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年月
- 發布時間:2020-01-05 23:11:44 瀏覽次數:750
-
(蘭州城市學院簡牘研究所)
(首發)
有關漢代曆法的出土文獻較多,代表性的如銀雀山漢簡《元光元年曆譜》等。張德芳、石明秀主編的《玉門關漢簡》收錄有簡號為DB:238的“地節元年曆譜”[1]。與《元光元年曆譜》比較,“地節元年曆譜”殘存更為完整,另外兩曆譜涉及年代不同,體現了漢代曆法的某階段演變歷程,如《元光元年曆譜》為四節氣,而“地節元年曆譜”為八節氣等,學者已有研究。
饒尚寬認為:“漢承秦製,從漢高祖元年(前206)至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繼續用秦《顓頊曆》,以《四分曆》寅正十月為歲首,九月為歲末,置閏後九月。”“太初元年(前104)改曆後,繼續行用《四分曆》,以寅正為歲首,十二月(丑)為歲末,閏在歲中,並在征和元年(前92)以《鄧平曆》取代《四分曆》,行用至居攝三年(8),建正、歲首、置閏依舊。”[2]從簡號DB:238可以看出建正為寅,歲首為寅正,十二月建丑為歲末,從紅外線圖版第三欄即正月後一欄沒有標示建卯,而在第四欄顯示建卯,可知第二欄為閏月即閏正月。
將圖版第二欄中的四日對應的癸卯向前推三日,可得到正月庚子朔,對照陳垣《二十四史朔閏表》可以查到地節元年(前69)為壬子年,正月庚子朔,[3]時間也在征和元年(前92)之後,居攝三年(8)之前,符合這一時段曆法。其他月份依次可推知,二月已亥朔,三月戊辰朔,四月戊戌朔,五月戊辰朔,六月丁酉朔,七月丁卯朔,八月丙申朔,九月丙寅朔,十月乙未朔,十一月乙丑朔,十二月甲午朔,正月閏月己巳朔。由此可證,簡號DB:238擬題為“地節元年曆譜”無誤。
但筆者根據紅外綫圖版對照釋文,發現该《地節元年曆譜》釋文(表格)存在幾處疏誤:
一、第二欄第十二行,正月十五日對應的干支為甲寅,下面應補一個“建”字。因編繩正好覆蓋,整理者漏釋。
二、第二欄最後一行,正月卅日下衍“己巳”二字,當刪去。據第三欄閏正月四日壬申,可知“己巳”為閏月初一日,非正月卅日干支。正月為29天,為小月。
三、第四欄最後一行,二月卅日下衍“戊辰”二字,當刪去。二月小月,“戊辰”为三月朔日。
四、第七欄最後一行,五月卅日下衍“丁酉”二字,當刪去。五月小月,“丁酉”为六月朔日。
五、第九欄最後一行,七月卅日下衍“丙申”二字,當刪去。七月小月,“丙申”为八月朔日。
六、第十一欄最後一行,九月卅日下衍“乙未”二字,當刪去。九月小月,“乙未”为十月月朔日。
七、第十三欄最後一行,十一月卅日下衍“甲午”二字,當刪去。十一月小月,“甲午”为十二月朔日。
附:“地節元年曆譜”复原(增釋及擬補部分用紅色標出)
卅日
|
廿九日
|
廿八日
|
廿七日
|
廿六日
|
廿五日
|
廿四日
|
廿三日
|
廿二日
|
廿一日
|
廿日
|
十九日
|
十八日
|
十七日
|
十六日
|
十五日
|
十四日
|
十三日
|
十二日
|
十一日
|
十日
|
九日
|
八日
|
七日
|
六日
|
五日
|
四日
|
三日
|
二日
|
一日
|
|
|
戊辰
|
丁卯
