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7689|回復: 6

《清华简壹》旧注商榷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8-24 0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金滕》簡3—4“惟爾元孫發也,不若旦也,是年(佞)若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或以為前一“能”字屬上讀,或以為屬下讀,按:今本屬下讀較優,這種句法可與《左傳·文公十三年》一句話對看      郤成子曰:“賈季亂,且罪大,不如隨會,賤而有恥,柔而不犯”。《尹至》簡2—3“惟滋虐德暴憧亡典。夏有祥,在西在東,見彰于天”,按:大部分學者將“亡典”屬上讀,“亡典”屬下讀好,讀為“亡腆”,貶低夏朝,“亡腆夏”即“夏”。原句當斷為“無腆夏有祥,在西在東……”《皇門》簡2—3“惟莫開于嘉德之說”,宋華強先生認為可能讀為“賜,遺,賚”,bulang兄在《清華六·子儀》初讀中引章太炎先生的說法認為“開”本身有賜,授義,其說可信,今略申其說,章說見于《春秋左傳讀》“宣公十五年”,蕭旭先生認為這類的“啟”或者“開”應該訓為佑助之義(《左傳》楊注商兌,江海學刊,2001年6期)似不確。《詩經·良耜》“
穫之挃挃、積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櫛,
百室。
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鄭箋訓“開”為“啟”,似不確,這裡的“開”很可能就該訓為“入”、“授”、“賜”一類的意義。  《周頌·武》“
允文文王、克厥後。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此句中的“開”,亦可能訓為“賜”,但也可能訓為“啟”。
發表於 2016-8-24 06:39 | 顯示全部樓層
1.第一條似不可信。愚見以爲,是《左傳》的“賈季亂,且罪大,不如隨會,能賤而有恥,柔而不犯”應當斷讀爲“賈季亂,且罪大,不如隨會能,賤而有恥,柔而不犯”(杨伯峻注引到邵寶《左觿》已經有此意見),而不是《金縢》“年(佞)若巧能”的“能”字屬下讀。
2.第二條似可信。這樣斷讀比原來的斷讀通順,也更容易理解。《左傳》昭公七年:“鄭雖無腆,抑諺曰‘蕞爾國’。”“無腆”按字面解釋爲不厚,即不强大、弱小。此處用“無腆”形容夏,似甚妥當。
 樓主| 發表於 2016-8-24 07:1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1楼(暮四郎) 的帖子

謝四郎兄指正。
發表於 2016-8-27 23:45 | 顯示全部樓層
狗尾續貂。。。

【說清華簡《程寤》“乃小子”】

清華簡壹《程寤》簡1-2“王元祀貞(正)月既生file:///C:\\Users\\Westboy\\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DB06.tmp.jpg(魄),大(太)姒夢見商廷隹(惟)(棘),廼(乃)小子(發)取周廷杍(梓)梪(樹)于氒(厥)(間),=(化爲)松柏棫柞。(寤)敬(驚),告王”。
“廼(乃)”或解爲於是,[ 劉國忠:《走近清華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27頁。]或釋爲居然,[ 季旭昇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第42頁。]這都是將“廼(乃)”看作連詞。但問題是,按照這些理解,原文應當作“小子(發)廼(乃)取周廷杍(梓)梪(樹)于氒(厥)(間)”,方才符合《尚書》類文獻及先秦文獻的文法;理解爲居然,文義也不妥帖。

我們認爲,“廼(乃)”應當解爲“厥”、“其”,意爲“她(太姒)的”。這樣理解,文義順暢。“乃”應當解爲“厥”的例子還有:
1.《書·酒誥》:“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辭(嗣)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時同于殺。”【“辭”依于省吾先生《新證》之說屬下讀,讀爲“嗣”,語助詞,可參毛公鼎“(旻)天疾畏(威),司(嗣)余小子弗彶(及)”、《書·文侯之命》“閔予小子,嗣造天丕愆”】“乃”在這裏應當解爲“厥”、翻譯爲“他們的”,指前文所提到的諸臣惟工。
2.《呂氏春秋·上農》:“若民不力田,墨乃家畜。”“墨乃家畜”即“墨其家畜”。
意見1.jpg
意見2.jpg
 樓主| 發表於 2016-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3楼(暮四郎) 的帖子

四郎兄,《它簋蓋》銘文之“乃沈(沖)子”之“乃”,是否可以看作“它”向第三者表述自己昭告祭禱之辭(雖然“胡考”此時是實在的聽眾,但可以看作隱性的第三者,而把“世人”或者“聽者”當作隱性的第二者),意如“厥”,意思如“他們的(即胡考們的)”,董珊先生認為“乃”為第二人稱領格代詞(董珊《它簋蓋銘文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6),意思也很圓通。
 樓主| 發表於 2016-10-3 22:50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第三條,最近讀書覺得有幾則材料似乎與此有關:
《史記·呂不韋傳》“即色衰愛弛,後雖欲開一語,尚可得乎”,意者,“開”字在原文中解釋為“入”,鄙意以為是最貼切的,可與上舉《詩經》之“開”合觀,不過,這種“開”的意義和“開導”之意義有密切關係,《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雖竭精思,欲開忠言”,此句中的“開”訓為開導是很貼切的。總之,《皇門》中讀“開”即可,沒必要更讀為“啟”或者別的什麼字。
“賜”字有一種用法也值得注意,《堯典》“師錫帝曰……”,《召誥》“大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幣,復入,錫周公,曰……”,吳汝綸《尚書故》最早把兩句中的“錫”聯繫起來看,解曰“賜,予同訓,予言同訓,錫,猶言也”,其論證蓋臆測也。《召誥》中之“錫”,屈萬里先生《尚書集釋》解為“獻”,其說可信,這個“錫”字很可能就是金文中“賜賓”之“賜”(《保尊》的內容與《召誥》之前情提要有諸多相似之處)然亦未敢言必。關於《堯典》之“錫”,吳氏論證雖不可信,然其解義頗可玩味,此“錫”字,似乎與《召誥》之“錫”略有不同,應該訓為“入”(即下對上)等一類的意義,落實在句中就是入言之意。
 樓主| 發表於 2016-10-19 00:11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6楼青荷人于2016-10-18 10:16发表的  :
“賈季亂,且罪大,不如隨會,能賤而有恥,柔而不犯”。

青荷人解:“不如”之“不”谓“否”也“不”也,“能”下属是合《春秋左传》语气也。


《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能哲而惠,何优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4-25 12:31 , Processed in 0.0392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