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年月
- 發布時間:2017-07-20 11:20:01 瀏覽次數:5148
-
(台北市立大學)
(首發)
甲渠候官探方T65出土簡牘546枚,伴出紀年簡44枚,可精確考定年代者5 枚,最早為簡65:宣帝五鳳三年(前55年),最晚為和帝永元十三年(前101年)。這批簡牘同時出月土24枚《曆日》簡牘散、殘簡。其中簡EPT65:18、195、235、232、194、234、20、237、233、19等十枚《曆日》簡,形制相同,字距行間、書寫風格近似,簡EPT65:18、195為完簡,長23公分左右,合漢制一尺,書寫六個月同日干支,簡冊由六十枚編製,若有篇題簡則用簡六十一枚,為編冊橫讀式《曆日》簡冊,其年代為始建國天鳳六年。分疏如下:
第1枚EPT65:18
八日 [癸]丑建 [壬]午 [壬]子 辛巳 辛亥 庚辰
第2枚EPT65:195
十桼日 壬戌 辛卯 辛酉 庚寅 庚申 己丑
第3枚EPT65:235
二十八日 癸酉 壬寅 [壬]未〈申〉
以上三枚,羅見今、關守義先生已考定年代為始建國天鳳六年,[1]信可敬從。續貂數語如下:第1枚八日簡右上端殘裂小半側,致前三月八日日干佚失。依平朔曆理,八日簡可校補作:“八日 癸丑建 壬午 壬子 辛巳 辛亥 庚辰”,並推導該年朔序為“丙午 乙亥 乙巳 甲戌 甲辰 癸酉”。第2枚十桼日簡為完簡,記錄前六月十七日干支,亦可推導出相同年朔序。太初以來兩漢曆日出現該年朔序者三見:1.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2. 新莽始建國天鳳六年(19年)、3. 桓帝建和二年(148年)。第1枚曆日建丑,第2枚“七”字作“桼”,表現新莽簡特徵,推定年代為始建國天鳳六年,可信。第3枚二十八日簡下半殘斷,殘存前兩月二十八日干支及第三月地支,第三月地支原釋文作“未”,依平朔曆理,當校改作“申”,且日干支必為“壬申”。由此推導前三月朔序為“丙午 乙亥 乙巳”,與前二枚同。太初以來兩漢曆日出現該年前三月同朔序者四見:1.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2. 新莽始建國天鳳六年(19年)、3.光武帝建武卅一年(55)、4.桓帝建和二年(148年)。二十,西漢時多作“廿”,新莽及其後方作“二十”。居延、肩水地區出土三萬餘枚漢簡,載有“二十”者可二百二十見,明確紀年者約二十見,皆為新莽簡,又有六十八條與居成、甲溝、三十井、亖、桼等具有新莽簡特徵者同現,故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應予排除。光武帝建武卅一年(55年)、桓帝建和二年(148年)遠在考察參照年限之後,亦當排除。第3枚二十八日簡繫年新莽始建國天鳳六年,可信。其完簡當作:二十八日 癸酉 壬寅 壬申 辛丑 辛未 庚子。
第4枚EPT65:232
一日 丙子〈午〉
“午”字原釋文作“子”,非是。細審圖版作:
,當校釋作“午”。簡文顯示曆日簡冊該年正月丙午朔。與前三枚曆日簡相協。其完簡當作:一日 丙午 乙亥 乙巳 甲戌 甲辰 癸酉。
第5枚EPT65:194
[二日] 丁丑〈未〉 丙子
“未”字原釋文作“丑”,非是。細審圖版作:
