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5789|回復: 4

關於《三徳》零詁(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3-31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日前有幸讀到孟蓬生先生大作,獲益良多!關於文中第4項考證,將“虛”、“丘”皆訓為墓穴的看法非常正確。敝人亦曾有類似主張,拙文〈《上博五‧三徳》「入虛毋樂,登丘毋歌,所以為天禮」考辨〉,發表於《簡帛研究》網站2007年9月3日,玆將主要觀點列舉如下:其實,「墟」和「丘」應是墳墓之地,「入虛(墟)毋樂,登丘毋歌」乃是告誡至墓地弔祭,宜保持肅穆敬意,不可歡笑,不可歌樂。曹先生雖列舉許多文獻中「墟」、「丘」作廢墟之意的證據,但卻忽略了「墟」、「丘」亦具有墳墓之意。《禮記‧檀弓下》:「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而民哀。」潘岳〈悼亡詩〉:「徘徊墟墓間,欲去復不忍。」都是「墟墓」連言,可見「墟」亦有墳墓之意。又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史記‧司馬相如傳》:「而況涉乎蓬蒿,馳乎丘墳。」《史記‧吳王傳》:「燒殘民家,掘其丘冢。」〈古詩十九首〉:「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以上「丘」亦與「墳」、「墓」、「冢」連言,可見「丘」亦有墳墓之意。況且,若以論「禮」而言,喪葬弔祭的禮儀,比起到廢墟之地的禮儀更被古人重視,故《禮記‧曲禮上》:「里有殯,不巷歌。適墓不歌,哭日不歌。」此「適墓不歌」之意正合乎本文「入虛毋樂,登丘毋歌」的意思。至於曹先生所言「如同『臨喪不笑』、『望柩不歌』、『里有殯,不巷歌』、『適墓不歌』一樣,在已淪為廢墟之地,一定要作哀傷、悲痛狀,不能隨意唱歌作樂。」[4]蓋若將「廢墟之地」改成「墳墓之地」豈不是更合乎〈曲禮〉本文之意嗎?因此,至墓地乃哀悼弔祭死者,本該保持莊嚴肅敬之心,如此入墟登丘「不歌不樂」的禮儀,才是合乎倫常人性的「天禮」。《禮記‧檀弓下》云:「弔於人,是日不樂。」鄭注:「君子哀樂不同日。子於是日哭,則不歌。」《禮記‧檀弓下》云:「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而民哀;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於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苟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此言「未施哀於民而民哀」、「未施敬於民而民敬」則是一種自然人性的呈現,這種發自內在的「禮義忠信誠愨之心」,可說是人倫道德的本源,也可說是「天禮」。大致來說,「入墟毋樂,登丘毋歌」,同於「適墓不歌」,皆是一般人在登臨墳墓之地該有的自然反應,墓地本來就該保持一種哀敬之心,是不適合歌唱作樂的。《禮記‧曲禮上》:「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可證儒家重視出自內在的哀敬之心,而不是只有外在形式的禮儀而已。楚簡〈三德〉此文云:「入墟毋樂,登丘毋歌,所以為天禮。」這種主張合乎儒家重視發自內在的哀敬之心,也是一種根源自然人性人倫的「天禮」,而非外在矯揉造作的繁瑣禮儀。   拙文主要觀點承蒙曹峰先生認同,亦曾來信指教,甚為感謝。如今看到孟先生的大作,增添敝人對此說法的信心。敝人不揣鄙陋,將拙文提出來,請孟先生以及諸位專家先進批評指教。
發表於 2009-4-1 22:15 | 顯示全部樓層
“德不孤,必有鄰。”有幸跟林先生得出大致相同的結論,在下十分高興。林先生提到的文章我也許沒有讀過,也許讀過后來又忘記了,但無論如何也不應該遺漏。在此特向林先生致歉!不過在下跟林先生的觀點細究起來有一點小小的不同,就是我認為丘和虛有更為具體的含義,即丘指封土堆,而虛指墓穴,而不一定是泛指墳暮。以下是論文修改后補充的內容,貼在這里,請林先生及讀者指教!今案:從詞義上看,曹峰先生認為“‘墟’和‘丘’一為低處,一為高處,正好相對而言”是可從的,但他在文章最后又說此“虛”即“丘墟”或“廢墟”之義 ,則似有可商。從具體所指來看,林先生認為“‘墟’ 和‘丘’應是墳墓之地”也是正確的,但似乎又忽略了曹說在詞義上的合理性。我覺得,曹、林兩先生之說各有所得,可以互相補足。就簡文而言,“虛”和“丘”不可能指任意低處或任意高處,也不一定如林先生所說泛指墳墓,而應有更為具體的含義。在我們看來,“虛”當訓為“坎”,指墓穴;“丘”當訓為“壠(壟)”,指封土堆。“虛(墟)”有兩義,一為大丘義,一為坑坎義,我一時拿不準“墟暮”之“墟”到底是取哪一義,或者已經是泛指墳暮義,故文中暫未涉及。
