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年月
- 發布時間:2018-12-02 17:38:05 瀏覽次數:5456
-
(安徽大学历史系)
(首發)
上博藏六《莊王既成》“四與五之閒”一直不知所云,清華藏八《邦家處位》“
”很難索解,謹以二篇對讀,試說如下。
(莊)王既成【1背】
(莊)王既成亡(無)
(射),
(以)昏(問)
(沈)尹子桱(莖)曰:“
(吾)既果城(成)亡(無)
(射),
(以)共萅(春)
(秋)之
(嘗),
(以)【1】
(待)四
(鄰)之
(賔)客,
(後)之人幾可(何)保之?”
(沈)尹固
(辭),王固昏(問)之,
(沈)尹子桱(莖)
(答)【2】 曰:四與五之
(閒)虖(乎)。王曰:四與五之
(閒),
(載)之
(傳)車
(以)
(上)虖(乎),殹(繄)四航
(以)【3】逾虖(乎)?
(沈)尹子桱(莖)曰:四航
(以)逾。【4】[1]
共:與“貢”相聯繫,《廣雅·釋詁》:“貢,上也。”《左傳》僖公四年:“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貢”乃上徵於下,“共”乃下納於上,字亦作“供”。天子祭祀,諸侯納貢,然後有“胙之土而命之氏”之分封。
嘗:《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烝嘗禘於廟”,注:“冬祭曰烝,秋祭曰嘗。” 清華藏八《邦家處位》簡6“夫
(嘗)
(貢)亦曰余(餘)”,[2]余,讀爲“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以式灋共祭祀之薪蒸木材,賔客共其芻薪,喪紀共其薪蒸木材,軍旅共其委積薪芻。凡疏材共野委兵器,與其野囿財用”,注:“余當為餘,聲之誤也。餘謂縣都畜聚之物。”
幾何:論者解爲“多長時間”,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3]有必要補充,簡文幾何謂貢賦之餘聚所形成的國家之蓄通之以一定周期(三十年)計算出的總量,除以年度開支量,即得以“年”爲單位的國蓄總量。
四與五之
(閒):《禮記·王制》:“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簡文“四與五之
(閒)”乃九年之半。九年之蓄是理想的,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四至五年之蓄已經相當不錯了。
(載)之
(傳)車
(以)
(上)虖(乎),殹(繄)四航
(以)逾虖(乎):
,讀爲“傳”,《周禮·地官·司關》:“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航,整理者釋為“舿”,董珊、劉洪濤釋“航”。[4]逾,訓“下”。日本學者船越昭生提出,鄂君啓節舟節的“逾”全部指順水而下,[5]對“逾”訓“下”尚未舉作出論證。陳偉云:“在楚禱祠簡中,‘荊王、文王以逾至文君’(葛陵甲三5)、‘五世王父以逾至親父’(曹家崗M1:2)一類表述,在上博楚竹書《莊王既成》中,‘載之專車以上’與“四舿以逾’對舉,也都一再證明‘逾’的這一用法。”[6]
清華藏八《邦家處位》簡6“
(遇)亓(其)毁
(微)亞(惡)乃出,從取
(資)
(焉)。
(上)者亓(其)
(上),下者亓(其)下,
(將)厇(度)以爲齒”,齒,如券之有齒。[7]證以《莊王既成》“
(載)之
(傳)車
(以)
(上)虖(乎),殹(繄)四航
(以)逾虖(乎)”,知本例大意,應對不時之須,貢賦餘聚之物該上用則上傳,該下用(頒賜)則下撥。庫藏委積之出入將依法行事。
《莊王既成》“
四航(以)逾”與“(傳)車
(以)
(上)虖(乎)”相對而言,證以《邦家處位》“下者亓(其)下”,則《莊王既成》“
四航(以)逾”爲頒賜下撥。“下者亓(其)下”一例,再次支持上引陳偉說。
由貢賦餘聚之物形成的國家之“蓄”,其上傳、下撥是有處置比例的,沈尹子莖主張頒賜下撥,是希望國“蓄”的度支經用向下傾斜。是乃以民爲本。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
[3] 沈培《〈上博(六)〉字詞淺釋(七則)》,簡帛网http://www.bsm.org.cn,07/07/20。
[4] 劉洪濤《釋上博竹書〈莊王既成〉的“航”字》(簡帛网http://www.bsm.org.cn,07/07/20)引有相關論著。
[5] 船越昭生:《鄂君啟節につぃて》,《東方學報》第43冊,1972年,第73~74頁。
[6] 陳偉:《<鄂君啓節>——延綿30年的研讀》, 簡帛网http://www.bsm.org.cn,09/08/25。
[7] 《列子·說符》:“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待矣。”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12月1日10:33。)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