岁”四字中,“复”字是难点,是关键,这个字不弄懂,影响对整段内容的正确理解。《辞海》释“复”:免除徭役。这是说秦始皇南登琅邪山,非常高兴,在那里留住了三个月,为了把琅邪建设得更加符合他心意,于是迁徙三万户老百姓到琅邪台下,为了奖励从远地迁徙来的老百姓,补偿他们迁徙过程中的损失,特免除他们的徭役十二年。什么“寻访”呀,“法规调整”呀,都是“想当然”,与《史记》原文风马牛不相及。

周先生说:秦始皇“在泰山举行了盛大的遥祭山川活动”。此言是对《史记》中“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的误解。《史记》的原义是说秦始皇要儒生们议论“封禅”和“望祭”山川两种祭祀活动的仪式,周文却把“封禅”说成了“遥祭”。其实二者至少有四个不同点:其一,对象不同。“封禅”专指皇帝登泰山的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是天神地祗;而“望祭”并不专指某一山川,祭祀的对象是某山川之神。其二,距离不同。“封禅”是皇帝御驾亲临泰山祭祀,是零距离;而“遥祭”是在京郊或特意选定的地方,望着某一山川祭祀,是远距离,因此称“遥祭”、“望祭”或“望祀”。其三,程序不同。“封禅”是两次完成的,皇帝先登泰山顶上筑坛祀天,谓之“封”,后到泰山下面东北的梁父山辟基祭地,谓之“禅”;而“遥祭”是一次性地祭祀一座山川之神。其四,内涵不同。“封禅”是向天神地祗报告受命于天,改制应命,报恩鸣功,祷告献诚,乞求江山永固,万世延祚等等;而“遥祭”往往是因某事引发某种心愿而遥祭某山川之神,以消灾免祸祈福。把“封禅”说成“遥祭”,显然是误解。

二是独立思考,不要盲从。周文称:一人拿着玉壁拦住秦始皇的使者说:“‘为吾遗镐池君’,‘镐池君’指周武王”。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史记》诸版本都是“滈池君”而不是“镐池君”,应当尊重文献原文;第二,“滈池君”是水神名,应是指秦始皇,因为当时人都认为周朝是火德,秦朝是水德,以水克火,所以秦朝取代周朝。尽管周先生的“武王说”有所本,但治史者不应盲从。“滈池君”是水神名,人们很容易把水神与秦始皇联系起来,而不会把水神与以火德治天下的周武王相联系;再者,这时周武王已经死了903年,怎么能将玉璧送达周武王呢?赠璧事件是现实的政治斗争,不是清算陈年旧账。所以说“滈池君”是指秦始皇而不是周武王。

三是琢磨事理,不要轻断。周文说,秦始皇在泗水未捞到鼎,怏怏不乐地“离开今山东境内”。这话值得推敲。《史记》的记载是:“始皇还,过彭城(今徐州),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这是说秦始皇从山东南下过彭城以后才到泗水寻鼎,没寻到鼎才南渡淮河。这就清楚地说明泗水地处徐州以南淮河以北。如果在泗水未捞到鼎才“离开今山东境内”,岂不是山东在徐州以南?

四是尊重文献,不能窜改。周先生在谈到龙岗六号秦墓的墓主人时说:“墓主生前是一位管理‘云梦禁苑’的官吏,曾‘从始皇而行至舍禁苑’……秦代在‘禁苑’中建有行宫,……又称‘舍禁苑’”。周先生此说,笔者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首先,墓主人是庶人,不是管理云梦禁苑的官员。《云梦龙岗秦汉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的结语称:“从墓形较小,随葬品较少且以日用陶器来看,这些墓主人身份较低,约相当庶人”。周先生是这个《简报》的执笔者之一,不要自我否定。

其二,墓主人曾蒙冤判刑,二审才被赦免为庶人。墓主人随葬的木牍记载,他名叫“辟死”,生前曾被官府错判有期徒刑数年,后经二审才得以平反昭雪,出土木牍就是他的“平反证明书”。刚恢复庶人身份的辟死不可能一步登天成为管理云梦禁苑的官员。

其三,棺内骨骸说明辟死不可能担当重任。发掘简报载墓主人是一个没有下肢的人,周先生应该记得辟死棺内“不见其下肢骨痕”。一个严重残废的人,平反昭雪后充其量给他一个闲差小吏,决不会是管理云梦禁苑的官员。