 樓主| 發表於 2009-4-2 12:54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孟先生的回覆與指教!得蒙孟先生指正,幸何如之!敝人主要的意思乃認為《三徳》的“虛”、“丘”都是指墳墓,而不同於曹峰先生所認為指廢墟之意。這是拙文與曹文主要不同之處。至於細究“墟”、“丘”之區別,或有些微不同,但應無礙二者皆屬墳墓之意思。我想再確認的是,孟先生認為丘和虛有更為具體的含義,即丘指封土堆,而虛指墓穴,而不一定是泛指墳墓。則是否孟先生認為“丘”並非墳墓,而只是高起的土堆?若“丘”為墳壟,則與“虛”都應泛指墳墓。蓋“丘”亦有“虛”之意,如《方言》卷十三:“冢,秦晉之間謂之墳,自關而東謂之丘。”錢繹箋疏:“丘之言丘虛也。”又《廣雅‧釋丘》:“丘,冢也。”王念孫疏證:“丘之言丘虛也。”又《楚辭‧九章》:“曾不知夏之為丘兮”,王逸注:“丘,墟也。”《後漢書‧馮衍傳》:“周秦之丘”,李賢注:“丘,亦墟也。”“丘”多有墳墓、壟墓之意,如《墨子‧節葬下》:“丘隴必巨”,孫詒讓閒詁引《禮記》鄭注:“丘,壟也。”又如《方言》卷十三:“冢,秦晉之間謂之墳,自關而東謂之丘。”至於“虛(墟)”,亦可與“丘”意通,皆有墳墓之意,如《禮記‧檀弓下》“墟墓之間”,朱彬訓纂:“墟,丘也。”又《廣雅‧釋詁二》“墟,居也”,王念孫疏證:“墟猶丘也,語之轉耳。”又《楚辭‧惜誓》:“休息乎崑崙之墟”,朱熹集傳:“墟,大丘也。”又《文選‧潘岳悼亡詩》:“徘徊墟墓間”,呂延濟注:“墟,亦墓之通名。”因此,敝人以為《三徳》這兩句的“墟”、“丘”皆指墳墓,只是換用不同名稱而已,其實所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如同“適墓不歌”也。此外,孟先生似乎有些誤解了曹峰先生的意思,“‘墟’和‘丘’一為低處,一為高處,正好相對而言”的文句並非是曹先生的主要觀點,而只是行文中論證是否能從陰陽高低相對來解釋這兩句的推論用語。相反地,曹先生的最後結論是認為《三徳》所謂“入……登……”祇是一種修飾手法,並無強調高處和低處之意。玆引曹先生文章如下:“墟”和“丘”在這里並非專指自然界之低處和高處,而是汎指被因戰爭等人爲原因、或因天災等自然原因破壞了的癈墟。因此,《三德》“入……登……”祇是一種修飾手法,並無強調高處和低處之意,如同“臨喪不笑”、“ 望柩不歌”、“ 里有殯,不巷歌”、“適墓不歌”一樣,在已淪爲癈墟之地,一定要作哀傷、悲痛状,不能随意歌唱作樂。不然,必有報應。以上提出敝人淺見,若有不是之處,尚祈孟先生不吝指教!
發表於 2009-4-2 15:31 | 顯示全部樓層
首先感謝林先生的指教!林先生的理解在我看來是基本可以接受的,這一點我在上貼中已經說過。林先生或其他讀者愿意這么理解我一點也不反對。只不過在下根據訓詁中常見的“對文則異,散文則通”(渾言/析言)的條例,對簡文中形成對文的“虛”和“丘”的詞義嘗試進行一下區別而已。這當然只是“取舍在乎讀者”的一得之見。我在上貼中特別強調“就簡文而言”,就是指使“虛”和“丘”形成對文的語境而言的。我在文中並沒有否認過散文情況下“虛”和“丘”可以泛指墳暮呀。事實上我說的“封土堆”就是大陸考古報告中常用的說法,指墳暮(泛指)在地上的隆起部分。這一點還望林先生能夠體察微衷!關于曹先生的意見,我有兩個原則,一是斷章取義,二是不掩人之善。這里更多的是個人寫作或行文的習慣,我想不一定是誤解了曹先生的意思。再一次向林先生表示感謝!
 樓主| 發表於 2009-4-2 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孟先生的回覆,敝人已經更清楚地了解孟先生的意思了,我也明白孟先生將“墟”、“丘”區別對言的用心。我想我們在理解“墟”、“丘”乃是墳墓的觀點上應該是一致的,只是孟先生嘗試更進一步來區別二者的細部意義。至於理解曹先生文章的部分,或許如同孟先生所言乃是個人的寫作習慣而已。再次感謝孟先生的說明!很榮幸可以跟孟先生進行討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4-30 15:49 , Processed in 0.03604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