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0149|回復: 6

[讨论] 清華簡“保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2-27 22: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華簡〈保集釋》
4.恐述保訓
  ‧整理者:“述”,通“遂”,讀為“墜”,《國語‧晉語》注:“失也。”“保”,通“寶”。
  ‧姜廣輝a:原文寫作“寶訓”,“寶”是“寶貴”的意思,“訓”在這裏是“訓誡”、“準則”的意思。“寶訓”,就是“寶貴的準則”,聯繫下文是指關于“中”的原則。
  ‧李零b:簡文四用“恐”字(另三例在簡2、3、4),皆含有憂懼、敬慎的口氣。“保”,不讀“寶”。簡3的“保”字也不讀“保”。“保訓”,後世文獻有這個詞,是指對東宮太子的教訓。如《後漢書‧班彪傳》、《晉書‧閻纘傳》提到“保訓東宮”,《晋書‧潘尼傳》、《金史‧吳僧哥傳》提到“保訓皇太子”,都是這麽講。這裏,值得注意的是,班彪講“保訓”,是講漢代的“保訓”,但他援引的典故却是周公等顧命大臣保佑成王,傳貽武王之謀于後世子孫的故事。簡文“保訓”,和傳世文獻比,含義更寬泛,說明這個詞幷不限于師保之訓,也可指父王之訓。“保”,本義是養護小孩,字形象人抱子,古人訓養、訓安、訓守、訓持、訓護、訓佑,皆從此義生。《尚書》常用“保”字,也來自這種含義。如《康誥》說“若保赤子”,就是强調要像保護孩子一樣保護人民。《尚書》,“保”字多見,往往和受命有關。受命而保,保什麽?保的是上天和先王所授之命。王位、土地、民人、美德,都在所保之列。如《召誥》“保受王威命明德”,《洛誥》“誕保文武受民”、“承保乃祖受命民”,就是這些代代相傳的東西。簡文兩言“受大命”(簡9、11)。這裏的“保”也和受命有關。
  ‧林志鵬:王的喪禮中,需陳此訓,即《顧命》所說:“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訓典既與國之重寶並陳,宜其稱為“寶訓”。《尚書》偽孔《序》云:“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
  ‧廖名春a:“恐墜寶訓”,疑当作“恐,述《寶訓》”。文王“不豫”,“念日之多隔”,因而有“恐”,怕武王難以繼承其大業,以致有“述《寶訓》”,向武王講述《寶訓》之事。從第二簡“發,朕疾”如何如何起至文末,都是文王“述《寶訓》”之言。
  ‧王連龍b:《保訓》篇主要講文王訓誡太子發遵行“中”道,以保周祀。所以,李學勤先生試題爲《保訓》。另外,“保”字用于篇章命名幷不是沒有先例,《逸周書》就有《保開》篇及《酆保》篇。而且,,在《文儆》、《文傳》所載文王遺訓中,就明確提出“懼後祀之無保”及“我所保與我所守,傳之子孫”。
  ‧姚小鷗:《保訓》篇的“保”字,當訓爲“寶貴”之“寶”。《尚書‧顧命》記述了成王的臨終遺言,對文王和武王的遺訓,篇中稱之爲“大訓”、“光訓”,這和文王稱前代聖賢的遺訓爲“寶訓”,其修辭手法一致。
  ‧子居:保爲保有、守護之意,如《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乃先保南裏以待之。”杜預注:“保,守也。”保訓,即所保天命之訓。對“保”的重視于《逸周書》中多見,如《文儆》:“維文王告夢,懼後祀之無保。”《度邑》:“我未定天保,何寢能欲?”(原文又引《酆保》、《文傳》、《五權》、《嘗麥》,今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18



近日翻到《后汉书·班彪列传》,发现“以文章儒学保训东宫以下”一句,其中的“保训”用作动词词组,清华简中的“保训”则用作名字词组,按名动相因的习惯,二者似并不矛盾,可为“保训”之“保”如字读提供佐证。
發表於 2010-12-28 08:1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楼主(则成) 的帖子