其四,《龙岗秦简》没有记载辟死随秦始皇出巡,更不存在所谓“舍禁苑”。《龙岗秦简》的原文是“从皇帝而行及舍禁苑中”。因竹简杇损严重,这话的句子成分残缺,可能是对跟随皇帝出巡的人和住宿在禁苑中的人作某种安排,而周先生却擅自把句中的“皇帝”改为“始皇”,将连词“及”改成动词“至”,把本义为“住宿”的动词“舍”,曲解为名词“房屋”,从而虚构成所谓“舍禁苑”,又把辟死说成跟随秦始皇外巡并到达“舍禁苑”。必须指出,亲身经历了“图穷匕见”“逢盗兰池”等一系列剌杀事件后的秦始皇,警惕性特别高,防范特别严,像辟死这样身份低下的人是无法接近秦始皇的。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秦始皇死后的遗体是绕道回咸阳的。然而周先生却说秦始皇的“尸体经涵谷关回到咸阳”。《史记》说得很清楚:秦始皇死后,“从井陉抵九原”“从直道至咸阳”。这是说秦始皇死后,从沙丘向北经恒山的井陉到九原,然后从九原向南行直道回咸阳。九原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为什么不直接从函谷关回咸阳呢?秦始皇死后,赵高、胡亥秘而不宣,矫诏赐死太子扶苏、大将蒙恬,阴谋胡亥继位,害怕秦始皇死讯外泄,引发意外,特意绕道九原回咸阳,营造秦始皇还活着的假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周先生怎么不知道这段历史呢?

五、史料运用力求真实言必有据

周先生的文章中使用了许多前所未闻的“史料”,其真实性如何,提出来商榷。

周文在叙述秦始皇从南郡渡江到湘山祠去时写道:“君臣一行过江至湘山祠,突遇大风,随行的不少船只被掀翻,始皇的船好不容易脱险靠岸”,“渡江前,他曾举行了祭祀仪式,以求诸神保佑,但湘神却偏偏不领情,掀风作浪,使随行的不少嫔妃、侍从葬身江中,本人也险些丢命”。其实,《史记》叙述这件事只用了七个字:“逢大风,几不得渡”,前面所说那些情节,都是凭空塑造的。还有:秦始皇一怒之下“火烧湘山祠”,“使一直前后陪同始皇的长沙郡守不知所措,只是一个劲地恳求始皇能在长沙郡多停留些时日,好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侍候始皇以献忠诚”。《史记》只是说秦始皇砍光湘山树后就返南郡回咸阳去了,根本没有说“火烧湘山祠”,更没有到长沙郡去,而周先生却把长沙郡守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写得那样生动传神,为何只称其官职而不言其姓名呢?足见所谓“长沙郡守”是个凭空捏造的人物。这表现了周先生的创作才能,非常遗憾,历史不是小说。

关于《龙岗秦简》中的“云梦禁苑”,周先生写了这样一段话:记述始皇三十七年来云梦,“用的不是‘安陆’,而是‘禁苑’。这与司马迁的两次记述特点似乎不约而同……一个只用‘云梦’,一个只用‘禁苑’,两者合璧为‘云梦禁苑’”。是这样吗?非也。《龙岗秦简》第278简载:“…两云梦节以及有到云梦禁中者…”。仅此一简就既见“云梦”,又见“云梦禁中”;“禁中”就是“禁苑”。所谓“两者合璧为‘云梦禁苑’”,纯属子虚乌有。“云梦”也好,“禁苑”也好,都出自《龙岗秦简》,根本不需要去与《史记》“合璧”。必须指出,《史记》中记述秦始皇来云梦本来就只一次:“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秦始皇另一次来云梦是云梦秦简《编年记》记载的:“廿八年,今过安陆”。周先生写秦始皇两到云梦的文章,对秦始皇两到云梦的出处都没有弄清楚,对《龙岗秦简》记载了“云梦”、“云梦禁苑”也不知道,这说明了什么?


六、精益求精莫让低级错误频见

阅读周先生的文章,不断有低级错误跳入眼帘,初步检索,凡五类37见。在一篇5000字的文章中,竟然平均毎135字出一错,可谓创记录。

驰道地图时空错乱,残缺不全,凡4见
周先生在文中所插《秦代驰道分布图》上,赫然标示着燕、魏、韩、赵、齐、楚、秦等七国的国名,使大一统的秦朝倒退到了战国七雄时代。谁都知道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果断结束分封制,全面彻底推行郡县制的皇帝,在他修建驰道以后,怎么还有七雄割据呢?果真是那样,他怎么能在全国范围内修筑四通八达的驰道呢?又怎么能五次到全国各地巡游呢?

《秦代驰道分布图》残缺不全。首先,从彭城至泗水经衡山、过云梦至南郡的这条驰道线被抹掉了,没有这条驰道秦始皇是怎么到云梦的?其次,从沙丘经恒山至九原的驰道线也被抹去了,没有这条驰道秦始皇的遗体是怎么回咸阳的?

在这幅地图上最让人莫名其妙的是孝感的位置,孝感在自己的位置上既无图标,也无“孝感”的字样,而在南郡的位置上却标示着加框的“孝感”字样,与南郡重叠;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地图上竟然在上郡的位置上也标示着一个“孝感”,与上郡重叠。秦朝时的上郡治所在今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市,其辖区北抵内蒙古,是秦帝国的北部边疆,上郡与孝感遥隔数千里,居然两个地名标在一个小圆点旁边,同南郡的“孝感”,一南一北遥相对应,还有原本的孝感未标出,加起来岂不是有三个孝感?

历史常识错误,凡4见。

周先生说:“在秦东郡,位于今山东平县与河南濮阳一带,落下一个陨石”。此言违反常识。今山东东平与河南濮阳地跨两省,中间有梁山、台前、范县、鄄城、郓城、阳谷等县市,这一带纵横数百公里,谁见过能够覆盖数百公里的陨石?

