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年月
- 發布時間:2017-04-30 12:34:17 瀏覽次數:5720
-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首發)
(1)簡1、簡3:子若公子之良庶子
整理者注釋:若,《國語·周語上》“若能有濟也”,韋昭注:“猶乃也。”庶子,職官名,《禮記·燕義》:“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職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與其教治。”鄭玄注:“庶子,猶諸子也。《周禮》諸子之官,司馬之屬也。”《書·康誥》:“矧惟外庶子、訓人。”
今按:整理者這一解讀似可有兩點疑問。第一,子犯、子餘未聞曾任“庶子”之職。第二,秦穆公在與子犯、子餘的分別交談中,通篇在說公子重耳之事。等到後來與子犯、子餘的同時談話時,才表示對二人的好感。因而此時不宜有對二人的稱譽之辭(“良庶子”)。頗疑相關文字應讀作:“子,若公子之良庶子,……”子,是對子犯、子餘的稱呼。[1]若,代詞。《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之,相當于“爲”。《經詞衍釋》卷九“之”字條:“之,猶爲也。《孟子》:‘欲其子之齊語。’言欲子爲齊語也。‘賊仁者謂之賊。’《左傳》成二年:‘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凡言‘謂之’,皆猶‘謂爲’也。襄十三年:‘請謚之共。’言謚爲共也。《禮記》:‘其變而之吉祭也。’言而爲吉祭也。”[2]重耳爲晋獻公庶子,“良庶子”大概是秦穆公對他的褒稱。
(2)5號簡:事又(有)訛(過)焉,不忻以人,必身廛(擅)之。
事,整理者無說。今按:恐當讀爲“使”。[3]《助字辨略》卷三“使”字條:“《論語》‘使驕且吝。’《後漢書·仲長統傳》:‘使居有良田廣宅。’使,假設之辭也。”[4]《國語‧吳語》亦云:“使死者無知,則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見員也。”
(3)7號簡:乃各賜之劍帶衣裳而敾之
敾,整理者讀爲“膳”。注釋云:“敾,讀爲‘膳’,《說文》:‘具食也。’”疑當讀爲“善”。《戰國策·秦策二》“齊楚之交善”高誘注:“善,猶親也。”《呂氏春秋·貴公》“夷吾善鮑叔牙”高誘注:“善,猶和也。”《方言》卷一“黨、曉、哲,知也”錢繹箋疏:“相親愛謂之知,亦謂之善。”《左傳》哀公十六年:“又辟華氏之亂于鄭,鄭人甚善之。”《國語·周語下》:“晋侯其能禮矣,王其善之。”可與簡文比看。
(4)9號簡:上繩不失,斤亦不僭
斤,整理者釋文讀爲“近”。注釋說:斤,讀爲“近”。或說讀爲“困”。末幾句意爲:民衆順隨法度,是端正合度,還是差錯失度,都在于在上位的人。在上位的人不失度,(即使)親近的人也不會有差失。
今按:斤讀爲“近”,游離于君民關係這一主題。所以整理者在通譯時要增加“即使”二字。讀爲“困”,也有這方面的問題。其實,“斤”當如字讀,指斤斧。古人用斤時,往往需施繩墨,以使操作準確。故而繩、斤或可并言。《莊子·在宥》:“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釿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决焉。”[5]《鹽鐵論·大論》:“夫治民者,若大匠之斲,斧斤而行之,中繩則止。”《潜夫論·贊學》:“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繭之絲耳。使巧倕加繩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機杼,則皆成宗廟之器,黼黻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莊子·在宥》、《鹽鐵論·大論》是在說治民之事,與簡文立意猶同。簡書中,“斤”喻民衆,與“繩”喻君上正相對應。
[1]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人入也。”《論語·公冶長》:“女,器也。”本篇9號簡:“叔,昔之舊聖哲人之敷政令刑罰,……”“孟子”、“女”、“叔”,似是類似表述。
[2] 吳昌瑩:《經詞衍釋》,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174頁。
[3] 同篇9號簡“事衆若事一人”,二“事”字,整理者即并讀爲“使”。
[4] 劉淇:《助字辨略》,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34頁。
[5] 《釋文》:“釿音斤,本亦作斤。”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4月30日10:31。)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