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6392|回復: 0

《君人》與荀子的學說或有莫大的關係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2-25 14: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君人者何必安哉》楚王“不聖(聽)鼓鐘之聖(聲)”,遠女色(君王又(有)楚,矦(侯)子三人,一人土(杜)門而不出),“不爲亓(其)樂”。這樣的“
(盡)去耳目之欲”的行為,明顯就是荀子所否定的“大簡約而慢差等”(《荀子·非十二子》)“‘非樂’也則使天下亂……‘節用也使天下貧’”(《荀子·富國》)“無禮節用”的墨家的行為,也就是荀子所謂“弊於一曲而闇於大理”(《荀子·解蔽》)的行為。
   荀子是主張“節用裕民”的,“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荀子·富國》),天子、諸侯、大夫、士各享有自己應有的禮樂:“非特以為淫泰夸麗之聲,將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順也。故為之彫琢刻鏤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貴賤而已,不求其觀;為之鐘鼓、管磬、琴瑟、竽笙,使足以辨吉凶,合歡定和而已,不求其餘。” (《荀子·富國》)楚王“不聖(聽)鼓鐘之聖(聲)”顯然是非樂非禮的。范戊批評楚王“盡去耳目之欲,人以君王爲以囂”,和荀子批評墨子“闢耳目之欲”(《荀子·解蔽》)會導致“天下敖然” (《荀子·富國》)簡直如出一轍。
  那麼人君應該如何呢?荀子的答案是 “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矣” (《荀子·解蔽》)主上以德音化民,“為人主上者,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彊之不足以禁暴勝悍也。故必將撞大鐘、擊鳴鼓、吹笙竽、彈琴瑟以塞其耳,必將錭琢、刻鏤、黼黻文章以塞其目,必將芻豢稻粱、五味芬芳以塞其口,然後眾人徒、備官職、漸慶賞、嚴刑罰以戒其心。”這樣的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荀子·富國》)在荀子的心目中周文王就是這樣一位“目視備色,耳聽備聲,口食備味,形居備宮,名受備號。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 (《荀子·解蔽》)的君主。這分明就是《君人》中范戊的回答是“君王唯不亡(荒)年(寧),可也。戊行年七十矣,言(然)不敢睪(斁)身,君人者可(何)必安(焉)才(哉)!”的詳細闡釋。
  《君人》中范戊所舉傑(桀)、受(紂)、幽、萬(厲)和先君靈王的敗亡之例,也正是荀子所謂 “不知節用裕民” (《荀子·富國》)而導致的惡果。 董珊先生读《上博七》杂记(一)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85復旦網2008-12-31云《君人者何必安哉》類《管子·侈靡》。但是《君人》和《荀子·富國》都是儒家的中正的,既反對“去耳目之欲”的墨家,也反對不知節用裕民的的侈靡行為。這和《侈靡》濃厚的重商觀念和陰陽家色彩斷不相同。
   至於《君人》和《荀子》的源流關係。李學勤先生推測上博簡的下葬年代與荀子的早年相當,而簡的書寫年代應該更早,則《君人》應早於荀子。而依據出土文獻李先生業已指出,孔曾之後、孟荀之前,齊魯之儒學已在楚地廣泛傳播。則《君人》的思想可能也是來源於齊魯之學,嗣後荀子發揚光大之。《荀子》詳《君人》簡,或可從側面證明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3-29 17:43 , Processed in 0.03459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