周文称:“于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离开咸阳,由武关直行南下楚境驰道”。此言不符合历史的真实。这里所谓“楚境”,实际是指以荆州为中心的秦南郡辖区。南郡这时已设置68了,秦始皇已统一全国11年了,还哪来“楚境”?由咸阳到南郡的驰道在南阳拐弯了一个大弯,怎么能说“直行南下”呢?

“秦始皇‘望祀’湘神后,由孝感改行水道(见图),顺江汉而下直达吴地”。此说不能成立,须知秦时云梦孝感以南直抵长江的广大地区是云梦泽,既不能行车马,也不通大舟楫,秦始皇不可能从这里下长江行水道,应是从云梦行驰道东进衡山郡治所株城(今黄岗西北)下长江到吴地。

“秦始皇第一次来孝感是在秦统一后的第二年,即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这话不准确。秦始皇第一次来云是公元前219年,而秦统一全国是公元前221年,屈指可数,应该是秦统一后的第三年。

历史地理常识错误,凡4见。
“函谷关”错为“涵谷关”,2见;“涢水”错为“郧水”;“长江”错为“湘江”。

词语误用,凡3见。
“震怒”错为“振怒”:“此事上报朝廷,振怒了秦始皇”。
“截然”错为“绝缘”:“秦始皇两到孝感,有趣的是其行程的始末绝缘不同”。
“连弩”错为“连驽”:“使用连驽等候大鱼射杀”。

错别漏字,凡22见。
错“璧”为“壁”8见。璧:古玉器名。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也作装饰品。壁:墙壁。
“侯”错为“候”11见。侯:古爵位名。候:气候、时候、等候、问候。两字形似,但字义完全不同
漏“择”:“伦侯武信侯冯毋择”漏为“伦候武信候冯毋…”。
漏“东”:“今山东东平县”漏为“今山东…平县”。
“郊”错为“效”:“1976年在云梦城关西效睡虎地发掘出编为十一号的秦墓”。

最后将史学大家梁启超先生的一段论史箴言赠送给周厚强先生,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夫史之性质,与其他学术有异;欲为纯客观的历史,是否事实上所能办到,吾犹未敢言。虽然,吾侪有志史学者,终不可不以此自勉;务持鉴空衡平之态度,极忠实以搜集史料,极忠实以叙论之,使恰如其本来。……故吾以为今后作史者,宜于可能的范围内,裁抑其主观而忠实于客观,以史为目的而不以为手段。夫然后有信史,有信史然后有良史也。
——摘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很抱歉,文后附图贴不上来,敬请参阅《槐阴论坛•黄香故里》版同名文章后“大气如海”先生的跟帖。
附周厚强先生的原文:

《秦始皇两到孝感始末》
周厚强

  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在位短短三年并归天而去。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应运而立蹬上王位,迈上了千古一帝的风云征程。在秦始皇继承王位后的第二十六个年头,即公元前221年,秦逐一击败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大统一,造就了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的十一年时间内,共外出巡察五次,其中有两次亲临孝感。秦时孝感地区为安陆县,属南郡。秦始皇两到孝感,有趣的是其行程的始末绝缘不同。第一次到孝感时,他把孝感作为外巡过程的收冠之站,第二次来孝感时他却把孝感作为外巡活动过程中的始选点。当然,这是由秦始皇两次来孝感时,他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和实际问题所决定的。
()
  秦始皇第一次来孝感是在秦统一后的第二年,即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这是秦始皇政治生涯中符合逻辑的第一次远巡政治昭示活动。面对刚刚统一,远方诸国臣民未附,各地仍存不稳,而统一后的秦王朝面临着百废待举的发展局面,他要象三皇五帝和君王天子那样,远巡各地,以达体察民情,祭拜山川,以显秦威,以彰皇恩,聚拢远方臣民,维护天下稳定之目的。这次远巡的随从人员,除了保驾护航的庞大队伍外,朝廷中具有重量级的11位文武大臣全都随从。

  其中有列候武城候王离、列候通武候王贲、伦候建成候赵亥、伦候昌武候成、伦候武信候冯毋、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等,还有众多的嫔妃侍从等。始皇一行从咸阳出发,经涵谷关,沿着通往秦朝东大门的驰道直向齐鲁大地。到达的第一站是鲁国的峄山处,秦始皇在这里召集当地诸老儒生进行座谈,咨询古代泰山封禅大典程仪。为泰山封禅大典,望祀山川活动问计。秦始皇一行遂上泰山,在泰山举行了盛大的遥祭山川活动。

  从泰山下来,沿渤海以东巡视,至成山,上之罘,南登琅邪山,筑琅邪台,以观沧海。在此留住三月,对周边地区的农业人口流动情况和生产状况进行了寻访,从而对秦朝的农业人丁田亩税收作出了鼓励农业发展的法规调整。在这里始皇听信齐人徐市等人的巫言,派出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企图得到长生不老之药。送走徐市一行,秦始皇并踏上了此次远行的返程。过彭国,至泗水,举行了千人泗水求鼎活动。据说夏禹时铸造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传经夏商周三代,随着周王朝的逐渐衰微,各诸候强起称霸,为了保住象征天下权力的九鼎,周天子将九鼎移存到舅母家的东方齐国,在运送途中一鼎掉入泗水。秦统一六国后,余下八鼎收入咸阳。这对把自己看得胜过以前历代君王的秦始皇来说,象征占有天下权力九鼎的缺失是不可接受的事实。