,當校釋作“未”。日干支丁未上端仍殘存字迹,以編冊横讀式曆簡形制,推定其為日序之“日”字殘迹,殆無疑義。第一月某日丁未,第二月同一日丙子,必大月,第三月同一日干支必為丙午。與上文所推導年該年朔序“一日 丙午 乙亥 乙巳”相協,而為“二日簡”。則簡EPT65:194為《始建國天鳳六年曆日》“二日簡”殘段,其完簡當作:二日 丁未 丙子 丙午 乙亥 乙巳 甲戌。
第6枚EPT65:234
十八日 [癸]亥 [壬]辰
十八日簡殘斷太甚,僅殘存日序及前二月同一日地支。前既據《曆日》簡冊形制、簡文字距行間、書寫風格,推定簡EPT65:234等為《始建國天鳳六年曆日》散簡、殘簡。又可依《曆日表》校補簡文作:十八日 癸亥 壬辰。據平朔曆理,其第三月同日必壬戌,反饋月朔序,與始建國天鳳六年相協。其完簡當作:十八日 癸亥 壬辰 壬戌 辛卯 辛酉 庚寅。此復原工作有倚變過程,各簡既相制約,亦相輔成。
編冊橫讀式《曆日》簡冊,一簡一日,各簡分為十三欄,若該年置閏,則分為十四欄。第一欄書寫日序,字體大于其下同一日各月干支。始建國天鳳六年正月置閏,簡冊形制,十三個月同一日干支分別書寫于兩枚簡上,由簡EPT65:18、EPT65:195可知。一枚書寫日序及同一日正月至五月干支,計七欄;另一枚書寫同一日六月至十二月干支,亦七欄。以下數枚殘簡當為某一日六月至十二月殘簡,以無日序,故不易辨識其為何日,惟賴曆表參照推定。
第 7枚EPT65:20+237
庚申 己丑 己未 戊子 戊午 丁亥 丁巳
第7 枚由簡EPT65:20“庚申 己丑 己未 戊子 戊午 丁亥”及簡EPT65:237“丁巳”綴合。綴合後,簡首上端仍殘斷。雖非完簡,但未傷及簡文。簡文完整保存十八日同一日六月至十二月干支。
第8枚EPT65:19
甲子 癸巳 癸亥 壬辰 壬戌
簡下端保存完整,當為簡末,而簡上端殘斷,佚失兩個月某日干支,。簡文為八月至十二月同一日干支。然原釋文癸巳下具注“建”字,則簡為某日三月至七月干支。所謂“建”字,細審原簡圖版作
,字迹漫漶不清,係二次書寫,字體風格不類,與簡EPT65:18癸丑下
“建”字亦殊。所謂“癸巳注建”,不可信。以壬戌為某日十二月干支,書寫于簡末,則簡EPT65:19為廿三日簡八月至十二月干支。其完簡當作:乙未年屬甲午 甲子 癸巳 癸亥 壬辰 壬戌。
第9枚EPT65:233
辛酉 庚寅 [庚申]
殘簡斷佚太甚,僅存某日兩月干支“辛酉 庚寅”。依平朔曆理,庚寅下,同一日干支必為庚申,圖版作:
,依稀可辨。“辛酉 庚寅 庚申”究為何日,可有多解:十六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以簡冊形制及曆注考察,其中二十日、二十一日最為可信。無其他信息,難以斷定,暫且置諸二十日下。其完簡當作:壬戌 辛卯 辛酉 庚寅 庚申 己丑 己未。
以上十枚曆日散、殘簡考定其年屬為始建國天鳳六年,其中簡EPT65:20、237兩枚殘簡可綴合,為十八日簡第二枚。謹列始建國天鳳六年氣朔表,敬供核覈:
始建國天鳳六年天正入甲子統壬戌章第9年
太初上元積年 14 3249 太歲在卯
積月177 1763 閏餘18 閏年
朔積日5232 1692 小餘44
氣積日5232 1720 小餘2400
