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ee

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5-2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quote]引用第127楼明珍于2017-05-01 14:39发表的  :
簡27:因司襲常
    原考釋解為「因襲常規」。珍伊案:此句應是一個「動賓+動賓」結構的句式,即因(v)司(n)習(v)常(n)。因、襲,承襲之義;司,職責(舊的職掌,與「常」為互文);常,舊法。《國語.越語下》「肆與大夫觴飲,無忘國常。」韋昭注:「常,舊法。」簡文此句意指因襲過往的職責與法度。

簡27-28:縱經遊民,不稱貸役泑塗溝塘之功
    珍伊案:縱,讀為「總」,掌握、統率之意,如《管子.兵法》:「定一至,行二要,縱三權。」郭沫若等集校:「此『縱』亦應讀為『總』。」縱、總,同屬東韻精母字,故可通用。經,即治理、管理之意。縱經遊民,即掌握管理遊民,役使他們做「泑塗溝塘」之事。因此,第五章首句應該釋讀為「王思(使)邦遊民三年」,即越王役使邦之遊民三年。
.......
     冒昧请问,“越王役使邦之游民三年”,能被王役使三年,这些人还是“游民”吗?是不是有矛盾?
                                                                                                                                                                                                                                                                                   
發表於 2017-5-3 14:34 | 顯示全部樓層
簡21:“君不尚(嘗)親有寡人,抑荒棄孤”,“有”整理者讀為“右”,47樓發言以為讀“宥”。
按:“親”與“有”連,且與“荒棄”相對,此“有”也可能不破讀。“有”,有“親”、“善”的意思,如《左傳》“是不有寡君也”,注:“有,相親有。”(參看《匯纂》P1053,或《經義述聞》“我尚有之”、“我皇多有之”條,《通說》部分“有”條)這與前面“匍匐就君”、“聽命於門”也相承應(吳王是“熱臉貼了冷屁股”,越王拋棄宗廟躲進會稽不接見)
發表於 2017-5-5 18:35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赶陞於會稽之山”,簡4“赶在會稽”,其中的“赶”字,我們認為應讀為“竄”,訓為隱匿。上古音“赶”是見母元部字,“竄”是清母元部字,兩者韻部相同,聲母可通,如:“兼”及從“兼”聲的“蒹”、“縑”屬見母,而從“兼”聲的“謙”屬清母;從“僉”聲的“儉”、“劍”屬見母,而“僉”及從“僉”聲的“簽”屬清母。《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天子陪臣盈得罪於王之守臣,將逃罪。罪重於郊甸,無所伏竄。”《國語•周語上》:“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翕然鳳舉,遠竄荊蠻。”
        《國語•越語上》“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可以與簡文“赶陞於會稽之山”、“赶在會稽”對讀,簡文中的“赶(竄)”對應該句中的“棲”。巧的是古書中有“棲”與“竄”連言的例子,如《後漢書•西羌傳》:“餘剩兵者不過數百,亡逃棲竄,遠依發羌。”可見在古人眼裡“棲”與“竄”是意義相關的。這一個例子為我們將與古書中“棲”對應的“赶”讀為“竄”,提供了積極的證據。
發表於 2017-5-5 18:55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145楼zzusdy于2017-05-03 14:34发表的  :
簡21:“君不尚(嘗)親有寡人,抑荒棄孤”,“有”整理者讀為“右”,47樓發言以為讀“宥”。
按:“親”與“有”連,且與“荒棄”相對,此“有”也可能不破讀。“有”,有“親”、“善”的意思,……

——這種義項的“有”大概是與“友善”之“友”同源?
發表於 2017-5-5 19:20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147楼汗天山于2017-05-05 18:55发表的 :


——這種義項的“有”大概是與“友善”之“友”同源?