  千名游泳高手入水摸鼎,折腾一天,还是未见鼎之踪影,始皇只好收兵,怏怏不乐,离开今山东境内,南渡淮水,向衡山、南郡进发。进入今湖南境内,君臣一行过江至湘山祠,突遇大风,随行的不少船只被掀翻,始皇的船好不容易脱险靠岸。他问随行的博士:湘山祠供奉的“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始皇一听,再也忍不住心中怒火。渡江前,他曾举行了祭祀仪式,以求诸神保佑,但湘神却偏偏不领情,掀风作浪,使随行的不少嫔妃、侍从葬身江中,本人也险些丢命。一怒之下始皇发令,调集三千刑徒,将湘山树木伐尽烧光,变其为赭山。秦始皇到湘山本意是为了拜祭湘君湘神,赢得人心神佑,但他却受到了无情的挑战和打击。这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绝对不能容忍的,不管他是神还是人。秦始皇只有作出符合逻辑的先礼后兵的选择。秦始皇游览湘山的兴趣己被湘君湘神搅得全无,使一直前后陪同始皇的长沙郡守不知所措,只是一个劲地恳求始皇能在长沙郡多停留些时日,好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侍候始皇以献忠诚。但始皇还是急速的离开了。

  由长江入汉水,进入南郡的郧水边的安陆县,今孝感市云梦县楚王城内。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郧国都邑和楚国别都所在地,早在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楚郢都的同时,并一举占领了这里,在此设置秦安陆县,从秦腹地南迁一批秦人进住安陆城。这里是古云梦泽的核心区域,自然环境独特,山岗相连,江河纵横,湖水相通,森林密布,水草丰美,是无可比拟的天然动物园,自古就是王公国戚休闲猎狩的场所。秦始皇来到这里既有安全生活上的优良保障,同时又可以得到很好的休闲调整,消除一路上的烦恼和劳顿。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始皇这次来到湖北孝感和结束本次远行的过程时作了“上自南郡由武关归”的记述。

  但南郡包括了今天湖北省的大部地区,而司马迁并没有具体说清秦始皇到底是从南郡的哪个地方回到咸阳的。1976年在云梦城关西效睡虎地发掘出编为十一号的秦墓,墓主就是曾任过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职务的喜。墓中出土了1100余支秦代竹简,内容多为秦代法律。其中有一篇《编年纪》,相当于现在的年谱,具体记载了从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元年至公元前217年秦始皇三十年的事件和墓主喜的生前经历。其中对始皇二十八年来到孝感作了明确记载:即“二十八年,今过(来过)安陆。”这与司马迁记述始皇二十八远行由南郡归在时间上完全一致,而地点更为具体。

  表明了始皇此次远行返程的具体路线是由南郡的安陆,经随枣,过南阳,入武关而回到咸阳的。(见秦代驰道分布图)。从而确定了安陆作为此次远行的收冠之站。

  时隔九年,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二次来到了孝感。不幸的是这次竟成了他最后一次的远行,他死在了这次返回的途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秦始皇此次远行是迫于无奈。因为从他第一次到孝感和第二次来孝感相隔的九年期间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修筑长城,开拓南越,整治狱吏,焚书坑儒等。另外还出现了一些离奇怪事。他面临着心理的、政治的、社会的复杂因素的压力和纷扰,逼得他踏上了这次不归之路。

  在此次远行的前一年,即公元前211年,接连发生了两件奇异之事,即“陨石坠地”和“沉壁重现”。在秦东郡,位于今山东平县与河南濮阳一带,落下一个陨石,其上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咒语。此事上报朝廷,振怒了秦始皇。秦朝速派御史官员到现场,对陨石旁的居民逐一盘问审查,企图弄清事实真相,究竟是何人所为。但查无结果,无人招供,致使陨石旁的居民被统统杀掉。事隔不久,秦始皇派出的使者,在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时,有一人拿着玉壁拦住使者说:“为吾遗镐池君。”并说“今年祖龙死。”使者正要问其故,此人忽然不见,留下玉壁而去。“镐池君”指周武王,曾住镐池旁。武王因纣暴虐而灭商。意思是说秦始皇如纣,应讨伐灭之。“祖龙”:“祖”即始;“龙”人之始君。意指始皇。使者回到咸阳,连夜入宫叩见始皇,说明路上所遇。始皇听了,默然良久,说:“山鬼不过知一岁事也。”并说“祖龙者,人之先也。”始皇当即使御府对玉壁进行识别鉴定,证明了是始皇二十八年渡湘江时的沉壁。

