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ee

清華五《湯處於湯丘》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5-25 01:13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5:不 (事) (問)
整理報告云:《論語·季氏》:“事思敬,疑思問。”
暮四郎先生讀作“不事昏”,意為不事昏聵之人。侍奉昏聵之人容易招致無名之禍,所以,不事昏聵之人爲聖人所以“自愛”的一種方法。 魏棟先生認為,“事”可訓為從事,“ ”讀為“聞”。“不事聞”意思是說不從事於追求名望。
以上兩位先生的意見值得商榷。“事”表示“侍奉”這一語義的時候,是有句法約束的,“事”字前面一般是地位低微之人,後面接續的是地位尊崇之人。古書中一般說“事君”、“事長”,“事父母”,“事上帝”等等。如《禮記》:“少事長,賤事貴,共帥時。” “事”字後面一般不接地位低微的名詞,但前面有時可以接“臣”“兄”等名詞,用為狀語,表示自己以某種身份事奉,或者是把別人當做某種身份來事奉。所以釋讀為“事昏”的話,可能在語法上會遇到困難。至於釋讀為“事聞”,也不太符合文意。
我們認為整理報告對這兩個字的釋讀可從,但是所舉例證以及對文意的理解讓人有所懷疑。“事”可以理解為“每件事情”,問,過問,詢問。“不事問”意思是說君王不必事事都親自過問。所以後面接著說“不處疑”。“不事問”與“不處疑”有所關聯。《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每事問”與“不事問”意思正相反。君王如果不事事親自過問,不處於懷疑當中,自然是自愛的表現。
發表於 2018-5-25 01:42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6:五味(15)皆哉(𩛥)
整理報告云:“𩛥,說文:‘設飪也。’”
蚊首先生釋“哉”為“滋”,況詞,言味之厚、旨也。 此說不確,應以整理報告為是。但我們在此指出一點,傳世文本中表示這個意義時,有時候還寫作“載”。《詩·大雅·旱麓》:“清酒既載,騂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韓詩章句云,載,設也。載與𩛥音同。《說文》:載,設飪也。”“𩛥”與“載”通用的例子在其它出土文獻中也有用例,如《石鼓文·吳人》:“𩛥西𩛥北。” 需要說明的是,載字表示這個意義時只是通假,其本字應是𩛥。

補充:後翻檢《清華簡第五冊整理報告補正》一文,發現劉力耘先生已經提到讀為載,但無解釋。暮四郎先生認為可從,也提到馬瑞辰的說法(16樓發言)。但是我們認為寫作載依然是𩛥字通假,“載”字只是傳世文本的書寫形式。但是通過這條語料,包括石鼓文的相關材料等等,可以進一步確認載、𩛥二字的關係,體現了出土文獻的價值。
發表於 2018-5-25 13:21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1:女(如)幸余𨳿(閒)於天畏(威),朕隹(惟)逆訓(順)是𢝬(圖)。
整理報告云:“𨳿”即“閒”字,在此讀為音近的“關”。《漢書·董仲舒傳》顏注:“由也。”由於天威,是說伐夏是由於天對夏后的懲罰。
此說不確。首先,這句話可點斷為,“女幸,余𨳿於天畏”。幸,僥倖,幸運。如幸,意思是假如僥倖。
其次,這句簡文是針對方惟之前勸諫湯不要每天去看望小臣,以及方惟誇讚湯“善哉,君天王之言也”這幾句話說的,而與討伐夏桀無關。討伐夏邦的話是湯與小臣的對話,發生在第十二簡以後。
“𨳿”字,我們認為可讀為“簡”或者“監”,這兩個字都有“察”“視”等意思。從諧聲偏旁上考慮,讀為“簡”應更合適。《書湯誥》:“惟簡在上帝之心。”蔡沈集傳:“簡,閱也。”《論語堯曰》:“簡在帝心”,朱熹集注:“簡,閱也。”簡於天威,是說要時刻觀察天威,不要有所疏失。與古書中“敬忌天威”、“畏天威”表達的意思相近。
發表於 2018-5-25 13:49 | 顯示全部樓層
朕隹(惟)逆訓(順)是𢝬(圖)
整理報告云:圖,《廣雅釋詁一》:“圖,度也。”句意是說行動全依是否順於天意而定。
