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25305|回復: 10

[讨论] 清華簡“保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2-27 22: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華簡〈保集釋》
4.恐述保訓
  ‧整理者:“述”,通“遂”,讀為“墜”,《國語‧晉語》注:“失也。”“保”,通“寶”。
  ‧姜廣輝a:原文寫作“寶訓”,“寶”是“寶貴”的意思,“訓”在這裏是“訓誡”、“準則”的意思。“寶訓”,就是“寶貴的準則”,聯繫下文是指關于“中”的原則。
  ‧李零b:簡文四用“恐”字(另三例在簡2、3、4),皆含有憂懼、敬慎的口氣。“保”,不讀“寶”。簡3的“保”字也不讀“保”。“保訓”,後世文獻有這個詞,是指對東宮太子的教訓。如《後漢書‧班彪傳》、《晉書‧閻纘傳》提到“保訓東宮”,《晋書‧潘尼傳》、《金史‧吳僧哥傳》提到“保訓皇太子”,都是這麽講。這裏,值得注意的是,班彪講“保訓”,是講漢代的“保訓”,但他援引的典故却是周公等顧命大臣保佑成王,傳貽武王之謀于後世子孫的故事。簡文“保訓”,和傳世文獻比,含義更寬泛,說明這個詞幷不限于師保之訓,也可指父王之訓。“保”,本義是養護小孩,字形象人抱子,古人訓養、訓安、訓守、訓持、訓護、訓佑,皆從此義生。《尚書》常用“保”字,也來自這種含義。如《康誥》說“若保赤子”,就是强調要像保護孩子一樣保護人民。《尚書》,“保”字多見,往往和受命有關。受命而保,保什麽?保的是上天和先王所授之命。王位、土地、民人、美德,都在所保之列。如《召誥》“保受王威命明德”,《洛誥》“誕保文武受民”、“承保乃祖受命民”,就是這些代代相傳的東西。簡文兩言“受大命”(簡9、11)。這裏的“保”也和受命有關。
  ‧林志鵬:王的喪禮中,需陳此訓,即《顧命》所說:“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訓典既與國之重寶並陳,宜其稱為“寶訓”。《尚書》偽孔《序》云:“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
  ‧廖名春a:“恐墜寶訓”,疑当作“恐,述《寶訓》”。文王“不豫”,“念日之多隔”,因而有“恐”,怕武王難以繼承其大業,以致有“述《寶訓》”,向武王講述《寶訓》之事。從第二簡“發,朕疾”如何如何起至文末,都是文王“述《寶訓》”之言。
  ‧王連龍b:《保訓》篇主要講文王訓誡太子發遵行“中”道,以保周祀。所以,李學勤先生試題爲《保訓》。另外,“保”字用于篇章命名幷不是沒有先例,《逸周書》就有《保開》篇及《酆保》篇。而且,,在《文儆》、《文傳》所載文王遺訓中,就明確提出“懼後祀之無保”及“我所保與我所守,傳之子孫”。
  ‧姚小鷗:《保訓》篇的“保”字,當訓爲“寶貴”之“寶”。《尚書‧顧命》記述了成王的臨終遺言,對文王和武王的遺訓,篇中稱之爲“大訓”、“光訓”,這和文王稱前代聖賢的遺訓爲“寶訓”,其修辭手法一致。
  ‧子居:保爲保有、守護之意,如《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乃先保南裏以待之。”杜預注:“保,守也。”保訓,即所保天命之訓。對“保”的重視于《逸周書》中多見,如《文儆》:“維文王告夢,懼後祀之無保。”《度邑》:“我未定天保,何寢能欲?”(原文又引《酆保》、《文傳》、《五權》、《嘗麥》,今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18



近日翻到《后汉书·班彪列传》,发现“以文章儒学保训东宫以下”一句,其中的“保训”用作动词词组,清华简中的“保训”则用作名字词组,按名动相因的习惯,二者似并不矛盾,可为“保训”之“保”如字读提供佐证。
發表於 2010-12-28 08:1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楼主(则成) 的帖子