  但令人不解的是,沉入江中之壁怎么落到了“山鬼”的手里。“山鬼”所说“祖龙”今年死之意,秦始皇也是心知肚明的,但他显得是那样的无可奈何。他处理“沉壁重现”与“陨石坠地”事件的态度和做法显然不同。面对沉壁的出现和山鬼的“死亡”之言,秦始皇除了忍耐,唯一的办法就是请博士进行占卜,以知其吉凶。他再也承受不了心灵上的巨大伤痛,要抓紧时间向神灵祈求宽恕。对于信神信鬼的始皇来说,上次火烧湘山祠,本应是不该犯的错误,但他又绝对容不了谁对他的权力的挑战和伤害 。他采取了先礼后兵,逆我者亡的行动。但秦始皇毕竟是一位信神者,最大的心愿是祈求神佑长生不死。他深知怒烧湘山祠是对神灵的触犯,必遭报应。沉入江中之壁竟然落在山鬼手里重现天日,秦始皇似乎己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要根据占卜远行为“吉”的结果和特定程仪向湘神表明自己内心的忏悔祈求,以解除心头之痛。在丞相李斯等人的陪同下,并带着自己心爱的小儿子胡亥,于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离开咸阳,由武关直行南下楚境驰道,于十一月到达云梦,第二次来到了孝感。在孝期间,他忠实地履行了这次远行活动的第一要务,无比虔诚地举行了“望祀虞舜于九疑山。”的盛典活动,以求湘神的宽恕。

  九疑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省宁远境内。传说舜南巡死于资湘之间,葬于九疑山。其妻尧的女儿,听说舜在南巡途中发病,南下湖南寻找看望。当得知舜已病死,随投江而归,殉舜而去。后来人们为了歌颂舜之功劳和其妻的纯真爱情,在湘山建立了湘山祠,供奉舜为湘君,其妻为湘夫人,合称为“湘神”。

  “望祀”是古代祭祀山川、神灵的一种独特方式,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但对具体地点的选择十分讲究。“望祀”地点一般选择名胜之地进行。如古代帝王祭祀山川大都在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始皇此次把“望祀”湘神之地选择在云梦,不仅是他曾于始皇二十八年来过这里,了解其情况;也不仅是这里早在先秦诸国中己是久负盛名;更重要的是这里在秦统一六国后,成为秦在原各国苑囿基础上建立起的两个国家级“禁苑”之一的所在地。北边是在原赵国“沙丘宫”基础上建立的“沙丘禁苑”,南边的就是在原楚国“云梦宫”基础上建立的“云梦禁苑”。这就是《淮南子•原道》中所说的“游云梦沙丘”之两禁苑。“云梦禁苑”在秦代影响更大,秦王朝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和官吏。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秦始皇第二次来孝感时不再用“南郡”行政域名,而是用了“云梦”名胜之名。同样,当地出土的秦简实物资料记述始皇第二次来孝时,用了类似的记法。1989年云梦县公安局在城关龙岗建设“三所”时,发现了一处秦汉墓地。省、地、县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墓地进行发掘。笔者当时是孝感地区博物馆的主要负责人,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委托,全面负责发掘工作。在发掘出的第6号墓中,出土了100余支秦代竹简。

  简文内容除了“田律”、“驰道”方面的外,涉及秦代云梦“禁苑”管理方面的内容占有相当部分。其中记述始皇三十七年来云梦时,用的不是“安陆”,而是“禁苑”。这与司马迁的两次记述特点似乎不约而同,形成了完整的合璧。一个只用“云梦”,一个只用“禁苑”,两者合璧为“云梦禁苑”。从出土秦简的墓葬形制和简文内容看,墓主生前是一位管理“云梦禁苑”的官吏,曾“从始皇而行至舍禁苑”,死后安葬在“云梦禁苑”城边。秦代在“禁苑”中建有行宫,专供皇帝外巡活动休闲居住所用,所以又称“舍禁苑”。杜预在《春秋左传集注》中作了明确具体的注释:“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今云梦城区的楚王城,正位于今安陆县城的东南边。

  杜预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从小博学多通,而且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事家,他作为西晋王朝的镇南大将军荆州都督事,长期镇守襄阳,期间兴修水利,奇袭西陵,三陈平吴。对长江中下游的人文地理情况十分了解。杜预之说是可信的。唐代两度为相的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记载“后魏大统于云梦古城置云梦县”,《旧唐书》、《太平寰宇记》中也都有类似之录。在云梦楚王东城内,现仍存有三座大型宫殿基址,高出地面数米,成“品”字形排列,其形制规模宏大。1989年春,在距东城址约1公里处,发现一座宽22、8米的秦代至汉初的木桥,这应该是当时连接秦汉驰道所用。由此可见,“云梦禁苑”就在孝感境内的云梦城关一带。仅从云梦城区两次出土“秦代竹简”,涉及秦代政治、法律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看,这不仅在湖北其它地区所不见,而且在全国也无二例。另外,孝感境内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南迁秦人墓葬,时间贯穿有秦一代,可见当时生活居住在这里的秦人不在少数,无怪乎秦始皇两到孝感。

