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ee

清華五《湯處於湯丘》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4-30 18:02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19楼ee于2015-04-15 12:32发表的  :
《湯處於湯丘》簡11:“如幸余[門+外]於天威,朕唯逆順是圖。”之“[門+外]”應與《中山王鼎》(《集成》2840):“燕君子噲睿弇夫悟,長爲人主,[門+干]於天下之物矣,猶迷惑於子之而亡其邦,爲天下戮。”之“[門+干]”表示的是一個詞,或可都讀爲“嫻”。[門+外] [門+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71
發表於 2015-5-3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身体巽并”读为“身体顺平”,与“九窍发明”相对,都是经络、气息顺畅的意思。

这段话讲的是有莘氏之女食五味之和食物的效果,所以“绝(或断)芳旨以饳”也应往这方面想,认为是形容食物的可能都不对。

另,这一段话的“以”一般都应当“而”讲,是连词。

“以道心益”,应理解为“而心道以益”,或者就是“心道以益”之误,“益”是有益的意思。后边“奋快以极”是说精神(心)上的舒畅,此说器官(心)上的通畅。
發表於 2015-5-3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简17-18“远有所亟,劳有所思”,“亟”与下“远民皆亟”同,都读“极”,训至。《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發表於 2015-5-13 20:00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句读应该是:湯X(處比居更确切)於湯丘,小臣善為,飤亯之和。大意:上(湯)公正,下(臣)仁慈,国家就太平(对待百姓就公平)。这里,用丘说人指气魄,尔雅言“上正章丘”; 善為即善行,仁慈也;飤亯是一种关系,说的是官治民也,延伸指国家(特定的官民关系);和,无争也。其实,X 是處也好,是居也好,都不影响整句的大意。但是,如果将湯丘说成是商丘(唐丘),那就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因此,引经据典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千万不要围绕着意志转。
發表於 2015-6-20 23:0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31楼(lht) 的帖子

我觉得整理者说的大概不错。咽喉通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我怀疑也可以读为“以道心隘”。心是血脉之主,也是内脏代名词。心隘,比较直接可以理解为疏导血脉不通之处,或者血脉紧要之处。这些地方被疏导之后,整个人都精神焕发起来。
發表於 2015-6-21 12:5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31楼(lht) 的帖子

“食之”之后先对食物本身进行评价,然后再写对人的影响,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洛阳伽蓝记》卷一记“建春门”附近产“仙人枣”,“食之甚美”。
《尔雅翼》“荏”字条:“人採其角食之,甚香美。”
《说郛》引《北户录》说,山胡桃,“波斯人取食之,絶香美”。又说某地有泉水如酒,“饮之,甚美。”
《神农本草经》说甖子粟作粥“食之,极美”。《太平御览》引《岭表录》说乌贼鱼用姜醋沾着“食之,极脆美”。
《日下旧闻考》说“龙须菜”“其莖食之甚脆。”
在“食之”后都是直接对食物作评价。
《本草纲目》说青鵻肉用五味腌渍之后,“食之极美。”然后说可以“安五脏,助气补虚”等等功效。
發表於 2015-6-21 13:19 | 顯示全部樓層
简17-18“远有所亟”之“亟”,疑即“急”,解救急难的意思。这里“远”可能是古人说“远人”常常指他族别域。如32楼举“远人”。

《左传》昭公十三年春,“若見費人寒者衣之,饑者食之,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費來如歸,南氏亡矣。”简文“急”可以此为参考。解救急难,自然也是爱民的表现之一。
發表於 2015-7-9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一簡:小臣善為飤亯之和。
——————
“亯”原整理者讀“烹”,按“亯”是“享”字,這裡可能應讀“饗”,古書中“享”、“饗”通用者極多(參《古字通假會典》282-283頁【饗與享】條),“食饗”為成詞,且有其禮,如《禮記·曲禮上》:“食饗不為概”,《樂記》:“食饗之禮,非致味也。”又曰:“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仲尼燕居》:“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在此當是指食饗之物,即食物,“食饗之和”即食物之調味。
發表於 2015-7-9 09:4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簡:方惟聞之,乃𫄏。
————————
“𫄏”字隸定疑有誤,當是從宀緘聲。
缄.jpg
發表於 2018-5-24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9:君既濬明,既受君命,退不 (顧)死生
整理報告云:退,《說文》:“卻也。”《禮記·檀弓下》:“君退”,鄭注:“去也。”
整理報告把退理解為“卻”、“去”是正確的,但沒有進一步的解釋。而且引用《檀弓》“君退”的例證,讓人會有把簡文中的“退”理解為“君退”的誤會。有学者懷疑“退”為“ ”字訛書;又懷疑如果非“ ”字之訛,“‘退’字在此處字義極為特殊,可能反訓為進,引申為實踐、履行義。” (魏棟,《清華簡<湯處於湯丘>校讀記》)李學勤先生認為,簡文應該點斷為:“君既濬明,既受君命,退,不顧死生”,將“退”理解為從朝堂上退下來。
首先,“退”訛為“ ”,於古無徵,恐不可信。“退”字反訓為“進”也無實據。對於這句話的解釋,其實李先生的意見是正確的。退,有退卻之義,故可云“退朝”。《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退朝,朝母,其母方績。”如果嚴格區分的話,“退”專門指的是從朝廷退下來。《禮記·少儀》:“朝廷曰退,燕遊曰歸,師役曰罷。”而且在傳世古書中除了用“退”字,有時候還可以用“出”,如: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石惡將會宋之盟,受命而出。”
再者,從古書的記載來看,臣受君命時,一般是受命於朝廷之上。《左傳·昭公四年》:“夫子受命於朝,而聘於王。”所以把“退”理解為從朝堂上退下來非常合適。最後要解釋的是簡文為何說“退,不顧死生”呢?或者說“退”與“不顧死生”有什麼聯繫?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受命”指的是臣子接受君王的命令,意思是指施行某件事情。如:
《荀子·議兵》:“凡受命於主而行三軍,三君既定,百官得序。”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子曰:‘臣既受命為將,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晏子春秋第八》:“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使於吳王之所。”
既然是要完成君王的命令,自然是要不顧生死都要完成。《左傳·宣公十五年》:“受命以出,有死無霣,又何賂乎?臣之許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祿也。寡君又信成,信臣獲考死,又何求?”這段話可以作為簡文“既受君命,退,不顧死生”表達的意思相近。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9-16 07:16 , Processed in 0.0380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