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年月
- 發布時間:2017-12-27 20:52:17 瀏覽次數:5237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首發)
青島土山屯墓群147號墓出土木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刊出了彭峪、衛松濤二位的釋文,[1]木牘第三欄第1、2兩列:
素紱一
布紱一
其中的“紱”,原分別作
、
,其右邊所從,彭峪、左松濤二位注引陳劍先生說:“下行同。右半‘巿/𣎵’旁變化
似少見,尚待在漢代出土文字資料中覓佳證。不過想想《說文》篆形
之來源,亦頗可定——
形既不合於古文字,亦與一般隸楷形不同,應即據當時之
類形而來。”
今按,在馬王堆三號漢墓遣策中有個“
”字,見於以下簡文中:
緒
一。M3簡373
素
二,今三。M3簡377
麻
一。M3簡378,
“
”分別作
、
、
。我在碩士論文裡曾討論過這個字,引在下面
《古文四聲韻·下平聲·麻韻》“麻”引崔希裕《纂古》作“
”,此字實即“
”字。上博簡《緇衣》簡18“《大雅》云:白圭之
尚可
(磨)”,“
”原字形作“
”,陳佩芬云:“(
)从石、
聲,即《説文》‘磨’字,今本作‘磨’。”[2]《說文·麻部》:“麻,與
同。人所治,在屋下。从广,从
。”《
部》:“
,葩之總名也。
之爲言微也,微纖爲功。象形。”段玉裁於“象形”下注曰:“按此二字當作‘从二
’三字。”《
部》:“
,分枲莖皮也。从屮,八象枲之皮莖也。凡
之屬皆从
。讀若髕。”“
”以及“
”下旁所从“
”與“
”的右旁非常接近。裘錫圭指出三號漢墓遣策文字從字體上看爲“早期隷書”,[3]並認爲隸書是由戰國時代秦國文字的俗體發展而成的;在談到隸書和六國文字的關係時,又說:“我們雖然在原則上不同意隸書有一部分是承襲六國文字的説法,卻並不否定隸書所從出的篆文或篆文俗體以至隸書本身,曾受到東方國家文字某些影響的可能性。”[4]因此,三號漢墓遣策裏有個別文字還存有六國古文的寫法也是有可能的。“
”似可釋寫作“
”。“
”大概可讀作“
”。“
”,滂母真部;“
”,滂母文部。真、文二部關係密切。古書裏多有从文(文部)、民(真部)聲字相通的例子(可參看《古字通假會典》151頁)。《周禮·春官·司几筵》“設莞筵紛純”,鄭玄注:“鄭司農云:‘純讀爲均服之均。’”“純”是文部字,“均”是真部字。《管子·心術》“筋肕而骨強”,《内業》“肕”作“信”。“肕”是文部字,“信”是真部字。因此將“
”讀爲“
”從讀音上說是可以成立的。《說文·巾部》:“
,楚謂大巾曰
。从巾,分聲。”段玉裁注:“《方言》:‘大巾謂之
。’《内則》曰‘左佩紛帨’,鄭云:‘紛帨,拭物之佩巾,今齊人有言紛者。’《釋文》曰:‘紛,或作帉’。按:紛者,叚借字也。
、帉同。”對比馬王堆一號漢墓簡249“緒巾一”、簡250“麻巾一”,將三號漢墓簡文中的“
”讀爲“
”從辭例、文意上講也很合適。[5]
將
、
對比,可知二者的區別主要是右旁中間是否貫通爲一筆的問題。而
右旁在後世的寫法中,中間則連貫爲一豎筆。准此,這兩個字形可能有前後相承的關係。雖然二者辭例用法比較簡單,都可以用“素”一類表質地的詞來作限定語則是相同的。
[1]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199,2017年12月27日。
[2] 原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19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3] 原注:《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談關於古隷的一些問題》,《古代文史研究新探》272—293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4] 原注:《文字學概要》71頁,商務印書館,1998年。
[5] 伊強:《談〈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遣策釋文合注釋中存在的問題》第27-28頁,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指導教師:李家浩。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12月27日17:30。)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