出土漢代《曆日》簡牘率多列具曆注,上述《曆日》簡冊散、殘簡僅簡EPT65:18八日簡正月癸丑下具注建除。今據漢簡《曆日》曆注常例及氣朔表,嘗試復原《始建國天鳳六年曆日》簡冊如下:
《始建國天鳳六年曆日》復原表 (粗黑標楷體為原簡文)
一日
|
丙午
|
乙亥
|
乙巳
|
甲戌
|
甲辰建
|
癸酉
|
65.232
|
|
癸卯
|
壬申
|
壬寅
|
辛未
|
辛丑
|
庚午
|
庚子建
|
|
二日
|
丁未
|
丙子
|
丙午
|
乙亥春分
|
乙巳
|
甲戌
|
65.194
|
甲辰
|
癸酉
|
癸卯
|
壬申
|
壬寅
|
辛未
|
辛丑
|
|
三日
|
戊申
|
丁丑
|
丁未
|
丙子
|
丙午
|
乙亥
|
|
乙巳
|
甲戌
|
甲辰
|
癸酉建
|
癸卯
|
壬申
|
壬寅
|
|
四日
|
己酉
|
戊寅
|
戊申
|
丁丑
|
丁未
|
丙子
|
|
丙午建
|
乙亥
|
乙巳
|
甲戌
|
甲辰
|
癸酉
|
癸卯
|
|
五日
|
庚戌
|
己卯
|
己酉
|
戊寅
|
戊申
|
丁丑
|
|
丁未夏至
|
丙子
|
丙午
|
乙亥
|
乙巳
|
甲戌
|
甲辰
|
|
六日
|
辛亥
|
庚辰
|
庚戌
|
己卯建
|
己酉
|
戊寅
|
|
戊申
|
丁丑
|
丁未
|
丙子
|
丙午
|
乙亥建
|
乙巳
|
|
七日
|
壬子
|
辛巳
|
辛亥
|
庚辰
|
庚戌
|
己卯
|
|
己酉
|
戊寅
|
戊申建
|
丁丑
|
丁未
|
丙子
|
丙午
|
|
八日
|
癸丑 建
|
壬午
|
壬子
|
辛巳
|
辛亥
|
庚辰
|
65.18
|
庚戌
|
己卯
|
己酉
|
戊寅秋分
|
戊申
|
丁丑
|
丁未
|
|
九日
|
甲寅
|
癸未
|
癸丑
|
壬午
|
壬子
|
辛巳建
|
|
辛亥
|
庚辰中伏
|
庚戌
|
己卯
|
己酉
|
戊寅
|
戊申
|
|
十日
|
乙卯
|
甲申
|
甲寅建
|
癸未
|
癸丑
|
壬午
|
|
壬子
|
辛巳
|
辛亥
|
庚辰
|
庚戌建
|
己卯
|
己酉冬至
|
|
十一日
|
丙辰
|
乙酉
|
乙卯
|
甲申
|
甲寅
|
癸未
|
|
癸丑
|
壬午
|
壬子
|
辛巳
|
辛亥
|
庚辰
|
庚戌
|
|
十二日
|
丁巳
|
丙戌
|
丙辰
|
乙酉
|
乙卯
|
甲申
|
|
甲寅
|
癸未建
|
癸丑
|
壬午
|
壬子
|
辛巳
|
辛亥
|
|
十三日
|
戊午
|
丁亥
|
丁巳
|
丙戌
|
丙辰建
|
乙酉
|
|
乙卯
|
甲申
|
甲寅
|
癸未
|
癸丑
|
壬午
|
壬子建
|
|
十四日
|
己未
|
戊子
|
戊午
|
丁亥
|
丁巳
|
丙戌
|
|
丙辰
|
乙酉
|
乙卯
|
甲申
|
甲寅
|
癸未
|
癸丑
|
|
十五日
|
庚申
|
己丑
|
己未
|
戊子
|
戊午
|
丁亥
|
|
丁巳
|
丙戌
|
丙辰
|
乙酉建
|
乙卯
|
甲申
|
甲寅
|
|
十六日
|
辛酉
|
庚寅立春
|
庚申
|
己丑
|
己未
|
戊子
|
65.233
|
戊午建
|
丁亥
|
丁巳
|
丙戌
|
丙辰
|
乙酉
|
乙卯
|
|
十七日
|
壬戌
|
辛卯
|
辛酉
|
庚寅
|
庚申
|
己丑
|
65.195
|
己未
|
戊子
|
戊午
|
丁亥
|
丁巳
|
丙戌
|
丙辰
|
|
十八日
|
癸亥
|
壬辰
|
壬戌
|
