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8808|回復: 6

“五尺道—石门道—盐道”考古新动向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4-13 2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考古专家云集宜宾 秦“五尺道”神秘面纱期待揭开


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 ... ontent_19489814.htm


新华网四川频道4月12日电(王德明)4月10日,由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四川五粮液集团冠名赞助的“五尺道—石门道—盐道”考古探险考察团队由成都启程,将展开为时15天的考古调查与探险之旅。

    五尺道与秦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直道、驰道并称秦朝七大工程,起于僰道(今宜宾),终于今云南曲靖,经由的地区山高水险,古人有“盘蛇七曲”、“气与天通”的形容。但是,据史籍记载,秦汉之际,五尺道已然商旅络绎,巴蜀因此殷富,交易物主要包括笮马、僰僮、髦牛等。隋唐在其基础上重修并扩建为石门道。唐宋时期,石门道逐渐成为四川与云贵两省茶马互市、转运的主要通道。清代开放盐禁,五尺道与石门道的故道又成为四川井盐转输云南的通道,再度兴盛一时。

    早在秦汉时期,通过五尺道与安南道(昆明—越南)的衔接,以及五尺道延伸线(到祥云)与博南道的衔接,从成都出发东可通越南、西可达缅甸,甚至可以一直远至今天的印度、阿富汗。这就是著名的陆上南方丝绸之路。

    本次考察的第一站与终点均为秦汉五尺道起点宜宾,途经庆符、高县、珙县等16个古道经行的市县,行程合计约900公里。这是国内针对五尺道进行的最大规模同时也是最高规格的综合考古调查行动,考察团团长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教授,副团长为国家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杨林研究员,邀请的著名专家有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焦南峰、张在民、南京师范大学汤惠生、内蒙古博物院塔拉等共计10余名,其主攻方向涵括了秦汉考古、艺术考古、交通史研究、民俗研究、文物鉴定等多个方面。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五尺道沿线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历史文化遗址,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们将逐一加以确证并希望循此找到更多的遗迹,力图探明不同时期五尺道的本来面目,并解开与之相关的众多历史疑问。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长期致力于开展西南地区考古探险活动。近年,该院联合故宫博物院、中央电视台等机构组织了多项大型考古探险活动,如康巴地区民族考古、俄亚大村考古与文化人类学调查等,均取得丰硕成果,且影响重大,摄制的《天堂的诱惑》、《俄亚》、《金川硝烟》等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全国范围引起了极大反响。本次考古探险中央电视台仍将全程跟拍并制成纪录片在其《见证》和《探索发现》栏目播出,这对于提高五尺道沿线历史文化遗迹的知名度、推动五尺道遗存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都将成为巨大的促进。
發表於 2010-4-14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1)《史记·平准书》:
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 以广巴蜀, 巴蜀之民罢焉。
(2)《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唐蒙已略通夜郎, 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3)《史记·西南夷列传》:
当是时, 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湿, 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耗费无功。
(4)《水经·江水注》:
汉武帝感(司马)相如之言,使(僰道)县令南通僰道,费功无成。唐蒙南入,斩之,乃凿石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其錾凿之迹犹存。
显然,从这四处记载明确可知,由四川盆地的僰道(治今四川宜宾)一带南至云贵高原上建宁
(蜀汉时郡名,前身即汉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境)一带的道路修筑,最早只可上溯到汉武帝元光年间(前134一前129年)唐蒙、司马相如通“西南夷道” 之事,且所开之山道并不是“广五尺”,而是“广丈余”。因此,传统的五尺道开通于秦始皇时、道宽五尺的说法,也就同样得不到上述诸原始文献的支持。
(录自周宏伟《五尺道即石牛道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4期)
    为什么专业学者也视而不见、坚持错误?
 樓主| 發表於 2010-4-14 11:25 | 顯示全部樓層
鄙人没有太关注这个问题,尾声兄有何高意,不妨正面阐释。
發表於 2010-4-14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鄙人没有太关注这个问题,尾声兄有何高意,不妨正面阐释。
    我不是指槛外人网友,而是指新闻提到的文物考古学家们——他们所谓五尺道的考察在学术上可能很大程度是徒劳的!
 樓主| 發表於 2010-4-14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呵呵
好比作化学试验
一次尝试不对,还可以继续尝试嘛
至少能排除错误的途径
發表於 2010-4-29 18:51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尺道——盐道是伪命题
云南银铜古道——大汉大清的摇钱古道

