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ee

清華六《子產》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4-20 07:31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7楼暮四郎于2016-04-17 08:23发表的  :
簡15所謂“直(德)”字當釋為“眚”
“不以利行眚”,意為不因利益而推行禍害人民的政策。
原整理者的釋讀似乎更好一些,此句似押韻(福,得,德,力),義為“不因利益而行恩惠(或德)”。
發表於 2016-4-20 11:36 | 顯示全部樓層
徐在國先生文章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23
提到讀為和之字
我猜想是否和嬴有些聯繫?
畢竟嬴字所從,和【口月】在說文篆形譜系里,是有相同部分的。
而且捐環的象形,嬴字也有。
清華說命其字,更有讀為羸的可能。言傅說體貌之瘠。
而羸、累相通。上下累緝,也是讀得通的。
子產、上博曹沫的緝字,篆形不從肉,和厭在字形上有差別。
但所從之廿,與緝是同韻字。其橫畫可長可短,短的就變為口。
卜辭有王廿祀,或說王曰祀。其實也有王緝合祭祀的意思的可能。
發表於 2016-4-20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35楼(易泉) 的帖子

感覺趙老師釋讀為“崇”字在字形與辭例上還是十分順暢哈。辭例上的優勢在於,讀為“崇”,與前後“大”、“飾”更相類,語義扣得更緊密些。這個字形,還見於包山簡127所从,字形如下:
搜狗截图20160420132136.png
發表於 2016-4-20 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0“外仇否”所謂“否”,結合上文“天央(殃)不至”來看,似也應看作“不至”的合書。
發表於 2016-4-21 23:22 | 顯示全部樓層
簡7「不勑(飾)美車馬衣裘」,「勑」字與《郭店‧緇衣》簡1的「[力+攵]」字,以往有讀為「服」和「飭」(馮勝君先生之說,論壇第9樓已有先生提及)的說法,簡文此處讀為「飾」,對於馮先生之說是個有力的證明。
據此,可對之前所出清華伍〈帝門〉簡9的 相力.jpg 字提出討論。此字〈帝門〉原考釋云:「字从相聲,疑為壯字,相、狀皆齒音陽部字。」恐不確,疑原考釋將兩字誤合為一字,此處應為「相」、「[力+攵]」二字,其中其中一字應是補字(就其字距推斷,「相」應為補字),補上去之字與原本的字太過接近,乍看之下以為是一字,此現象可以觀察簡文其他補字之處:
一好.jpg 〈帝門〉簡6   月乃.jpg 〈帝門〉簡 7 曰唯.jpg 〈帝門〉簡20。值得注意的是簡20的例子,「曰」、「唯」二字寫得十分接近,就如同簡9此處的情況,故此處應分開為二字。那麼此句應作「其氣奮昌,是其為當相[力+攵]」(簡8-9),「當」 字從原考釋訓為「壯盛」。「相」字可讀為「將」,「且」也(見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頁609)。「[力+攵」字可讀為「飭」,《說文》:「飭,致堅也。」全句之意為「他的氣奮發昌盛,因此他就能壯盛變得堅固。」不成熟想法還請方家指正。
  
發表於 2016-4-22 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徐在國先生提到的《子產》輯字,除了《曹沫之陳》兩例,還有《曹沫之陳》從艸的一例。
今晨偶翻說文,覺得可能是“烏”、“焉”所從,都是右下垂而上曲的筆勢。
輯口,焉聲,是否可讀為“燕”,不和則不安也。
 樓主| 發表於 2016-4-22 20:50 | 顯示全部樓層
《子產》簡26:“爲民型程,上下[肙+隹+心](和)輯。”[肙+隹+心]有整理者讀爲維,石小力讀爲宴等。按,[肙+隹+心]不如讀爲“和”,“肙”,見紐元部,“和”匣紐歌部,二字古音甚近。



《子產》、《祝辭》、《良臣》三篇雖都有晉系(或具體說可能是鄭國)的風格和寫法,但《子產》與《祝辭》、《良臣》的風格還大不相同,《子產》更多的是楚文字的風格和寫法,衹是里面有一些晉系(鄭國)文字的風格和寫法;《祝辭》、《良臣》則純是晉系(鄭國)的風格與寫法,基本未見楚文字風格與寫法。這種可以對比郭店《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二、三的齊系文字的風格與寫法占多數,與上博一《緇衣》楚文字基調中摻有一些齊系文字的風格和寫法(楚文字抄本的《彭祖》、《吳命》等與《緇衣》爲同一人抄手)這兩種情況。這種楚文字抄本中摻有其他系的文字以及純是他系文字的抄本這兩種情況應仔細分別。如果一篇竹書楚系風格是基調,只是摻有他系文字或風格,這可能是楚人因抄寫底本的不同而受其影響或類化,也可能是他系抄手在轉抄成楚文字時不可避免的保留了本系文字的用字和風格。但如果一篇竹書純是他系文字的風格和寫法,那麽就要考慮是不是這篇竹書就是他系書手所書(因書寫時未考慮楚人的閱讀習慣,該篇竹書更可能是由他國輸入的書籍)的可能。但要注意的是,郭店《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二、三這幾篇是否是純齊系抄本還需要進一步甄別與討論,但《祝辭》、《良臣》則可以確定是純晉系(鄭國)抄本。詳另文。
 樓主| 發表於 2016-4-23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鄭文公問太伯》甲本簡6:“克鄶A(廟食),如容社之處”,乙本簡5作B形,A及B下有合文符。按AB上面從“[宀+苗]”,下面從“飤”,不過“飤”所從的“人”訛爲“刀”形,A的“刀”形又進一步訛變成“刃”,如上博二《魯邦大旱》簡6的“飤”就已近于“刀”形。AB應讀爲“廟食”,《史記•滑稽列傳》:“廟食太牢”、《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高皇帝之神必不廟食於大王之手”,皆是典籍中的“廟食”用例。《鄭文公問太伯》是說鄭克鄶之後始得地以爲祖先之廟以供血食,正好與後面的“如容社之處”緊密銜接。從此處看,鄭之始都即應在鄶地。
1111.jpg
 樓主| 發表於 2016-4-23 07:19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58楼ee于2016-04-23 06:43发表的  :
從此處看,鄭之始都即應在鄶地。



改爲:鄭之東遷後之始都即應在鄶地,古人已多言及。
 樓主| 發表於 2016-4-23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子產》簡20+21:“子【20】產用 [廌+灷](尊)老先生之俊。”
[廌+灷],整理者隸定爲從民從灷,不確,參同篇的“民”全不如此作。[廌+灷]應從廌從灷,是個雙聲字,“廌”、“灷”皆聲。“廌”的讀音可參古文字中的“存”常作“廌”形;《成之聞之》簡35的“津”是從“才”從“廌”的雙聲字等,與“灷”音非常近。又《子儀》簡16的有個字也是從廌從力,不過那個“廌”也有可能是“鹿”的訛變的字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9-12 13:12 , Processed in 0.03984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