则成兄,上引集释中的李零b已经涉及到《后汉书》中的例子了。
 樓主| 發表於 2010-12-28 08:36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谢指教 我是赞同李零先生的意见的
發表於 2018-3-5 21:20 | 顯示全部樓層
保訓的文辞,年代应该与文武同时。
因为上甲这个明王,在祭法与王制的郑注中,都已经不见踪影。
但出组和黄组的周祭卜辞,确是排在首位,而且在其他武丁以及历组卜辞中,也处于极其重要的受祀地位。
正是基于这个缘故,保訓的文辞年代甚早。
但因为天问的记载,可以推断三报二示都不理想,不是明王。也许是隔了好几代,所以可能在孔子关于丧服的理论来看,这些王都是要迁去的,所以汤前只选择了契祧。因此,这么好的讲中道的文章,就默默无闻了。
关于河,我认为不是传说中的河伯。而是卜辞先公河也就是冥他所治水的地方,也就是上甲从祖先那里继承过来的封地。
但传说也必有史影,如何弥缝?最大的可能,就是上甲不是世子。上甲是别子起宗。这个情况跟文武就更为类似。文王用他作例,也是有缘故的。那么舜呢?
廖名春先生已指出河为地名。竹书纪年称殷王子亥,明若非吳世昌說,則亥亦庶出。杨树达先生已指出上甲与河伯存在亲属关系。河伯可能也不是大宗,因为穆传提到封膜昼为殷人之主,这或许是百世不迁的大宗。河伯是继河一脉,可能河冥也是庶。
發表於 2018-3-8 23:17 | 顯示全部樓層
可惜的很,竹书七还没好好读过。今晚因檀弓下秦穆使人吊公子,才去翻翻。
即中于天,可以举反其义。情况差不多,都是在丧,都是庶子。
谔格假都是可以通的。但用假的本义,似乎于义太浅,虽然重耳也是秦师入之。
保訓如果这样谋篇立意,那么舜得中这个例子也就不要举了,似乎不搭。
在一身不在外,也在一身而敷于外,虽然河伯是借师给上甲。
發表於 2020-8-6 19:0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20-8-6 21:45 編輯

“昔前人傳保(寶)”,“保(寶)”只能是名詞作賓語[前面“保(寶)訓”的“保(寶)”當與之義同]。疑“寶/保”是道的意思。《廣雅》:“寶,道也。”疏證:寶者,《論語·陽貸》篇:“懷其寶而迷其邦。”皇侃疏云:“寶,猶道也。”寶與道同義,故書傳多竝舉之。《禮運》云:“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呂氏春秋·知度》篇云:“以不知爲道,以柰何爲寶。”(詳王氏疏證及補正)
發表於 2022-9-6 22:0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云间 於 2022-9-7 10:49 編輯

检得陈石父说文王毛序,称受命云云乃是追述。
其意,顾彪亦已言之。此经家、史家之异。
孔传以文王九年而崩,伏生、史迁以七年而崩。
说明虽然小有两年之别,都清晰表明师说塑古,
不以文王嗣季历为王纪年之始。这是一个经说的系统。
小戴记大传有牧室追王之说,这应该是经说里留存的一个史实痕迹。
保训惟王五十年,正好与之相合。这是一个观念系统。
两相比较合观,说明保训虽然确实是追述,但其纪年方式,
要早过经说系统。是何种情况,或者是何时代,造成此分野。
猜测是周公,为了宗法的需要,为了少一点王子王孙供养,
想出来的减法。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清华简的书篇系统,整体上
还是和孔子所传百篇义例、义理,存在距离。宜合观而参,不宜厚此薄彼。

晨起,钞得勿逸文王受命中身一句。知周公所言,
正与牧室追王之制,相合。故流言云云,并鸱鸮郑笺周公臣属云云,
经说文王受命云云,乃是互为衔句的问题。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3-3-31 11:39 , Processed in 0.03460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