夏吟

昭通古道线路一共是三条,西线沿着金沙江,从会泽娜姑出发,经今天的巧家到永善,再经过今天的绥江、水富过宜宾,再航运到泸州。中线从曲靖出发到现昭阳区,水路一段从会泽出发渡牛栏江,经大关、盐津、水富至宜宾再到泸州。这条路反过来说也就是说从宜宾出发经过昭通到达曲靖,在秦朝时候的名称叫五尺道。东线从鲁甸到昭阳,经彝良、镇雄、威信到泸州。这三条路自古以来就存在,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有民间人士通过它们进行跨国的商贸活动,秦时就动用国家的力量开通了史称五尺道的国道,汉朝又在这里修建了南夷道。后来成为汉朝和清朝的国家经济生命线。
让我感慨的是我们的古道凡起点和终点在邻居们那里的,都被邻居们高度的重视,而且他们都已经开始深入研究并大肆炒作……
沿金沙江一线走的西线古道非常的壮观,历史也非常的古老,最为遗憾的是西线古道中工程最为艰难,最能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国家力量,也最为壮观漂亮惊险刺激的纤道和航运古道,连同当时的拴船石、码头、导航设施等等,都马上要因为三大电站的建设而全部淹没了,我放假的时候,曾经去走了小溜筒江一段,非常壮观,可是这些纤道没有什么专家学者去实地考察,也没有认真研究记录,难道今后留给后人进行水下考古吗?
听说五粮液赞助的中央电视台五尺道考察组集中全国研究道路的专家来考察五尺道,我跑去学习,可是一到现场,我就傻了眼,原来,五尺道被四川专家们冠了一个新名称“盐道”,这个说法我在史书上没有见过,而且大家知道,古代盐为国家专卖,我们的古道走盐的历史,还是清朝后期开放盐禁以后的事情,同时,那时候,昭通的古道上走的东西可多了,昭通的古道上走的东西是昭通众多的物产,主要是:昭通的古道下运朱提银、白铜、京铜、毡衣、乌蒙马、白蜡虫、鸦片、棉布(昭通产的哈)等昭通产各种山货,秘密走横贯祖国东西南北的“镖”。抗战时南北运送抗战物资。上走盐是非常次要的,可以说是就便捎带进行的。谚语说的好,那是“搬不完的昭通,添不满的叙府。”
把清朝的五尺道叫“盐道”,可以说太不专业了,以昭通为中心为什么产生了三条古代国道,而且是国之重要道路,这里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因为几千年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金铜辅助的货币制度,以昭通为中心的地域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云南的银和铜对国家的经济太重要了,产于昭通的朱提银和巧家的堂琅铜引起了国家的重视,早在汉代之前,朱提银和堂琅铜就名扬九州,对朱提银和堂琅铜的开采,出产于昭通的朱提银是人们手里最值钱的硬通货,朱提银堂琅铜对封建国家的意义非同小可。
秦始皇在北方筑起了长城来,是要把人挡在外面,也不打算再往外拓展疆土了,是什么吸引了秦始皇要把五尺道修到在我们的朱提江大峡谷来呢?在朱提江大峡谷留下了五尺道这一秦朝七大工程之一。
原因是在秦朝之前,以现昭阳区和鲁甸为中心,范围包括现曲靖和东川的一些地方,就已经因银铜的开采而非常有名了,有专家用新技术在证实三星堆的白铜是云南的,也有专家提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许多原料,也是都来自云南的,主要是来自云南的东川巧家镇雄永善等地。更多的证据待收集,更科学的证实方法需要大家等待,如果能被完全证实的话,我们就可以把昭通银铜开采的历史一直写到杜宇走出昭通坝子之前了,杜宇不仅仅带了农耕文明到成都平原,而且带了铜到成都平原,把三星堆文明把金沙文明给养育了起来,那么昭通人就太应该骄傲了……
但是,秦始皇开采这条耗费“银子”的艰险崎岖的千年古道,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这条耗费银的路能够运送银,正是昭通境内银铜外运的最早通道,也是远古时代,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重要的一条经济生命线。汉代朱提银锭从这里源源不断的注入整个中国,原来秦始皇千辛万苦地修起了这样一条“小路”呢?他是要来开采昭通的朱提银和堂琅铜,来支撑他的帝国,这个时候,这里的矿产我想最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作为财富外,还是武器的材料,李冰在这里开凿的“僰道”到横江止,当时,秦始皇还在带兵打仗,后来秦统一后,常頞将军接着开凿了横江到曲靖的道路,也就是我们说的“五尺道”。
