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年月
- 發布時間:2017-05-11 22:51:29 瀏覽次數:5233
-
(貴州)
(首發)
《越公其事》簡21有下引一段話:
孤用
(委)命
(重)
(臣),𨴯冒兵刃,
(匍)
(匐)
(就)君,余聖(聽)命於門。(122頁)
整理者注釋說:
𨴯,《玉篇》:“門也。”甲骨文有“
”字(《甲骨文合集》二六九二七),待考。冒,頂著。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張空拳,冒白刃。”(125頁)
網上已見多位學者討論此字,或疑為“蒙”字異體、[1]或認為可能是“突”字異體、或疑讀為“逐”、或認為該字从門从豕,以豕為聲,讀作“蹈”。又王寧先生提出了以下的觀點:
整理者注釋首字舉出甲骨文有“
”的字,值得重視,“𨴯”字所從的“豕”很可能就是“豩”的省寫。“豩”字《說文》有伯貧、呼關二切,由其從“門”看,可能“門”為綴加的聲符,則伯貧切當是,在簡文中可能是讀為“奮”。如果必由“門”聲求之,也可能讀為“敯”,《書·康誥》:“敯不畏死”,孔傳:“敯,彊也。自彊为惡而不畏死。”《疏》:“自彊為之而不畏死。”《說文》訓“冒也”,昏冒義,在簡文中不合適。[2]
在紛繁的意見中我們比較傾向於王寧先生對字形的分析。檢《甲骨文合集》,其圖版作:
《合集》(第九冊),3323頁
則
字又作
,根據漢字結構的一般規律,可認為此字從門豩聲。而古文字中一些字的偏旁部首往往單複無別,所以上引王寧先生認為“𨴯”字所從的“豕”很可能就是“豩”的省寫,可從。但是他讀“𨴯”為“奮”、“敯”,則於簡文之文義似有未合。
在這裏,我們試著提出下面這一個臆見:
大家知道,從豩得聲的字,《說文》有豳、燹、𩰟等字。《說文》:“𩰝,𩰝𩰟,鬥連結繽紛相牽也。𩰟,𩰝𩰟也。”[3]而“𩰟”、“紛”並撫文切,古音相同;又鄭司農注《周禮·春官·司几筵》“紛讀為豳”;又西周青銅器
簋有“燹夆馨香”語,“燹夆”,吳鎮烽、裘錫圭兩先生皆讀為“芬芳”;[4]凡此皆可證從豩或燹與從分聲的字讀音相近而通假,所以我們認為簡文之“𨴯冒”可讀為“坌冒”。
案《新書·勸學》有下引語句:
昔者南榮跦醜聖道之忘乎己,故步陟山川,坌(一本或作蚠)冒楚棘,彌道千餘,百舍重繭,而不敢久息。
《淮南子·脩務》有類似的語句作:
昔者南榮疇恥聖道之獨亡於己,身淬霜露,欶蹻趹【步】,跋涉山川,冒蒙荊棘,百舍重跰<趼>,不敢休息。[5]
蔣禮鴻先生指出:
坌冒之坌與逢同,觸犯之義也。……坌、逢聲近義通。[6]
然則簡文之言“𨴯(坌)冒兵刃”與《賈子》之言“坌冒楚棘”,文例相類,用意相近,就是觸犯兵刃、觸犯荊棘之義。[7]
[1] 趙嘉仁《讀清華簡(七)散札(草稿)》,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論壇,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68,2017年4月24日。
[2] 以上觀點分別見於《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跟帖中的第28楼、76樓、105樓和108樓。
[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4頁。
[4] 可參裘錫圭《
簋銘補釋》,收入《裘錫圭文集·3》,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76-180頁。
[5] 此文中“趹”下脫“步”字、“跰”為“趼”之誤字,茲據王念孫說校改。參《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43頁。
[6] 蔣禮鴻《義府續貂》(增訂本),中華書局,1987年,15-16頁。
[7] 案高誘注《淮南子》“冒蒙荊棘”為“觸犯荊棘”(見何寧《淮南子集釋》(下冊),中華書局,2010年,1347頁),甚是。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5月10日21:04。)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