则成兄,上引集释中的李零b已经涉及到《后汉书》中的例子了。
 樓主| 發表於 2010-12-28 08:36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谢指教 我是赞同李零先生的意见的
發表於 2018-3-5 21:20 | 顯示全部樓層
保訓的文辞,年代应该与文武同时。
因为上甲这个明王,在祭法与王制的郑注中,都已经不见踪影。
但出组和黄组的周祭卜辞,确是排在首位,而且在其他武丁以及历组卜辞中,也处于极其重要的受祀地位。
正是基于这个缘故,保訓的文辞年代甚早。
但因为天问的记载,可以推断三报二示都不理想,不是明王。也许是隔了好几代,所以可能在孔子关于丧服的理论来看,这些王都是要迁去的,所以汤前只选择了契祧。因此,这么好的讲中道的文章,就默默无闻了。
关于河,我认为不是传说中的河伯。而是卜辞先公河也就是冥他所治水的地方,也就是上甲从祖先那里继承过来的封地。
但传说也必有史影,如何弥缝?最大的可能,就是上甲不是世子。上甲是别子起宗。这个情况跟文武就更为类似。文王用他作例,也是有缘故的。那么舜呢?
廖名春先生已指出河为地名。竹书纪年称殷王子亥,明若非吳世昌說,則亥亦庶出。杨树达先生已指出上甲与河伯存在亲属关系。河伯可能也不是大宗,因为穆传提到封膜昼为殷人之主,这或许是百世不迁的大宗。河伯是继河一脉,可能河冥也是庶。
發表於 2018-3-8 23:17 | 顯示全部樓層
可惜的很,竹书七还没好好读过。今晚因檀弓下秦穆使人吊公子,才去翻翻。
即中于天,可以举反其义。情况差不多,都是在丧,都是庶子。
谔格假都是可以通的。但用假的本义,似乎于义太浅,虽然重耳也是秦师入之。
保訓如果这样谋篇立意,那么舜得中这个例子也就不要举了,似乎不搭。
在一身不在外,也在一身而敷于外,虽然河伯是借师给上甲。
發表於 2020-8-6 19:0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20-8-6 21:45 編輯

“昔前人傳保(寶)”,“保(寶)”只能是名詞作賓語[前面“保(寶)訓”的“保(寶)”當與之義同]。疑“寶/保”是道的意思。《廣雅》:“寶,道也。”疏證:寶者,《論語·陽貸》篇:“懷其寶而迷其邦。”皇侃疏云:“寶,猶道也。”寶與道同義,故書傳多竝舉之。《禮運》云:“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呂氏春秋·知度》篇云:“以不知爲道,以柰何爲寶。”(詳王氏疏證及補正)
發表於 2022-9-6 22:0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云间 於 2022-9-7 10:49 編輯

检得陈石父说文王毛序,称受命云云乃是追述。
其意,顾彪亦已言之。此经家、史家之异。
孔传以文王九年而崩,伏生、史迁以七年而崩。
说明虽然小有两年之别,都清晰表明师说塑古,
不以文王嗣季历为王纪年之始。这是一个经说的系统。
小戴记大传有牧室追王之说,这应该是经说里留存的一个史实痕迹。
保训惟王五十年,正好与之相合。这是一个观念系统。
两相比较合观,说明保训虽然确实是追述,但其纪年方式,
要早过经说系统。是何种情况,或者是何时代,造成此分野。
猜测是周公,为了宗法的需要,为了少一点王子王孙供养,
想出来的减法。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清华简的书篇系统,整体上
还是和孔子所传百篇义例、义理,存在距离。宜合观而参,不宜厚此薄彼。

晨起,钞得勿逸文王受命中身一句。知周公所言,
正与牧室追王之制,相合。故流言云云,并鸱鸮郑笺周公臣属云云,
经说文王受命云云,乃是互为衔句的问题。
發表於 2023-8-16 12:56 | 顯示全部樓層
在《保训》舜的故事中,是用中“不违”也就是调节百姓的“大欲”,达到“咸顺不逆”;而在《文儆》中,是以礼(义)去规范、引导百姓之利,避免私欲的膨胀。一个用中,一个用礼,二者的精神实际是相通的。在两篇文字中,文王讲述的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引自梁涛先生说保训文章
發表於 2023-8-17 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最近,因為反復玩味子夏三之一體、大傳上祖云云
感覺這個上祖曰輕,不能用字面意思來認識,因為大傳文本同時說了
親親故尊祖,偶然想到輕者上浮、重者為濁
這個很方便就能檢索到和天地的關聯
在老子那裡,表述變幻了一下,叫做天得一以清
所以大傳的輕重,其實就是易傳的天尊地卑