秦始皇虽然短命了,来不及大规模的开采这里的银铜,但是,沿着他的“小国道”,汉王朝继续来这里进行“伟大”的淘银运铜冒险,汉武帝在朱提江大峡谷开凿了“南夷道”,汉王朝对昭通银铜的开采和利用,使昭通成为了汉洗之乡,造就了让世人惊叹的文明,让我们昭通的古地名“朱提”成为了上等银子的称谓,于是,我们的城市叫朱提城,我们的江叫朱提江,我们的山叫朱提山。昭通出土的汉代堂琅铜洗朱提银锭已经是国宝,而昭通出土的汉代“摇钱树”也非常大气漂亮,有时候,我想,我们的朱提山堂狼山在祖国的版图上,实际上在汉朝、清朝等朝代就是国家的巨大摇钱树,而沿江的大峡谷中这三条走银运铜的线路,就是最重要的国道。三国时诸葛亮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的故事,当然昭通的银铜也支撑过蜀国,而且这种支撑力量还不可小量,甚至可能这里的银铜的开采量出了问题,后来难以继续开采了,直接对蜀国产生了经济上的打击。
历代昭通的古道一直多是东中西三线交叉使用,三条古道至今沿途分布着众多的古银铜矿洞,三条古道上的众多古镇历史上多是铜店和铜运歇站,昭阳区和巧家还是汉代的银铜工艺基地,遗留着众多冶炼遗址,冶炼和制造的工艺水平非常高,创造了灿烂的朱提文化,昭阳区当时就叫朱提,同时还创造了堂琅文化,巧家就叫堂琅,巧家境内的冶炼遗址也是很多的,朱提洗和堂琅洗的发现震惊了无数专家。
后来为什么昭通经历了550年没有建制的历史,那是因为封建国家在开采我们的银铜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现代环境保护意识和方法,给地方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无情的封建国家因为开矿搞得这里“鸟儿从天上飞过也会落地死亡,江中也没有鱼虾”了,这一情况,在《后汉书》中已经有描述,晋朝时更为严重,我还要加上一个肯定的情况,就是由于用大量的木材来冶炼银铜,山上的树木也被砍伐得差不多了,无奈之下,不得不放弃在这里开采银铜,就撤了这里的建制,迁走这里的汉族户籍,带走了这里的一切,让我们荒凉了550年,于是我们没有了唐彩、没有宋瓷……
历史上的昭通是有550年被作为化外之地,我们错过了中华民族的第二帝国的繁荣,但是,这里依然有人在这里生活,这里的古道上依然有东西往外走,我所知道的走的最有名的物品,至少有两样东西非常有名,一是几乎变成了传说的血汗马,少数民族部落都要向封建王朝供马,后来不仅仅上供,而且专门设了马市,还有一种有名的物件,还是银器,虽然在这漫长的时代,这个地方没有大规模的把“银”作为货币来开采,但是,这里的少数民族用银来作为装饰,虽然,这段时间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外界的银子是货币,而在闭塞的乌蒙山中,这里人大腕喝酒,大口吃肉,这里反而是用这里非常稀少的贝壳来作为货币。这一情况在《马可波罗游记》里有记载。
在这漫长的时间,唐朝廷围绕在今天的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中是 “闭关”还是“开关”,产生了许多争论,昭通的中线古道再次受到了重视,在时而开放道路时而关闭道路的这段时间,这条道路有了新名称“石门道”,中线古道上的豆沙关在这“闭关” “开关”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袁滋在这里留下了“袁滋摩崖”。
历史到了大明朝大清朝,改土归流无疑也是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的,政治上的原因,我们以后慢慢说,经济上的原因当然就是银铜进行大规模的开采,改土归流后,昭通全部划归云南,大清朝在此地大量移民垦荒外,还广招商民对鲁甸的银和现在的昭通各县和东川铜的开采,银铜开采,再次让昭通的古道迎来了繁荣,昭通古道上运送的银铜时时牵动着朝廷的目光,只要昭通古道上的银铜运输出了问题,皇帝也睡不着觉,有一种说法是,只要三个月昭通古道上银铜滞留,大清朝就要陷入经济崩溃。当时的昭通的一首民歌这样唱到“乐马厂的银子多,骆驼扯成线,骆马排成河,我在这头拉着线,那头连着皇城的脚;乐马厂的银子多,骆驼扯成线,骆马排成河,我在这河上放眼望,那白银养活了大清国”。看,我们的民间也知道昭通的古道是国家的经济生命线,他们骄傲,他们自信……银铜走京城,不仅仅是昭通人的骄傲,也是云南人的骄傲,甚至是西南人的骄傲。今天的西部千里大峡谷,风光美丽,但是却给要带走这里财富的人出了难题,我们的大峡谷山高路远,江急滩险,为了把这里的银铜顺利地运送出去,清朝统治者也是费尽了心机的,那个时候,朝会上提到这里的时候,比今天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西南的时候,远远要多得多。
