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6498|回復: 2

釋甲骨文、金文中的“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9-7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甲骨文、金文中有個從辵從必的字,甲骨文字形如下[1]:
      1.A形:  1.png  
      2.B形 2.png
      3.C形  3.png  
      4.D形 (略,下補)
      5.E形 (略,下補)
      金文中的字形如下[2]: 6.png
      此字前人釋讀頗歧異,羅振玉、王襄、董作賓釋“㣤”讀“踐”,郭沫若初釋“𨒋(越)”,孫海波釋“武”或“屯”,楊樹達釋“過”,裘錫圭釋“𨒜”[3]。裘錫圭先生在《釋“柲”》文中[4],又舉出上引甲骨文C類字形郭沫若釋“𨑫”讀“遊”,李學勤釋“【辶+弋】”,唐蘭釋“遂”,裘先生認為當釋“𨒜”,認為當讀為“毖”。最近付強先生又在微信公眾平台上撰文認為當释“适(適)”,训“去”。[4]  
      此字字形在甲骨文中寫法極繁雜不定,而根據金文看,從辵從必是主流寫法,即上引甲骨文字形中的D类字形,裘錫圭先生的字形分析和隸定作“𨒜”當是。這個字不是個形聲字,而是個會意字,甲骨文中所從的“必”有些寫法還在上面加“○”或“□”,表示“必(柲)”的另一種性質。此字或徑寫作從“屯”形或“尤”形,裘錫圭先生認為是“必”的異形,可從。
      今按:此字實是遒勁之“遒”的表意初文,從辵從“必(柲)”會意,或在所從的“必”上加圓圈或方框當指事符號,表示工具之柄的堅韌強勁的性質,其本義當是行走步伐強勁有力的意思,引申為緊迫義,《說文》:“逎,迫也。从辵酉聲。遒,逎或从酋。”其迫行義引申為“行”義,後起專字是“趥”或“䠓”,《集韻•平聲四•十八尤》:“趥、䠓:《說文》:‘行貌。’”又云:“趥,徒行。”在甲骨文、金文中,它是被借用為“遊”的,這一點郭沫若先生所說當正確,“遊”、“遒”舌齒音相轉、同幽部疊韻,“遒”之本字從“酉”聲尤其證,“酉”、“遊”都是余紐幽部字音同。
      卜辭如:
      辛丑卜貞:王𨒜(遊)于噩,往來亡災。
      壬寅卜貞:王𨒜(遊)于召,往來亡災。《合》36640
      丁丑王卜貞:其振旅,延𨒜(遊)于盂,往來亡災。《合》36426
      金文如:
      作冊般銅黿:丙申,王𨒜(遊)于洹,获。《新收》1553
      作冊般鼎:王𨒜(遊)于作冊般新宗。《集成》02711
      小臣夌鼎:正月,王才(在)成周,王𨒜(遊)于楚麓。令小臣夌先省楚居,王至于𨒜(遊)居。《集成》02775
      作冊般銅黿里的“遊”是指田遊,故有獲;小臣夌鼎的“遊居”蓋指王出遊所住之行宮,亦即離宮,後書亦稱“游(遊)”,如《周禮•天官冢宰•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鄭注:“囿,御苑也。游,離宮也。”
      不同的用法見於商卣(《集成》05404.1-2)和商尊(《集成》05997),文辭同:
      隹(唯)五月,辰在丁亥,帝司賞庚姬貝卅朋,𨒜絲廿寽。
      按:此“𨒜”字《集成(修訂增補本)》釋文括讀“貸”[6],恐非。段玉裁於《說文》“逎”字下云:“‘逎’與‘揫’義略同也。”《說文》:“揫,束也”,“𨒜(逎)絲”即“揫絲”亦即“束絲”。
      總之,“𨒜”即“遒”之表意初文,卜辭、金文中多假借為田遊、遊覽之“遊”,偶或用為“束”義的“揫”,卜辭或金文中均文意通暢顯豁,所以此字可徑釋“遊”,後世書多假“游”為之。

      【注釋】
      [1] 選自李宗焜:《甲骨文字編》,中華書局2012年,1337-1340頁。
      [2] 董蓮池:《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2011年,196頁。
      [3]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第三冊,中華書局1999年,2256-2262頁。
      [4]裘錫圭:《釋“柲”》,《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51-67頁。下引裘先生說均出此文。
      [5] 付强:《釋甲骨文字中的“適”字》,古文字強刊微信公眾號2018-9-7.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第五冊,中華書局2007年,3689頁。
 樓主| 發表於 2018-9-7 23:17 | 顯示全部樓層
将上4.D形、5.E形图片补上:
      4.D形
    4.png
      5.E形
    5.png
 樓主| 發表於 2018-9-10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𨒜”字辵上所从的部分,其最早字形可能就是那個在“弋”或“必”上加圈或方框的字形,那個字形肯定不是“弋”或“必”,從“必”當是簡化形。
“必”是“柲”的初文,《說文》:“柲,欑也。从木必聲。”段注:“此即下文積竹杖也。……按戈戟矛柄皆用積竹杖,不比他柄用木而已,殳則用積竹杖而無刃。柲之引伸爲凡柄之偁。”在“弋”或“必”上加〇或囗的字形,當即“揫”的表意初文,《說文》:“揫,束也。”段注:“束者,縳也。……按《韋部》:‘𩏶,收束也。’或从要作𩏶,或从秋手作揫。揫卽𢱀。”其本義當是纏束積竹杖(今曰“積竹柄”),引申為“束”或“收束”義,故知此字本是從辵揫聲,“揫”、“逎”古音正同,用為“遊”為假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4-25 11:52 , Processed in 0.0378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