  秦始皇“望祀”湘神后,由孝感改行水道(见图),顺江汉而下直达吴地,到达今浙江境内。至钱塘,上会稽,祭大禹,北登琅邪,由吴入齐,到了今山东境内。秦始皇此次到琅邪的主要目的是要找到数年前,花去了巨额经费求长生不死之药的徐市,问其结果。但徐市继续利用始皇帝信神信鬼的心态,糊弄始皇说:“由于海中大蛟鱼所阻,致使不能到达‘三仙岛’。”并请求派善射者射杀。痴迷长生不死的秦始皇,亲率人马入海捕杀蛟龙,使用连驽等候大鱼射杀。

  但一行自琅邪北至荣城山,不见大鱼蛟龙。至之罘岛,终于发现大鱼,始皇亲射杀之。然后沿海向西换乘车走驰道,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德州与河北交界处,渡河时突发疾病,进入原赵国境内,今河北邢台平乡,病情加重,死于“沙丘禁苑”宫中,这里正是赵武灵王之死处。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就这样生于赵而死于赵,历史总会给人们留下一些琢磨不透的东西。陪同始皇此次外巡的丞相李斯,中车令赵高,对始皇之死密不外泄,直至护送始皇尸体经涵谷关回到咸阳。


(作者是孝感市政协提案办主任)(《世纪行》2008年第十二期)
發表於 2009-3-17 23:36 | 顯示全部樓層
学习了,论文一定要“守正”。
 樓主| 發表於 2009-3-18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非常遗憾,《〈秦始皇两到孝感始末〉辨正》所附两幅秦驰道地图,因发帖技术欠佳,未能贴上,正请高手协助发图,望各位朋友原谅。
 樓主| 發表於 2009-3-21 09: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为便于网友更好地了解《辨正》一文的内容,特将周厚强先生的原文奉上:《秦始皇两到孝感始末》周厚强  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在位短短三年并归天而去。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应运而立蹬上王位,迈上了千古一帝的风云征程。在秦始皇继承王位后的第二十六个年头,即公元前221年,秦逐一击败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大统一,造就了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的十一年时间内,共外出巡察五次,其中有两次亲临孝感。秦时孝感地区为安陆县,属南郡。秦始皇两到孝感,有趣的是其行程的始末绝缘不同。第一次到孝感时,他把孝感作为外巡过程的收冠之站,第二次来孝感时他却把孝感作为外巡活动过程中的始选点。当然,这是由秦始皇两次来孝感时,他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和实际问题所决定的。()  秦始皇第一次来孝感是在秦统一后的第二年,即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这是秦始皇政治生涯中符合逻辑的第一次远巡政治昭示活动。面对刚刚统一,远方诸国臣民未附,各地仍存不稳,而统一后的秦王朝面临着百废待举的发展局面,他要象三皇五帝和君王天子那样,远巡各地,以达体察民情,祭拜山川,以显秦威,以彰皇恩,聚拢远方臣民,维护天下稳定之目的。这次远巡的随从人员,除了保驾护航的庞大队伍外,朝廷中具有重量级的11位文武大臣全都随从。  其中有列候武城候王离、列候通武候王贲、伦候建成候赵亥、伦候昌武候成、伦候武信候冯毋、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等,还有众多的嫔妃侍从等。始皇一行从咸阳出发,经涵谷关,沿着通往秦朝东大门的驰道直向齐鲁大地。到达的第一站是鲁国的峄山处,秦始皇在这里召集当地诸老儒生进行座谈,咨询古代泰山封禅大典程仪。为泰山封禅大典,望祀山川活动问计。秦始皇一行遂上泰山,在泰山举行了盛大的遥祭山川活动。  从泰山下来,沿渤海以东巡视,至成山,上之罘,南登琅邪山,筑琅邪台,以观沧海。在此留住三月,对周边地区的农业人口流动情况和生产状况进行了寻访,从而对秦朝的农业人丁田亩税收作出了鼓励农业发展的法规调整。在这里始皇听信齐人徐市等人的巫言,派出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企图得到长生不老之药。送走徐市一行,秦始皇并踏上了此次远行的返程。过彭国,至泗水,举行了千人泗水求鼎活动。据说夏禹时铸造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传经夏商周三代,随着周王朝的逐渐衰微,各诸候强起称霸,为了保住象征天下权力的九鼎,周天子将九鼎移存到舅母家的东方齐国,在运送途中一鼎掉入泗水。秦统一六国后,余下八鼎收入咸阳。这对把自己看得胜过以前历代君王的秦始皇来说,象征占有天下权力九鼎的缺失是不可接受的事实。  千名游泳高手入水摸鼎,折腾一天,还是未见鼎之踪影,始皇只好收兵,怏怏不乐,离开今山东境内,南渡淮水,向衡山、南郡进发。进入今湖南境内,君臣一行过江至湘山祠,突遇大风,随行的不少船只被掀翻,始皇的船好不容易脱险靠岸。他问随行的博士:湘山祠供奉的“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始皇一听,再也忍不住心中怒火。渡江前,他曾举行了祭祀仪式,以求诸神保佑,但湘神却偏偏不领情,掀风作浪,使随行的不少嫔妃、侍从葬身江中,本人也险些丢命。一怒之下始皇发令,调集三千刑徒,将湘山树木伐尽烧光,变其为赭山。