辛卯建
|
辛酉立夏
|
庚寅
|
65.234
|
庚申
|
己丑
|
己未
|
戊子
|
戊午
|
丁亥建
|
丁巳
|
65.20 +237
|
十九日
|
甲子
|
癸巳
|
癸亥
|
壬辰
|
壬戌
|
辛卯
|
|
辛酉
|
庚寅
|
庚申建
|
己丑
|
己未
|
戊子
|
戊午
|
|
廿日
|
乙丑 建
|
甲午
|
甲子
|
癸巳
|
癸亥
|
壬辰
|
|
壬戌
|
辛卯
|
辛酉
|
庚寅
|
庚申
|
己丑
|
己未
|
65.233
|
廿一日
|
丙寅
|
乙未
|
乙丑
|
甲午
|
甲子
|
癸巳 建
|
|
癸亥
|
壬辰立秋
|
壬戌
|
辛卯
|
辛酉
|
庚寅
|
庚申
|
|
廿二日
|
丁卯
|
丙申
|
丙寅建
|
乙未
|
乙丑
|
甲午
|
|
甲子
|
癸巳
|
癸亥
|
壬辰
|
壬戌建
|
辛卯
|
辛酉
|
|
廿三日
|
戊辰
|
丁酉
|
丁卯
|
丙申
|
丙寅
|
乙未
|
|
乙丑
|
甲午
|
甲子
|
癸巳
|
癸亥
|
壬辰
|
壬戌
|
65.19
|
廿四日
|
己巳
|
戊戌
|
戊辰
|
丁酉
|
丁卯
|
丙申
|
|
丙寅
|
乙未建
|
乙丑
|
甲午
|
甲子立冬
|
癸巳
|
癸亥
|
|
廿五日
|
庚午
|
己亥
|
己巳
|
戊戌
|
戊辰建
|
丁酉
|
|
丁卯
|
丙申
|
丙寅
|
乙未
|
乙丑
|
甲午
|
甲子建
|
|
廿六日
|
辛未
|
庚子
|
庚午
|
己亥
|
己巳
|
戊戌
|
|
戊辰
|
丁酉
|
丁卯
|
丙申
|
丙寅
|
乙未
|
乙丑
|
|
廿七日
|
壬申
|
辛丑
|
辛未
|
庚子
|
庚午
|
己亥
|
|
己巳
|
戊戌
|
戊辰
|
丁酉建
|
丁卯
|
丙申
|
丙寅
|
|
廿八日
|
癸酉
|
壬寅
|
壬申
|
辛丑
|
辛未
|
庚子
|
65.235
|
庚午 初伏
|
己亥
|
己巳
|
戊戌
|
戊辰
|
丁酉
|
丁卯
|
|
廿九日
|
甲戌
|
癸卯
|
癸酉
|
壬寅
|
壬申
|
辛丑
|
|
辛未
|
庚子後伏
|
庚午
|
己亥
|
己巳
|
戊戌
|
戊辰
|
|
卅日
|
|
甲辰
|
|
癸卯建
|
|
壬寅
|
|
|
辛丑
|
|
庚子
|
|
己亥建
|
|
|
附圖 《始建國天鳳六年曆日》綴聯圖
二 十 八 日
|
二 十 三 日
|
二 十 日
|
十 八 日
|
十 七 日
|
八 日
|
二 日
|
一 日
|
始建國天鳳六年曆日
|
|
|
|
|
|
|
|
|
65.235
|
|
|
65.234
|
65.195
|
65.18
|
65.194
|
65.232
|
|
|
|
|
|
|
|
|
|
65.19
|
65.233
|
65.20+237
|
|
|
|
|
[1] 羅見今,關守義:《〈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六年曆譜散簡年代考釋》,《文史》第46 期,第47—56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7月20日05:37。)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