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年月
- 發布時間:2017-03-01 15:44:37 瀏覽次數:4936
-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首發)
一
簡73EJT37:519A,原釋文作:
地節三年六月丙戌朔甲辰尉史延年敢言之遣佐廣齋三老賜名籍對大守府會軺車一乘牛一與從者平里紀巿俱謁移過所縣道河津關毋苛留止敢言之
六月甲辰居延丞延年移過所縣道河津關毋苛留止如律令/掾延年佐長世
其中“
”字,整理者釋作“會”,“會軺車一乘”於句義不通,我們認為此字當釋為“乘”。金關簡中“會”字常寫作
(73EJH1:3A)、
(73EJF1:27B)、
(73EJT37:743)等形,與此處
字的寫法明顯有別,此字非“會”甚明矣。
又簡中不見“會軺車一乘牛一”之說,卻多見“乘軺車”之例,如:
(1)乘軺車一乘馬一匹(73EJF1:72)
(2)乘軺車駕姚華牝馬一匹(73EJT37:456)
(3)乘軺車一乘牡馬一匹(73EJT37:525)
(4)乘軺車駕騧牡馬一匹(73EJT37:1131+479)
(5)乘軺車一乘用馬一匹(73EJT37:1443)
上舉數例與73EJT37:519A之“乘軺車一乘牛一”如出一轍,可見“
”字釋“乘”應是正確的。“乘軺車一乘”,前一“乘”(音成)字用作動詞,表示駕馭之意,《廣韻·蒸韻》:“乘,駕也。”後一“乘”(音聖)字用作量詞,表示一輛馬車。“乘”“作為量詞,西周至春秋乃指四匹馬拉的一輛車”[1],《莊子·列禦寇》:“王悅之,益車百乘。”成玄英疏:“乘,駟馬也。”至漢代詞義發生演變,“乘”也可指一車一馬。“軺車”為一馬駕之輕便車,《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朱家廼乘軺車之洛陽,見汝陰侯滕公。”司馬貞索隱:“謂輕車,一馬車也。”
二
簡73EJT37:1337,原釋文作:
居延亭長孫婁 軺車一兩
馬一匹
其中
字,整理者釋作“兩”,應當釋作“乘”字。
三
簡73EJH1:39,原釋文作
戍卒上黨郡銅鞮中人里大夫陰春
其中
,整理者釋作“春”,然其與“春”字如
(73EJH1:45)字形區別明顯,釋作“春”確非。據殘存筆畫來看,此字與“孝”字頗似,如
(73EJT30:22 )。故釋作“孝”想是無疑。
四
簡73EJH2:32+67[2],原釋文作:
祿福定國里牛強漢 牛車一兩 十二月壬子入 劍一
“牛車一兩”,圖版作
,“牛”字後脫“一”字,釋文當作“牛一車一兩”。
五
簡73EJF1:4 ,原釋文作:
郡國九穀最少可豫稍為調給立輔預言民所疾苦可以便宜
弘農大守丞立山陽行大守事湖陵□□上谷行大守事
“便”後一字,整理者釋作“宜”,圖版殘缺,作
,根據文例及殘存筆畫,此字當釋作“安”。同一探方的簡73EJF1:2有例為證。
調有餘給不足不民所疾苦也可以便安百姓者問計長吏守丞條封
(73EJF1:2)
“便安”義為“便利安穩”,《三國志·魏志·胡質傳》:“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將士用命。”簡73EJF1:4與簡73EJF1:2同屬《永始三年詔書》,兩條簡文都提及調有餘補不足來解決民生疾苦,使百姓便利安穩。這種“調有餘補不足”的思想《老子》中可見。《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意思是上天的道理,就好像拉弓一樣啊!舉高了就壓低它,舉低了就抬高它;拉得太滿了就削減它,拉得不夠滿就補足它。上天的道理(就是這樣):削減有富於的來補助不足的。[3]
[1] 李學勤主編:《字源》第490頁,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2] 簡73EJH2:32可與簡73EJH2:67綴合。詳見:姚磊,《<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二十六)》,簡帛網,2016.7.7.
[3] 罗義俊著:《<老子>入門》第24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3月1日10:47。)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