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9724|回復: 7

也谈楚简当中“从石从刀”的字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4-16 11: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陈伟先生发文探讨这个字,疑此字为“刏”,并引《说文》释义进行说明:《說文》刀部云:“刏,劃傷也。從刀,氣聲。一曰㫁也。又讀若㱯。一曰刀不利,於瓦石上刉之。”段注云:“刉與厲不同。厲者,厲于厲石。刉者,一切用瓦石磢之而已。”我发现其实《汉语大字典》当中就有这个字,在2417页。巧合的是,这个字的第一个现存义项就是“砌”,与“刏”同韵。而且,其第二个义项(都条反)恰好是“断”。《字镜》有记载。
發表於 2009-4-16 18:1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一個義項的“矵”是“砌”的俗字,從石從刀會意,時代很晚,古書也沒有用例。第二個義項我不明白來源,最好問一下搞俗字的專家。同頁有一個“矺”字,是“磔”的異體,倒很可能有關係。
 樓主| 發表於 2009-4-23 03:31 | 顯示全部樓層

“矵”和“刏”可能是根据不同时代的字形隶定的。

“矵”字在传世古书当中没有用例,楚简当中出现了。甲骨文中的“气”类似现在的“三”,很有意思,就像我们现在“砌砖”压缝的形状。它是怎么产生“气体”的意思的?“云气”可不是这个形状。或者“气体”的字义是借用的? 苦闷中。
 樓主| 發表於 2009-4-23 10:05 | 顯示全部樓層

对《宝训》当中提到的第二个史实的分析

现在本人来逐字逐句地解读一下这段简文:“昔微假(据说原文为“矵”)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归中于河。”“矵”,现在写成“砌”,它们是古今字。“砌”就是“搭建”、“建立”的意思。“中”通“忠”,而不是儒学的“中”。《周礼•春官•大司徒》:“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注:“中犹忠也。”《周礼•地官•大司徒》提到六德友:“知、仁、圣、义、忠、和”,字作“忠”。《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中不上达,蒙揜耳目,塞门户。”清俞樾《诸子平议》十五:“中读为忠,言忠诚之士不能上达也。”“迺”这里是作副词用,是 “于是”或者“反而”的意思,《史记》和《后汉书》都有这样的用法。这段话的意思是:过去“微”对于河神建立忠诚,以达到报复有易的目的,有易对于自己的罪行表示忏悔。“微”没有加害于它(有易这个“国度”),反而让它也归忠于河神。
 樓主| 發表於 2009-4-27 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果《吴命》原来释文当中的“斫”是“矵”(敢告矵日),那么也说明第二个义项确实存在。至于为什么,可能俗字专家也未必能够找得到现成的证据。这个字的不同发音可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多音字自古有之,同一个字发不同的音的时候,字义不同。从“矵”的第一个义项也不难引伸出第二个义项,因为在“砌”的过程当中,人们有时需要用砌刀砍断过长的砖石,故有“断”的义项。
 樓主| 發表於 2009-5-2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不是巧合

再看一下“刏”字,确实在意义上与“矵”挺相关的。尤其是用“瓦石磨砺钝刀”,居然与“瓦石”相关,砌刀当然也都不是锋利的刀。其他意义,如“断”、“杀”、“划破”也可以说相关。最有意思的是,《甲骨文字典》所引的几个含有“气”的例句,居然没有一个与“气体”相关。仔细看了一下,该字典的第一个和第三个释义不正确。甲骨文“气”居然均与“累积”相关,而“砌”的一个义项居然也是“堆积”。该字典的第二个义项“迄”自然也是有“累积”引申出来的。联系到《五帝本纪》当中的“治气以教化”一句,完全可以将“治”和“气”理解为并列结构,表示治理和构建某种风尚(风气)。“气体”的义项极可能产生于抽象的“风气”之后,“氣”为后起字。很有意思,耐人回味。
 樓主| 發表於 2009-5-4 21:29 | 顯示全部樓層
打了一半,突然没有了。下次打完再复制上传。
 樓主| 發表於 2009-5-5 09:30 | 顯示全部樓層

说“气”

说“气”在解读清华简“矵”(砌)字的过程当中,顺便发现甲骨文“气”字的原始含义并非“气体”,而就是“砌”的真正的本字。它是一个象形字,犹如今日的“三”(上下横长,中间横短)。甲骨文卜辞当中的“气”字明显不是“气体”的含义,因此给这个字的字形分析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甲骨文字典》认为:“‘气’象河床涸竭之形,二(两长横)象河之两岸,加一(中间的短横)于其中表示水流已尽。即汔之本字。《说文》:‘汔,水涸也。’又孳乳为讫,《说文》:‘讫,止也。’引伸为尽。小篆譌作气。又省作乞,从乞之字多保留气字初义。”(《甲骨文字典》第38页)笔者对该字典所附的几个例句进行了解读,发现“我气有(囿)”实际上是加强边防的意思,“气”就是“砌”引伸为“加强”(砌牢城墙或边防线;菁三卜辞当中的“有(囿)杀”(音“晒”)是指防线薄弱,所以提到土方十人入侵);“气至九日”读为“迄”是对的,但是笔者认为编者并没有搞清其中的道理:这里的“气”表示累加,表示时间像砖石一样积攒起来,所以能够引伸为“迄”。 《甲骨文字典》的析形比较勉强,将“气”说成是“汔”的本字没有错,问题在于它用引申义去解释本字字形所代表的含义是本末倒置的。笔者认为,甲骨文“气”(形状类似“三”),表示的就是堆砌砖石时长短相间以使其牢固稳定的含义。“汔”字在《汉语大字典》当中连小篆字形都没有提供,更不要说甲骨文字形了。不过,我们可以反推一下:它的甲骨文字形不应该是左右结果,而应该是上下结构——一道水流,遇到以砖石垒筑的堤坝——所以,堤坝下面的水流自然就断了、干涸了。所以,“汔”的字义应该是这样来的。“迄”从“辵”,表示由砖石筑成的墙不断延伸,所以具有“至也”的含义。“乞”(求也)同“气”,如何解释呢?假如你这道墙的目标是十米长,而你现在刚刚开始筑,那么你就是在“求”,你一直“追求”让这道墙达到十米长的这个预定的目标。“乞求”、“乞讨”是其引申义。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一下中国哲学当中的“气”的概念,因为直到现在,人们还把这个先秦早期形成的概念当成后来形成的“气体”的概念,怎么能不出错呢?怎么能不意义模糊呢?怎么能不“玄妙”呢?! 比如说“元气”,所谓的“元气”实际上就是“原始构成”,“最初的基本成分”。怎么来的?就是来自“墙”上的那“三块砖石”。“气”在这里就相当于现代汉字“素”的意思,如果我们把“元气”理解为“元素”,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就科学了,严密了。《易•系辞上》:“精气为物。”其中的“气”是与“游魂为变”的“魂”相对应的,是指形而下的“物”的基本构成元素,而不是指气态。《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其中的“气”是指分别来自于天和地的不同基本元素。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所具也。”对于中医理论当中的“气”也需要重新考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人们将“气”误认为是与“血”相对的概念,其实不然。 这里的“气”指的是“质地”,也是有“砖石”筑成的墙的质地好坏引申而来的。同理,“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都是指脏器的质地(功能)好坏,根本与“气体”无关!可见,对于这一个“气”字的认识影响了中国哲学和中医的走向,如果没有这个错误,中国的科学史就会改变,世界科学的春天就不会发生在西方(启蒙时代)。[2009-05-04]
气字700.jp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5-16 07:03 , Processed in 0.0405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