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年月
- 發布時間:2017-09-29 14:48:06 瀏覽次數:5106
-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首發)
201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荊門嚴倉一號楚墓進行發掘,出土一批遣冊。[1]《嚴倉一號楚墓遣冊記載的家具用席》一文公佈了6枚遣冊簡的黑白圖版和釋文,並作了一些解釋。[2]在此,我們想就簡文中的“加豹之純”作一些推測。
“加豹之純”見於簡2和簡3,其辭例分別爲“皆索(素)加
(豹)之純”和“屯索(素)加
(豹)之純”。李天虹老師認爲:“《說文》素部‘素,白緻繒也。’《禮記·雜記下》‘純以素,紃以五采’,孔穎達疏‘素謂生帛’。《詩·鄭風·羔裘》‘羔裘豹飾,孔武有力’,毛傳‘豹飾,緣以豹皮也’。‘索(素)加
(豹)之純’可能是指在素帛的包緣上再施以豹皮的包緣,與以往遣冊所見僅以一種布帛包緣不同。不過,‘加豹’也可能是一種絲織品名稱,以其上織有豹斑樣紋飾而得名。”[3]
目前,“加”有兩種理解方式:
一、“加”讀爲“赮”。“加”,見紐歌部;“叚”,見紐魚部。从“加”得聲之字,往往可與从“叚”的得聲之字相通。[4]《說文》赤部:“赮,赤色也。”[5]所謂“赮豹”,猶典籍中的“赤豹”,指“毛赤而有黑色斑紋的豹”。[6]《詩·大雅·韓奕》:“獻其貔皮,赤豹黃羆。”孔穎達正義:“毛赤而文黑謂之赤豹。”[7]《楚辭·九歌·山鬼》:“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8]《羔裘》中的“豹飾”,典籍中也作“豹犆”。《禮記·玉藻》:“君羔幦虎犆;大夫齊車,鹿幦豹犆;朝車;士齊車鹿幦豹犆。”鄭玄注:“犆,謂緣也。”[9]“幦”,就是“古代車軾上的覆蓋物”。[10]《儀禮·既夕禮》:“主人乘惡車,白狗幦,蒲蔽。”鄭玄注:“幦,覆笭也,以狗皮爲之,取其臑也。”[11]“幦”,可以用作席。《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既哭,以人爲菑,以幦爲席,鞍爲几,以遇禮相見。”何休注:“幦,車覆笭。”[12]由此可見,嚴倉一號墓遣冊簡中的席有豹緣,正可與典籍中的“幦”有“豹犆”相印證。
二、“加”讀爲曾侯乙墓簡中的“
”。“加”,見紐歌部;“巂”,匣紐脂部。匣、見喉牙通轉。歌、脂爲旁韻。“
”,整理者認爲:“5號簡‘
貂與緑魚之箙’、‘
貂與紫魚之箙’語,‘
貂’與‘緑魚’、‘紫魚’對言。‘
’似指某種顏色,與《集韻》‘
’字不同義。‘
紫魚與緑魚’當指‘二懸箙’是用
紫色的魚皮和緑色的魚皮作的。”[13]白於藍先生認爲,“紫魚”之“紫”與“緑魚”之“緑”,均當指底漆。[14]曹菁菁先生認爲:“‘
’的意義相當於‘綴連’之類的意思。‘
A與B’即表示矢箙是兩種皮質綴合而成的;‘A
B’則表示以A皮質爲主,綴連B皮質而成。”[15]可見,學界對於“
”的解釋尚無定說,有“顏色”和“綴連”兩種解釋。我們更傾向於“顏色”說。
以上兩種說法中,“加”讀爲“
”,雖然音理上沒有問題,也能跟曾侯乙墓簡的記載對應起來,遺憾的是,二字並無通假例證。因此,我們暫取讀“赮”之說。
綜上所述,嚴倉一號墓遣冊簡中的“素、加豹之純”,當指席的緣邊是用白繒和赤豹皮一起製作的,并不一定指“在素帛的包緣上再施以豹皮的包緣”。類似的記載還見於其他戰國簡冊,如曾侯乙墓簡中記有“虎貘之攝”、“貍貘之攝”、“豻貘之攝”、“貂貘之攝”,我們認爲,“虎貘”、“貍貘”、“豻貘”、“貂貘”,分別指用“虎”、“豻”、“貂”、“貍”等動物的皮毛與貘皮一起製作物品。只不過,嚴倉一號墓遣冊簡中的“素、加豹之純”,指的是用絲織品和動物皮毛一起製作緣邊,與曾侯乙墓簡中用兩種動物皮毛製作緣邊不同。
[1]李天虹:《嚴倉1號墓墓主、墓葬年代考》,《歷史研究》2014年第1期。
[2]李天虹、宋有志、蔡丹:《嚴倉一號楚墓遣冊記載的家具用席》,《文物》2017年第9期。
[3]李天虹、宋有志、蔡丹:《嚴倉一號楚墓遣冊記載的家具用席》,《文物》2017年第9期。
[4]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0—381頁。
[5]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第213頁。
[6]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第九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第1166頁。
[7]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第頁。
[8]洪興祖撰,白化文、許德楠、李如鸞、方進點校:《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79頁。
[9]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第1475頁。
[10]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第3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第763頁。
[11]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第1162頁。
[12]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第2329頁。
[13]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503頁注18。
[14]白於藍:《曾侯乙墓竹簡中的“鹵”和“櫓”》,《中國文字》新29期,藝文印書館2003年,第204頁。
[15]曹菁菁:《曾侯乙墓遣冊車載兵器研究》,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31—32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9月29日14:20。)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