此說不確。前面已經指出,此句與討伐夏邦無關,無所謂行動一說。逆,《玉篇辵部》:“逆,不從也。”訓,告誡。逆訓,不順從的話,所謂忠言逆耳,指的是方惟之前對湯的勸諫之言。《書太甲下》:“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朕隹逆訓是圖,意思是說我只謀求那些不順從的話,而不是一味聽順從我的話。與上一句“簡於天威”相順承,表示自己要保持警戒,希望能聽到箴諫之言。
發表於 2018-5-26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簡2:㡭(絕) (芳)(1)旨以飿(粹)
整理報告云:絕,義為非常。如《爾雅·釋宮》:“鼎,絕大謂之鼐。”  (食方),讀為“芳”,義芳香。《儀禮·士冠禮》:“嘉薦令芳。”旨,《說文》:“美也。”以,義同而、且。飿,讀為“粹”,訓為精。
整理報告釋“飿”為“粹”,應該不確。暮四郎先生讀“飿”為“啜”,認為“絕芳旨以飿(啜)”,大概是說摒棄其他各種芳香美味之物,來吃小臣做的飲食。 我們認為讀“飿”為“啜”可從。但是其對“絕芳旨”的理解或可商榷。“絕芳旨”應是小臣“烹之和”所達到的結果。因為小臣善為飲食,能調和滋味,所以烹飪出來的食物芳香甘美。《呂氏春秋》:“善調和,務甘肥。”《楚辭》:“鼎臑盈望,和致芳只。”以上諸證,都可表明調和食物與芳旨的關係。所以,把“絕芳旨”理解為摒棄其他各種芳香美味之物可能是有問題的。
“絕芳旨”的釋讀應該遵循整理報告的意見。絕,確有“非常”之義,如《史記·伍子胥列傳》:“秦女絕美,王可自取之,更為太子取婦。”  (食方),應該是楚簡中表示食物芳香的專字。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說有莘氏之女嘗了小臣烹飪的食物,覺得非常芳香甘美,就啜食了。
發表於 2018-5-26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5:飤(食)時不旨(嗜)  (饕)
整理報告云:旨讀為嗜,說文:“嗜欲喜之也。”“ ”字從繇省聲,在喻母宵部,讀為透母宵部之“饕”,說文:“貪也。”
關於這句簡文中的“時”字,整理報告無注。或許認為理解為“時候”,“食時”指吃飯時,比較簡單,無需出注。學界對此也未有討論。我們認為簡文此處的“時”很有討論的必要。“時”不應理解為時間、時候。傳世典籍中表達類似意思的時候,一般都不添加“時”字,如:
《榖梁傳》:“大侵之禮,君食不兼味,臺榭不塗。”
《呂氏春秋》:“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張,锺鼓不脩,子女不飭,亲亲長長,尊賢使能。”
《史記》:“家亡餘財,衣不兼彩,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
在這些例子中,都沒有這個“時”字。從簡文來看,前後都是四字為一句,如果不添加“時”字,句式反而會更加整飭。所以“時”字出現在這個位置应该是有原因的。时,應理解为“依照时节”,意思是吃东西要依照时令,什麼季節出產什麼就吃什麼。這才是“食時”的具體含義。如:
《孟子》:“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關於簡文中的“ ”字,整理報告讀為“饕”。許可先生認為這個字的聲符與楚簡慎字同,讀為文部的珍,謂食材之珍貴。 把這個字讀為“珍”,非常正確。這個字應該是楚文字表示稀有精美食物的專字。
在《禮記》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例證:
    《禮記·坊記》:“ 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渔,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孔穎達疏:“食時不力珍者,力,務也。言人君食四時之膳,不更用力,務求珍羞。” 《禮記坊記》的“食時不力珍”與簡文“食時不嗜珍”可以對讀,可以證明兩點,一是“時”不能理解為“時間”,應該是“合於時令”,“食時”指吃東西要合乎時令,食四時之膳。二是“ ”應是楚簡中的表示食物珍美的專字。簡文中釋讀為“珍”,無可懷疑。從整個句子的文意上考慮,“食時”後面似可以點斷。當然點斷與否,也不影響理解。