清朝时,产于原巧家十三厂的铜,起运的线路依然是东中西三条,三路到达泸州的铜,一起沿长江过重庆、汉口,到扬州转进大运河,再北上天津、通州,又陆运京师,途经今天的11个省直辖市,被称为银铜水陆联运“万里京运之路”。因为无数人在三条古道上运送银铜,当时的昭通繁荣空前,清朝所谓“乾隆盛世”,没有朱提银巧家铜的大旺,没有巨量的京铜和朱提银的供给,是无法支撑财政经济的,说这三条道路是大清帝国的经济生命线一点不过。
大清朝的各色人等来到昭通现各县来到鲁甸朱提山来到今东川十三厂来到永善金沙,对大山说:芝麻开门!芝麻开门!大山就显出了银铜,可是,银铜的开采,不能延续千年,首先是昭通镇雄和永善的铜被开采完毕,后来是鲁甸的银子面临危机,矿洞大面积垮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最后的最后一块肥肉,是东川的铜矿,东川因为还有铜矿可以继续开采,解放后,被从巧家县划出去,是云南最早的市,前些年都还是风光的,现在嘛,大家可以去参观参观……
如果一定要用古道上主要运输的物资来命名九成以上路段都在昭通的这三条古道的话,这三条古道共同的准确名称是“银铜古道”,而且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万里水陆联运”的 “银铜古道”。今天的西部千里大峡谷曾经是“大汉大清的摇钱大峡谷”。云南银铜水陆联运“万里京运之路”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恐怕不是昭通人东川人重视的问题了,应该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应该重视的问题了。
遗憾的是,这三条道路中因为有两条邻居们都沾点边,被研究并开始远离方向的炒作,而东线全境在我们昭通,几乎被完全遗忘,东线是非常重要古老的,而且虽然相对长些,需运送时间长,使用的时间却多,这条路和红军走过的路基本重叠。如果三星堆的铜来自现云南被完全证实,那么这条路应该和三星堆文明同时,一些专家已经在猜测三星堆的铜是从东线今镇雄古南广把今昭通或者古朱提的白铜运到四川金沙的,本次考察中许多专家也从昭通出土的文物中看到了昭通青铜文物和三星堆文物有许多联系,联系更多的是巧家出土的文物,可惜专家们没有这次没有机会看到。
發表於 2010-4-30 09:09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在朱提江大峡谷留下了五尺道这一秦朝七大工程之一。
    夏呤先生好像是昭通人.根据文献记载考证, 秦时的统治区域西南只及于四川盆地,没有上云贵高原,因而,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自今宜宾经昭通到滇池一带的"五尺道"存在.据周宏伟《五尺道即石牛道考》文,经过昭通的大道汉武帝元光年间才开通,名叫“西南夷道”,而不是叫“南夷道”。周文的摘要如下:
    [提要]古往今来的学者都认为五尺道是秦始皇时期开凿的川南入滇道路。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后指出,无论是五尺道的开凿时间还是道路宽度,都完全不能支持这样的说法;五尺道应为秦始皇之前I10余年的秦惠文王时期由古蜀国人凿通的汉中入蜀道路, 也就是汉以降所称的“石牛道”、“金牛道”。川、滇二省相关的考古发掘资料,也能为本文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结论可使西南古史研究中的某些谜题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
    夏先生专门研究五尺道,建议读一读该文,网上就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4-26 06:45 , Processed in 0.03707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