秦始皇到湘山本意是为了拜祭湘君湘神,赢得人心神佑,但他却受到了无情的挑战和打击。这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绝对不能容忍的,不管他是神还是人。秦始皇只有作出符合逻辑的先礼后兵的选择。秦始皇游览湘山的兴趣己被湘君湘神搅得全无,使一直前后陪同始皇的长沙郡守不知所措,只是一个劲地恳求始皇能在长沙郡多停留些时日,好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侍候始皇以献忠诚。但始皇还是急速的离开了。  由长江入汉水,进入南郡的郧水边的安陆县,今孝感市云梦县楚王城内。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郧国都邑和楚国别都所在地,早在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楚郢都的同时,并一举占领了这里,在此设置秦安陆县,从秦腹地南迁一批秦人进住安陆城。这里是古云梦泽的核心区域,自然环境独特,山岗相连,江河纵横,湖水相通,森林密布,水草丰美,是无可比拟的天然动物园,自古就是王公国戚休闲猎狩的场所。秦始皇来到这里既有安全生活上的优良保障,同时又可以得到很好的休闲调整,消除一路上的烦恼和劳顿。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始皇这次来到湖北孝感和结束本次远行的过程时作了“上自南郡由武关归”的记述。   但南郡包括了今天湖北省的大部地区,而司马迁并没有具体说清秦始皇到底是从南郡的哪个地方回到咸阳的。1976年在云梦城关西效睡虎地发掘出编为十一号的秦墓,墓主就是曾任过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职务的喜。墓中出土了1100余支秦代竹简,内容多为秦代法律。其中有一篇《编年纪》,相当于现在的年谱,具体记载了从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元年至公元前217年秦始皇三十年的事件和墓主喜的生前经历。其中对始皇二十八年来到孝感作了明确记载:即“二十八年,今过(来过)安陆。”这与司马迁记述始皇二十八远行由南郡归在时间上完全一致,而地点更为具体。  表明了始皇此次远行返程的具体路线是由南郡的安陆,经随枣,过南阳,入武关而回到咸阳的。(见秦代驰道分布图)。从而确定了安陆作为此次远行的收冠之站。  时隔九年,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二次来到了孝感。不幸的是这次竟成了他最后一次的远行,他死在了这次返回的途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秦始皇此次远行是迫于无奈。因为从他第一次到孝感和第二次来孝感相隔的九年期间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修筑长城,开拓南越,整治狱吏,焚书坑儒等。另外还出现了一些离奇怪事。他面临着心理的、政治的、社会的复杂因素的压力和纷扰,逼得他踏上了这次不归之路。  在此次远行的前一年,即公元前211年,接连发生了两件奇异之事,即“陨石坠地”和“沉壁重现”。在秦东郡,位于今山东平县与河南濮阳一带,落下一个陨石,其上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咒语。此事上报朝廷,振怒了秦始皇。秦朝速派御史官员到现场,对陨石旁的居民逐一盘问审查,企图弄清事实真相,究竟是何人所为。但查无结果,无人招供,致使陨石旁的居民被统统杀掉。事隔不久,秦始皇派出的使者,在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时,有一人拿着玉壁拦住使者说:“为吾遗镐池君。”并说“今年祖龙死。”使者正要问其故,此人忽然不见,留下玉壁而去。“镐池君”指周武王,曾住镐池旁。武王因纣暴虐而灭商。意思是说秦始皇如纣,应讨伐灭之。“祖龙”:“祖”即始;“龙”人之始君。意指始皇。使者回到咸阳,连夜入宫叩见始皇,说明路上所遇。始皇听了,默然良久,说:“山鬼不过知一岁事也。”并说“祖龙者,人之先也。”始皇当即使御府对玉壁进行识别鉴定,证明了是始皇二十八年渡湘江时的沉壁。  但令人不解的是,沉入江中之壁怎么落到了“山鬼”的手里。“山鬼”所说“祖龙”今年死之意,秦始皇也是心知肚明的,但他显得是那样的无可奈何。他处理“沉壁重现”与“陨石坠地”事件的态度和做法显然不同。面对沉壁的出现和山鬼的“死亡”之言,秦始皇除了忍耐,唯一的办法就是请博士进行占卜,以知其吉凶。他再也承受不了心灵上的巨大伤痛,要抓紧时间向神灵祈求宽恕。对于信神信鬼的始皇来说,上次火烧湘山祠,本应是不该犯的错误,但他又绝对容不了谁对他的权力的挑战和伤害 。他采取了先礼后兵,逆我者亡的行动。但秦始皇毕竟是一位信神者,最大的心愿是祈求神佑长生不死。他深知怒烧湘山祠是对神灵的触犯,必遭报应。沉入江中之壁竟然落在山鬼手里重现天日,秦始皇似乎己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要根据占卜远行为“吉”的结果和特定程仪向湘神表明自己内心的忏悔祈求,以解除心头之痛。在丞相李斯等人的陪同下,并带着自己心爱的小儿子胡亥,于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离开咸阳,由武关直行南下楚境驰道,于十一月到达云梦,第二次来到了孝感。在孝期间,他忠实地履行了这次远行活动的第一要务,无比虔诚地举行了“望祀虞舜于九疑山。”的盛典活动,以求湘神的宽恕。  九疑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省宁远境内。