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年月
- 發布時間:2016-12-29 21:49:29 瀏覽次數:5082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首發)
老官山醫簡記錄望診的內容未見於以往的出土文獻,其內容一是以望面色為主,圍繞赤蒼黃白黑代表的五臟所主的五色,論述了五色與外界的關係。[1]從《史記》中蒼公受公乘陽慶所傳《五色診》一書的記載,可知那個時代已有望色診病的專書。但《史記》並未詳細描述其診斷方法,從《三國志》《後漢書》及其他傳世文獻的記載中,結合老官山醫簡,或許能對當時的五色診法管窺一二。
老官山醫簡有:“敝昔曰:白乘白,病自已。所胃(謂)白乘白者”(29)以及“赤乘黑,不治,以冬死•唇反人盈,月(肉)已死,甲及……”
古者上醫相色,中醫聽聲,下醫診脈。通過觀察患者的面色來判斷病症輕重、生死之速緩,見於《金匱玉函經》以及《中藏經》。
“赤乘黑,不治,以冬死”通過面色的赤黑相乘,判斷病症不治,預言患者冬季將死。《金匱玉函經》卷一載:“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2]也是同樣的判斷。《金匱玉函經》的成書年代,學界多認為在隋唐以前,保留有六朝乃至更古的一些理論和醫方。參看此條老官山醫簡,可知《金匱玉函經》確實保留了一些漢代的醫學理念。
這或許就是《中藏經》記載的“察聲色形證決死法”,老官山醫簡明確有此步驟。《中藏經》卷中載:“黑色,起於耳目鼻上,漸入於口者死。赤色,見於耳目額者,五日死。黑白色,人口鼻目中者,五日死。黑或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則如黑者死。”[3]顯然,《中藏經》所載的判斷更為詳細,預測患者的死期也更加精准,相比老官山已經有了進一步的闡發。
《中藏經》另載:“面青無右關脈者,脾絶也。面赤無右寸脈者,肺絶也。面白無左關脈者,肝絶也。面黃無左尺脈者,腎絶也。面黑無左寸脈者,心絶也。五絶者死。夫五絶當時卽死,非其時,則半歲死,然五色雖見而五脈不見卽非病者矣。”[4]此或可視為五色診法的總綱口訣。和晉代王叔和《脈經》所言之“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5]一脈相承。
由於老官山的圖版尚未公佈,因此無法確定“五色診”是否還有對應的治療方法。《三國志.華佗傳》載:“又有人苦頭眩,頭不得舉,目不得視,積年。佗使悉解衣倒懸,令頭去地三寸,濡布拭身體,令周帀候視諸脈盡出五色。佗令弟子數人以鈹刀決脈五色血,盡視赤血乃下以膏摩被覆,汗自出。周帀飲以亭歷犬血散,立愈。”[6]《後漢書.華佗傳》載亦同。
華佗的診法,先觀察患者脈之五色,然後用鈹刀放出一定量的血。鈹刀,《一切經音義》載“說文,大鍼也。醫家用以爲破癕也。”[7]此可以視為以五色診為理論基礎的一次診療記錄,但漢代所流行的五色診的具體對症方法,仍然不得而知。但可以明確的是,無論是老官山醫簡所反映的扁鵲學派,還是漢末華佗學派的診療方法,他們都於“五色診”的認識有相近之處。
至晉代皇甫謐《甲乙經》所載:“以五色命藏,靑爲肝,赤爲心,白爲肺,黃爲脾,黑爲腎。肝合筋,靑當筋,心合脈,赤當脈,脾合肉,黃當肉,肺合皮,白當皮,腎合骨,黑當骨,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8]五色診的理論已經趨於成熟。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6年12月29日09:48。)
[1] 李繼明:《老官山漢墓醫簡的學術價值初探》,2016出土醫學文獻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 張機:《金匱玉函經》卷一,清康熙刻本。
[3] 華佗:《中藏經》卷中,清鈔本。
[4] 華佗:《中藏經》卷上,清鈔本。
[5] 王叔和:《脉經》卷一,明古今醫統正脉全書本。
[6] 陳壽:《三國志》卷二十九魏書二十九,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7] 釋慧琳:《一切經音義》一切經音義卷第五十九,日本元文三年至延亨三年獅穀蓮社刻本。
[8] 皇甫謐:《甲乙經》卷一,明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