因為近期要把文儆、武儆解的無蓋一札寫掉,就又過了一遍原文
發現了類似梁先生的上引論斷
文儆解按照目前的師說,是無法對其中“一”有很好的認識
但文儆解講敬、講慎,講懼後世之無保
合觀可知,保訓、文儆解所要傳達的理念,是一致的

孔子多言一,一以貫之、終始如一等等
那這個就牽涉到小學“王”字,說文引了孔子和董江都的說法
一貫、連中,就是王道。而李陽冰還要簡潔 王者則天之義

道德經講執大象天下往往而無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
這個大象,就是天所示。說文講得很清楚了
道德經又講,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執大象之執,就是法。人可以修理地球,但不可能執天
所以這個大象,就只能是在天之下
下則卑備,卑宜順。所以川下巽上為觀卦
觀卦的彖、象說卦義,非常簡核
子夏易傳做了發揮,講到了禮、祭首(即祭統的內盡其志
殷商盥盤內底多飾菌角龍和大黿,爾雅郭注角亢數之起列宿之長
長、元一意,惟初太始,太一生水)、敬、宗廟、施
這就和道德經執大象一章契合了
同時王道講中講一,十六字心法也是如此
他們是有相當宏闊又緊密的邏輯聯繫
不得不佩服李陽冰的簡短按語

從觀字又會聯繫到史遷周本紀的觀兵
孔傳尚書泰誓作觀政云云
用觀卦彖象并子夏易傳來衡量,還是觀政更有經義的互見
如果我們篤信閻百詩等的結論和判斷,那我們似乎由此
也可以得出,在文字意理方面,泰誓孔傳和觀卦子夏傳
可能是同一個某人或同一個某學派偽造出來,的結論
這樣的推論,是不是有些太簡單了
發表於 2023-8-17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云间 於 2023-8-17 14:07 編輯

根據以上幾個錨點,大致就能把大家曾經多方討論過的上甲微一節
不但能夠通其字句,還能通其整節經義了,即便其文本字句是看上去并不復雜

成湯受天命,在於志不忘,傳子孫。所言即是一貫
講到志,中庸夫孝者能繼人之志、喪服四制能繼父之志
其實也是中、一的別名。
格中于河,渙卦的假于廟。板詩毛傳王為天下的大宗
不但三之一體、九族等衰,而且還涉及官體(即平章百姓
帛書五行篇的與體、流體,禮氣所及)
不管是真親戚還是野親戚,大致以河為共主
這個如果成立,說明夏朝不是直線而下,有相當的復雜性
宗廟講主講賓,臣、賢為賓,哪怕是做生意來的,也是賓
到得一地,總要拜碼頭,所以叫格中于河。因為執大象、主中一
所以,上甲微和有易的官司,就得找河
無害,就是道德經往而無害安平太。遐為遠,往則能遠
這在小學的義理上,都是能講通的

河能解決下邊來訟,自然能成為一定區域的大宗
所以,有“追中于河”的說法,天下萬物,總要一系
同姓系于祖廟,異姓系于王道官體
張天恩先生今年有專文討論南方鼎銘文
裏面有追孝云云,這在西周晚期金文裏,也是很常見的
因為前面已經把中、一、志、孝,大致編連起來了
不妨可以用追孝于河、認祖歸宗,來認識
這也符合觀卦象辭設神道以設教的說法
可能是真親戚,楊遇夫曾經討論過高祖河
象五紀裏面的蚩尤,也有可能是野親戚
因為外君臣,就是模擬于內父子的

天問有不但還來,往營班祿,其背景
可能與河的樂與餌,有關係
夏代九州的歷史,還是挺有趣的
但看天問對上甲微後嗣的表述
似乎又不大理想,好像跟保訓說的有點別樣
但我的理解,終始如一,并非某種恒定狀態
就是太陽星體也是有變化的
能不斷在人心惟危和動態返本知止的過程中,保有中一
就可以算是一貫了,這也許就是屈子的意思吧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9-12 01:35 , Processed in 0.03622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