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17-02-27 09:37:46 瀏覽次數:5033
- 讀《肩水金關漢簡(伍)》劄記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首發)
《肩水金關(伍)》[1]為我們研究漢代的語言文字提供了更為新鮮的材料,筆者初讀此簡,獲益甚多,對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求教方家。
一
右前騎士富里周護 左前騎士陽里顧立 中營左騎士累山里
73EJF3:28[2]
在此簡中,整理者所釋的“顧”字,其圖版為,疑為“顔”字。《說文·頁部》:“顧,還視也。從頁雇聲。”《說文·頁部》:“眉目之閒也。从頁彥聲。”[3]二者同屬“頁”部,二者字形相似,常常被混淆。“顧”字在漢簡中形體常見的如下[4]:
(銀·壹766)
(尹125)
(居新EPT49·9)
(居新EPF22·8)
這是李洪財先生在《漢簡草字研究和整理》中所選取的前四個“顧”字,最後兩個“顧”字則與我們提出疑問的字形相似。如下:
(肩73EJT9:86)
(肩73EJT10:300)
李洪財先生雖然將其放在同一字條當中,但其前後字形差別明顯,《肩水金關漢簡》中釋此字形為“顧”字,而其他漢簡則將此類字形釋為“顔”字,如:(見表一)
表一簡號 居延漢簡15.5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一二九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一三五 張家山漢簡·脈書二五 字形 釋文 上造~收 黥~罪贖耐 黥婢~頯 ~痛
在最初整理時被釋為“顧”字而後改為“顔”字,可以看出學界對此字有了重新的認識。而後面三例則可以根據簡文內容判斷出來,“黥顔罪贖耐”和“黥婢顔頯”中的黥是五刑之一,也被稱之為墨刑。在秦簡也曾出現。如《法律答問》:“女子為隸臣妾,有子焉,今隸臣死,女子北(別)其子,以為非隸臣子,問女子論何也?或黥顔頯為隸臣妾”[5]顔頯均指面部的位置。黥常和顔搭配,黥顔指的是在人臉上刺字並塗墨之刑。因此後面三個釋為“顔”也是正確的。在《張家山漢簡》中出現的“顔”字,其上部像“文”保留了小篆的特點,下部像“隹”形,因此該字被隸定為
,即“顔”的異體字。所以,“顔”和“顧”的區別主要在左半部分。相較“顧”字,左上為“文”形而非“戶”形。尤其是“顧”的字形左上的“戶”最上一筆是橫而非點。
並且從《張家山漢簡》到《肩水金關漢簡》中“顔”字形的演變還可以可以看出,漢字的篆味減少,而隸味變濃。其左上部的 “文”字,筆畫由曲折變得平直,字形像“立”,字形變成。
因此,原簡中的“顧”可以隸定為字形應釋為“顔” ,即“顔”的異體字。所以73EJF3:28號簡改為
右前騎士富里周護 左前騎士陽里
(顔)立 中營左騎士累山里
二
出粟一石二斗 四月廿日付橐他令史所卿食送將軍傳馬四匹(73EJD:5)
這枚簡中的“所”字圖版為,應釋為“耿”字,從內容上來看,令史為漢代的官職名,其後一般為人名;其次,“卿”可用在姓前,表示對人的尊稱,如稱荀子為荀卿,漢簡有很多“官職名+姓名”,如:
1.房叩頭白嗇夫趙卿為見不一√二幸為得一石粟甚(73EJF3:159A )
2.厚願幸為以餘泉百五十糴一石米少俱來取之幸甚幸甚(73EJF3:159B)
3.月十一月具記都倉置牛車皆毋它已北尊以即日發去有屬證居
者言居延穀倉出入百十二石耳·祿得遣史蜚廉卿送卒□肩水以今月二
……屠李君及諸君凡六人車數十百兩祿得吏民為
肩水守尉田卿戍卒宗(73EJF3:336+324)
4.□到官□□□(73EJD:130)
5.南部候長韓卿治所(73EJF3:336+324)
以上出現的人分別是嗇夫趙卿,史蜚廉卿,守尉田卿,南部候長韓卿。以卿來表達對所記錄人物的尊敬。均是以“官职名+姓+卿”的書寫格式出現的。
通過以上分析,73EJD:5號簡也適用這種格式,“令史”為官職名,“所卿”應為“姓+卿”表示對人的尊稱。“所”字雖能作為姓出現,《廣韻·語韻》:“所,姓。”但在典籍中很少見,在西北漢簡中也甚少出現。而“耿”卻是一個常見的姓,在《肩(伍)》中共出現六次。“耿樂,耿安世,耿尚,耿昌葆,耿經,耿誼。”而“所”字在書中通常作“過所”和“治所”講。
此外,我們從字形上分析(見表二)
表二:簡號 73EJF3:245+479 73EJF3:321 73EJC:154 73EJC:424 73EJF3:251A+636B+562A+234A+445A 耿的字形 簡號 73EJF3:322A 73EJF3:328A 73EJF3:404 73EJF3:438 73EJF3:508 所的字形
從以上字形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耿”的左邊由於簡化,“耳”字中間的兩橫省寫為一橫,且草化導致左邊一豎長於右邊。這造成“耿”和“所”左邊原本不同的部件形體相似,而字形右邊的“火”和“斤”字差別大些,我們將本枚簡中的“所”字圖版拿出對比,,右邊雖然草寫的厲害,上部的一點和一撇雖然不太規範,但其“耿”左上明顯有一點,其下有撇捺,可以確認是“火”而非“斤”。此外還有
(武84乙)[6]作為佐證。其右邊的“火”字書寫和圖版上的筆劃一致。
結合以上原因,“所”應改釋為“耿”。即為橐他令史耿卿。
三
□□四年……
□□伏唯子候以政故為計時出騂北載天不重 73EJD:16A
奈何欲身詣前迫未及政叩頭唯子候 毋已 73EJD:16B
□□□□為
在子候所□□□ 73EJD:376