传说舜南巡死于资湘之间,葬于九疑山。其妻尧的女儿,听说舜在南巡途中发病,南下湖南寻找看望。当得知舜已病死,随投江而归,殉舜而去。后来人们为了歌颂舜之功劳和其妻的纯真爱情,在湘山建立了湘山祠,供奉舜为湘君,其妻为湘夫人,合称为“湘神”。  “望祀”是古代祭祀山川、神灵的一种独特方式,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但对具体地点的选择十分讲究。“望祀”地点一般选择名胜之地进行。如古代帝王祭祀山川大都在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始皇此次把“望祀”湘神之地选择在云梦,不仅是他曾于始皇二十八年来过这里,了解其情况;也不仅是这里早在先秦诸国中己是久负盛名;更重要的是这里在秦统一六国后,成为秦在原各国苑囿基础上建立起的两个国家级“禁苑”之一的所在地。北边是在原赵国“沙丘宫”基础上建立的“沙丘禁苑”,南边的就是在原楚国“云梦宫”基础上建立的“云梦禁苑”。这就是《淮南子•原道》中所说的“游云梦沙丘”之两禁苑。“云梦禁苑”在秦代影响更大,秦王朝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和官吏。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秦始皇第二次来孝感时不再用“南郡”行政域名,而是用了“云梦”名胜之名。同样,当地出土的秦简实物资料记述始皇第二次来孝时,用了类似的记法。1989年云梦县公安局在城关龙岗建设“三所”时,发现了一处秦汉墓地。省、地、县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墓地进行发掘。笔者当时是孝感地区博物馆的主要负责人,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委托,全面负责发掘工作。在发掘出的第6号墓中,出土了100余支秦代竹简。  简文内容除了“田律”、“驰道”方面的外,涉及秦代云梦“禁苑”管理方面的内容占有相当部分。其中记述始皇三十七年来云梦时,用的不是“安陆”,而是“禁苑”。这与司马迁的两次记述特点似乎不约而同,形成了完整的合璧。一个只用“云梦”,一个只用“禁苑”,两者合璧为“云梦禁苑”。从出土秦简的墓葬形制和简文内容看,墓主生前是一位管理“云梦禁苑”的官吏,曾“从始皇而行至舍禁苑”,死后安葬在“云梦禁苑”城边。秦代在“禁苑”中建有行宫,专供皇帝外巡活动休闲居住所用,所以又称“舍禁苑”。杜预在《春秋左传集注》中作了明确具体的注释:“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今云梦城区的楚王城,正位于今安陆县城的东南边。  杜预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从小博学多通,而且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事家,他作为西晋王朝的镇南大将军荆州都督事,长期镇守襄阳,期间兴修水利,奇袭西陵,三陈平吴。对长江中下游的人文地理情况十分了解。杜预之说是可信的。唐代两度为相的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记载“后魏大统于云梦古城置云梦县”,《旧唐书》、《太平寰宇记》中也都有类似之录。在云梦楚王东城内,现仍存有三座大型宫殿基址,高出地面数米,成“品”字形排列,其形制规模宏大。1989年春,在距东城址约1公里处,发现一座宽22、8米的秦代至汉初的木桥,这应该是当时连接秦汉驰道所用。由此可见,“云梦禁苑”就在孝感境内的云梦城关一带。仅从云梦城区两次出土“秦代竹简”,涉及秦代政治、法律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看,这不仅在湖北其它地区所不见,而且在全国也无二例。另外,孝感境内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南迁秦人墓葬,时间贯穿有秦一代,可见当时生活居住在这里的秦人不在少数,无怪乎秦始皇两到孝感。  秦始皇“望祀”湘神后,由孝感改行水道(见图),顺江汉而下直达吴地,到达今浙江境内。至钱塘,上会稽,祭大禹,北登琅邪,由吴入齐,到了今山东境内。秦始皇此次到琅邪的主要目的是要找到数年前,花去了巨额经费求长生不死之药的徐市,问其结果。但徐市继续利用始皇帝信神信鬼的心态,糊弄始皇说:“由于海中大蛟鱼所阻,致使不能到达‘三仙岛’。”并请求派善射者射杀。痴迷长生不死的秦始皇,亲率人马入海捕杀蛟龙,使用连驽等候大鱼射杀。  但一行自琅邪北至荣城山,不见大鱼蛟龙。至之罘岛,终于发现大鱼,始皇亲射杀之。然后沿海向西换乘车走驰道,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德州与河北交界处,渡河时突发疾病,进入原赵国境内,今河北邢台平乡,病情加重,死于“沙丘禁苑”宫中,这里正是赵武灵王之死处。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就这样生于赵而死于赵,历史总会给人们留下一些琢磨不透的东西。陪同始皇此次外巡的丞相李斯,中车令赵高,对始皇之死密不外泄,直至护送始皇尸体经涵谷关回到咸阳。(作者是孝感市政协提案办主任)(《世纪行》2008年第十二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4-25 00:57 , Processed in 0.04148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