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17-01-29 23:04:39 瀏覽次數:5064
- 談談青銅豆形簋的幾種別稱
- (上海三唐美術館)
(首發)
在西周青銅簋中有一種形制較小,似豆似簋但銘文多自名為簋的青銅器,學者們多稱其為豆形簋[1],為了討論方便先把相關銅器搜集如下:杞伯每刃簋 春秋早期 《銘圖》04860 伯 父簋
西周晚期 《銘圖》04358 衛姒簋 西周晚期 《銘圖》06122 姜林母簋 西周晚期 《銘圖》04376
由上表可知,這種豆形簋的銘文中,簋前都有一個修飾的字,我們認為衛姒簋銘文中的字和姜林母簋銘文中的
字當為伯
父簋銘文中
字的省簡字形。所以這些豆形簋的稱呼可以分為兩組,一組稱為圂簋,一種稱為
簋。
杞伯每刃簋為近年國博陸續徵集收藏的一件青銅器,這件簋最早由張懋鎔先生撰文披露,後著錄於《銘圖04860》,時代為春秋早期。對於簋銘中的圂字田率先生認為可讀為“飧”,圂上古音在匣母文部,“飧”在心母文部,韻部相同,聲母可以諧聲。飧,《六書故·工事四》:“飧,夕食也。古者夕則餕朝膳食之余,古熟食曰飧。”《詩·魏風·伐檀》“不素飧兮”毛傳:熟食曰飧,孔穎達疏“是飧為飯之別名。”《詩·小雅·大東》“有饛簋飧”,毛傳飧,黍稷也。此外飧與饗在文獻中經常對舉,《古今韻會舉要·宋韻》:饗,朝曰饗,夕曰飧。《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饗飧而治。”趙岐注饗飧,熟食也,朝曰饗,夕曰飧。新見駒父簋(《銘圖》04668):駒父作遣姬饗簋,其萬年用。飧簋和饗簋的含義十分接近,表示此簋用來盛放蒸熟的黍稷飯食[2]。
伯父簋銘文中
字,王輝先生考釋為雪字,疑讀為鏏。《說文》:鏏,從金,彗聲。讀若彗。《淮南子·說山》:鼎錯日用而不足貴。王念孫《讀書雜誌》引其子王引之曰:錯當為鏏。鏏字本在鼎字上。鏏鼎小鼎也。鏏,小貌也。小鼎謂之鏏,小棺謂之槥,小星貌謂之嘒,其義一也。雪簋讀為鏏簋當為小簋[3]。
商周青銅器自名前的修飾詞最常見的為尊、寶、宗等,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反映的是該器的通途和功能如:旅鼎、食簋、祼同、醴壺、馨簋、沐缶、鬱彝等,也有表示器物大小的如小鼎、小鬲。由上表可知這類豆形簋多集中出現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在形制較小的簋前面,圂和雪我們認為可能說的是一個意思,就是為了表示這種小簋而稱呼的。
[1] 任雪莉:《商周青銅簋整理與研究》,第50-51頁,陝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2] 田率:《中國國家博物館新入藏兩周青銅器咀華》,《首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前沿論壇論文集》,第153-166頁,深圳大學文學院,2016年。
[3] 王輝:《讀扶風縣五郡村窖藏銅器銘文小記》,《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4期。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1月27日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