這兩枚簡的“候”字都應該釋為“侯”字。“子候”應改為“子侯”,“子侯”通常是作為人名出現的。“子”則表示古代對男子的一種通稱,後來表示一種美稱,如杜甫字子美。“侯”表示五爵之一,古人在名或字當中使用可以表示一種美好的願望。因此“子侯”作為人名在漢簡中較為常見。如:
1.□陰里男子左音年六十二
字子侯 73EJF3:61
2.……子侯取鹽三升□□□□□斗直卌二凡……直八百卌□□□
□□載□□三□□□相□急□□□百……已收責73EJD:114
3.章伏地言子侯足下□
73EJD:124A
4.子侯不忍□ 願比相見□□ 鄧卿 73EJD:124B
而“候”在西北簡中出現,則常與西北邊塞防禦系統有關,候火指的烽火,候長指的是管理幾個候燧的哨所基地的長官。因此與“候”組成的詞,候吏、候長是作為官職名,候官作為哨所基地的為,候望指的是漢塞守邊戍卒的日常工作。[7]如:
1.南部候長(73EJD:302)
2.廣地候官(73EJD:329)
3.主卒二人以候望為職至今年
(73EJC:146)
4.時□謹與候史
(73EJC:169)
此外,筆者將《肩水金關漢簡(伍)》中“子侯”圖版和筆者所據兩枚簡上的“子候”做對比,如下所示:(見表三)
表三簡號 73EJC:599B 73EJF3:61 73EJD:49A 73EJD:114 73EJD:124A “子侯”的字形 簡號 73EJD:16A 73EJD:16B 73EJD:376 “子候”的字形
而“候”的字形,如下:(見表四)
表四73EJD:302 73EJC:146 (73EJC:169) 73EJF3:50+533 73EJF3:54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清楚的看出兩個表格中“子候”和“子侯”圖版字形一致,而“候”比起“子候”中的“候”,比較明顯的多出來一個“亻”,與上面兩個表格的字形差異較大。“子候”和“子侯”的圖版上的字形均沒有“亻”。可以隸定為“矦”,《漢語大字典》:“同侯”《字彙·矢部》:“矦,古侯字。”[7]因此,“矦”是“侯”的古字。
綜上,無論是從字形上直接判定,還是從文意來講,二枚簡中的“子候”都是不成立的,應改為“子侯”。
四
入居延轉車一兩粟大石二十五石 始建國二年十月戊申肩水73EJF3:459
此枚簡中的“五”應釋為“六”,“五”和“六”字形差別較大,由下表可知(見表五)
表五簡號 73EJF3:489 73EJF3:491 73EJF3:507 73EJF3:515 73EJF3:590 “五” 簡號 73EJF3:591 73EJT4H:36 73EJT4H:76 73EJT4H:90 73EJD:8B “六”
根據兩個字的字形的對比,我們知道“六”上有一個點,而並非是一橫,下面是一撇一捺。而“五”上下都是一橫。因此,對照簡中“五”的圖版,即,其上一點雖有所彎折,但其下的撇和捺是很明顯的,因此其形不是“五”而是“六”。相應地,簡文釋文應為:“入居延轉車一兩,粟大石二十六石。始建國二年十月戊申肩水
”
五
73EJT4H:40□叩頭言
此簡“叩頭言”前缺失一個字,應釋為“教”字。簡文中“□”其圖版為。應為“教”字。這枚簡內容有所缺損,從內容上看,“叩頭言”是漢代文書常用語,表示一種客套話或者下級對上級的用語,常出現在漢簡當中。如:
1.並伏地叩頭言賈翁坐前谷見不為言言因言73EJF3:295A
2.車卻叩頭言·白審令毋成酒急為吏穰須以成 73EJF3:392A
3.馮豐叩頭言
73EJT4H:74A
4.惶恐叩頭言守府謹移73EJC:679
5.□如教叩頭言[8]
73EJC:586A
從上面所列舉的例子,可以看出前面與“叩頭言”相搭配的主要有兩種。一是人名,如:車卻和馮豐等,二是一種表示謙遜的行為態度和心理。如惶恐、伏地及如教。此圖版雖然字跡殘損,僅剩下一半的偏旁,這一半為“攴”正好為“教”的右邊。簡號 73EJC:586A 73EJC:634 73EJF3:433+274 73EJF3:480A+282A “教”字字形
通過上面表格,我們發現,“教”字由於草化,有的作“攵”,接近現代簡化字,此簡圖版上的字形標準,和表格中的
右邊一致。再根據辭例,“教”字前可補出“如”,“如教”意為聽從教誨,表示一種謙遜的態度。
因此, 73EJT4H:40號簡內容應為如教叩頭言。
[1]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肩水金關漢簡(伍)》,中西書局,2016年。
[2] 論文所引漢簡釋文凡沒有特別標識的均來自《肩水金關漢簡(伍)》。
[3]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第179-180頁。
[4]李洪財:《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第404-405頁。
[5]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86頁。
[6]陸錫興:《漢簡草字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第224頁。
[7]沈剛.《居延漢簡語詞彙釋》,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09-210頁。
[8] 原圖版為“□”,根據辭例改,應為“言”。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2月26日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