可能讀“親友”是,即《漢書·楚元王傳》“與相親友”的“親友”,動詞。《子犯子餘》簡4的“不敝又(有)善”可能也當讀“友善”。
發表於 2017-5-5 19:2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一章中,大夫種行成於吳師之辭,似乎不能完全視作卑躬屈膝、搖尾乞憐的語氣,
因第二章首句云“吳王聞越使之柔以(以,承接連詞,猶‘而’)剛也”,越國使者大夫種的外交辭令其實是柔中帶剛、剛柔兼濟的。
——外交辭令向來就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而從語氣上看又都是冠冕堂皇的。
——這段外交辭令中其實還含有不少威脅的意味。即,假如吳王不許之成,越國準備以八千人決一死戰。這所謂的八千人可能並不存在,因下文申胥分析形勢之後説”今越公其故(胡)有帶甲八千以敦刃偕死“,可見大夫種提到所謂的“帶甲八千”其實是在向吳王示強,而非示弱。
——由此基調出發,來分析其中的詞句,可能某些解讀意見才能解釋得相對通順些吧?
發表於 2017-5-5 19:27 | 顯示全部樓層
二位可以檢看《經義述聞·通說上》“有”字條,正是這樣理解的
發表於 2017-5-5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簡5:(寡人)有帶甲八千,有旬之糧。
——從句式對應的角度來看,懷疑其中的“旬”當是“旬日”的合文,簡文原本當是作:(寡人)有帶甲八千,有旬日之糧。
——“[日勻](旬)”當是不帶合文符號的合文。可爲佐證者,上面的“八千”也是不帶合文符號的。
發表於 2017-5-5 20:36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147楼(汗天山) 的帖子

應該不是同源,“親有”的“有”與“相得”、“相能”這樣的詞類似(如《荀子·正論》“不應不動,則上下無以相有也”,類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是由“有無”的“有”引申而來,與文獻常見的“孝友”的“友”來源可能不同。【但是它們都著落到“親”這個意項上,且又音近,這是沒有問題的】

北大秦簡《善女子之方》“慈愛婦妹,有與兄弟”,挺斌兄讀“有與兄弟”為“友于兄弟”,正確可從。(復旦網論壇:http://www.gwz.fudan.edu.cn/foru ... st%3D1%26digest%3D1)。

“有”經常用於上下級之間的親近關係,放在這裡非常合適。
更進一步:
“親友”這個詞與“親有”不完全一樣(除非是假借),“親有”因為“親”的限定,使得“有”的意義可以偏向粘連上“親”,而“親友”可以看作同義複詞。
PS:個人認為,不能讀“友”。(是否如此,得請教詞彙學方面的專家看看)
發表於 2017-5-5 22:1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152楼(心包) 的帖子

“有”讀“友”也不算是什麼很彆扭的事情,畢竟典籍里有二字通假的例子(《古字通假會典》,370頁),出土文獻里甚至用“侑”為“友”(《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83頁。),也不過都是音同假借。正如zzusdy先生在150樓說的,王引之在《經義述聞》卷三十一里說得都很明白了,他說“有”的時候,開始引他老爸(念孫)的話就說“有與友古字通,故友訓為親,有亦可訓為親。友訓為愛,有亦可訓為愛。”“有”、“友”同訓親、愛的前提是二字通假。如果必定要摳字眼,“友”與“有”寫法迥異,“友”古書里說“同志為友”、“善兄弟曰友”,自然是有親、愛義;而“有”卻本沒有親愛義,古字書里訓“有”沒見有“親”、“愛”的義項,如《玉篇·有部》里釋“有”是“不無也,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羅列了一堆,也沒有親、愛的義項,這也是很多人不明白“有”有親愛義的原因。由此而言,古書里用為親、愛義的“有”可能都是“友”的假借字,故王引之在論述“有”有親、愛義的時候開頭先引王念孫說“有與友古字通”這個前提,他的論述是看到“說經者多誤以有為有無之有,故略言之”,因為“有”本字固不訓“親”或“愛”。二字通假的情況在先秦書裡已經這樣了,所以如果僅就用例而言,“有”依字讀也可,而其所訓還是“友”的義項,如果說“有”“不能讀‘友’”,個人認為就太絕對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4-19 10:36 , Processed in 0.0377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