最後還談一談“食時不嗜珍”與“君王自愛”之間的聯繫。首先,君王如不追求口腹之欲,不追求珍奇的食物,那就不會勞民傷財,是君王的一種美德。自然也就是君王自愛的表現。所以《呂氏春秋》中說“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臺,味不眾珍,衣不燀熱”、“味禁珍,衣禁襲,色禁貳”。另一方面,“嗜珍”對身體也未必有益,如《呂氏春秋》說“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從君王身體的角度看,“食時不嗜珍”也是自愛的一種表現。
發表於 2018-5-26 14:56 | 顯示全部樓層
簡2:以道心益(嗌)
整理報告云:益,《說文》“嗌”之古文。
有學者懷疑可讀為“心膈”,意思指心胸。我們認為整理報告的意見可從。因為食物調和,所以導通心胸。食物調和甘美與咽嗌是有聯繫的,如《楚辭》:“四酎并孰,不涩嗌只。清馨冻饮,不歠役只。”
發表於 2018-5-26 16:07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3:型(刑)(12)亡(無)卣(攸)恋(赦),民人皆 禺(偶)  [亓+亓](離)
整理報告云:
恋,從亦聲,讀為“赦”。
這個解釋可從。《尚書·康誥》:“文王做罰,刑玆無赦。”《康誥》“刑玆無赦”與簡文“刑無攸赦”可以對讀。簡文的意思是說,夏桀行法嚴苛,對於有罪之人不會寬赦。
發表於 2018-5-26 16:11 | 顯示全部樓層
整理報告云:
,從矛聲,疑讀為瞀。說文:氐目謹視。《楚辭九章》:“中悶之瞀之忳忳。”禺,讀為 同音疑母侯部之“偶”字。管子海王:“禺筴之商曰二百萬。”尹之章注:“禺,讀為偶。偶,對也。” “  [亓+亓]”即《說文》“麗”字古文……讀爲“離”;郭店《六德》“爲宗族  [亓+亓](離)朋友,不為朋友 [亓+亓](離)宗族”。
這句話確實難以理解。整理報告雖然做了解釋,但是釋讀後的文意卻無疏通,依然不知何意。對這段簡文,我們試為之說。我們懷疑“皆”可讀為“偕”,偕同、一起。《說文·人部》:“偕,俱也。”《詩經·邶風·擊鼓》:“與子偕老。”毛傳:“偕,俱也。”
,從矛得聲,或可讀為“騖”,馳騖。《說文馬部》:“騖,亂馳也。”《楚辭宋玉招魂》:“步及驟處兮誘聘先,抑騖右通兮引車右還。”王逸注:“騖,馳也。”騖,一般是指車馬馳騖,可能是說民人以車馬逃離夏邦。
“禺”釋讀為“偶”,  [亓+亓]釋讀為“離”,可從。偶離,指的是結對離開。“偕騖”與“偶離”對文,表示因為夏桀刑罰嚴峻,所以民人叛離。如《國語·周語上》:“其刑矯誣,百姓携贰,明神不蠲而民有遠志。”《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等等。都是說因為刑罰嚴峻,導致民人有叛離逃亡之心。
結合簡文的上下文,這個意思也表達得很清楚。“使貨以惑,春秋改則,民人諏忒”,這是一個句子,表達一個意思。接下來“刑無攸赦,民人 「糹矛山」皆騖禺「亓亓」”是一個句子,表達的是一個意思。意思是說因為“刑無攸赦”,所以“民人 「糹矛山」皆騖禺「亓亓」”。假如說把“  「糹矛山」”理解為“昏瞀”一類的意思是無法解釋的。因為刑罰嚴峻,不會導致人民昏瞀,一般是民人愁怨逃離。
總而言之,這句話的意思可理解為,因為夏桀刑罰嚴峻,對犯刑之人不會寬赦,所以民人成群結隊地逃離夏邦。
發表於 2018-5-26 20:37 | 顯示全部樓層
另外,簡15、16中關於君王如何自愛的內容,即“食時不旨珍,五味皆𩛥,不有所 ,不備華文,器不雕鏤,不虐殺,與民分利”,在傳世文獻有可以對讀的材料:
《禮記·哀公問》:“安其居,節醜其衣服,卑其宮室,車不雕幾,器不刻鏤,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9-16 06:22 , Processed in 0.03600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