|
丙寅建
|
乙丑
|
甲子
|
癸亥
|
壬戌
|
辛酉
|
庚申
|
已未
|
戊午
|
丁巳
|
丙辰
|
乙卯
|
甲寅建
|
癸丑立春
|
壬子
|
辛亥
|
庚戌
|
已酉
|
戊申
|
丁未
|
丙午
|
乙巳
|
甲辰
|
癸卯
|
壬寅
|
辛丑
|
庚子
|
正月小
|
戊戌
|
丁酉
|
丙申
|
乙未
|
甲午
|
癸巳
|
壬辰
|
辛卯
|
庚寅
|
已丑
|
戊子
|
丁亥
|
丙戌
|
乙酉
|
甲申
|
癸未
|
壬午
|
辛巳
|
庚辰
|
已卯
|
戊寅
|
丁丑
|
丙子
|
乙亥
|
甲戌
|
癸酉
|
壬申
|
辛未
|
庚午
|
己巳
|
闰月大
|
|
丁卯建
|
丙寅
|
乙丑
|
甲子
|
癸亥
|
壬戌
|
辛酉
|
庚申
|
已未
|
戊午
|
丁巳
|
丙辰
|
乙卯建
|
甲寅
|
癸丑
|
壬子
|
辛亥
|
庚戌
|
已酉
|
戊申餔時
|
丁未
|
丙午
|
乙巳
|
甲辰
|
癸卯建
|
壬寅
|
辛丑
|
庚子
|
己亥 春分
|
二月小
|
丁酉
|
丙申
|
乙未
|
甲午
|
癸巳
|
壬辰建
|
辛卯
|
庚寅
|
已丑
|
戊子
|
丁亥
|
丙戌
|
乙酉日入時
|
甲申立夏
|
癸未
|
壬午
|
辛巳
|
庚辰建
|
已卯
|
戊寅
|
丁丑
|
丙子
|
乙亥
|
甲戌
|
癸酉
|
壬申
|
辛未
|
庚午
|
己巳
|
戊辰
|
三月大
|
丁卯
|
丙寅
|
乙丑
|
甲子
|
癸亥
|
壬戌
|
辛酉
|
庚申
|
已未
|
戊午
|
丁巳建
|
丙辰
|
乙卯
|
甲寅
|
癸丑
|
壬子
|
辛亥
|
庚戌黃昏
|
已酉
|
戊申
|
丁未
|
丙午
|
乙巳建
|
甲辰
|
癸卯
|
壬寅
|
辛丑
|
庚子
|
己亥
|
戊戌
|
四月大
|
|
丙申
|
乙未
|
甲午建
|
癸巳
|
壬辰
|
辛卯
|
庚寅
|
已丑
|
戊子
|
丁亥
|
丙戌
|
乙酉
|
甲申
|
癸未
|
壬午建
|
辛巳
|
庚辰
|
已卯
|
戊寅
|
丁丑
|
丙子
|
乙亥
|
甲戌
|
癸酉
|
壬申
|
辛未
|
庚午夏至
|
己巳
|
戊辰
|
五月小
|
丙寅
|
乙丑
|
甲子
|
癸亥
|
壬戌
|
辛酉
|
庚申中伏
|
已未建
|
戊午
|
丁巳
|
丙辰立秋
|
乙卯
|
甲寅
|
癸丑
|
壬子
|
辛亥
|
庚戌
|
已酉
|
戊申
|
丁未建
|
丙午
|
乙巳
|
甲辰
|
癸卯
|
壬寅
|
辛丑
|
庚子初伏
|
己亥
|
戊戌
|
丁酉
|
六月大
|
|
乙未
|
甲午
|
癸巳
|
壬辰
|
辛卯
|
庚寅
|
已丑
|
戊子
|
丁亥
|
丙戌
|
乙酉
|
甲申建
|
癸未
|
壬午
|
辛巳
|
庚辰
|
已卯
|
戊寅
|
丁丑
|
丙子
|
乙亥
|
甲戌
|
癸酉
|
壬申建
|
辛未
|
庚午後伏
|
己巳
|
戊辰
|
丁卯
|
七月小
|
乙丑
|
甲子
|
癸亥
|
壬戌
|
辛酉建
|
庚申
|
已未
|
戊午
|
丁巳
|
丙辰
|
乙卯
|
甲寅
|
癸丑
|
壬子
|
辛亥
|
庚戌
|
已酉建
|
戊申
|
丁未
|
丙午
|
乙巳
|
甲辰
|
癸卯
|
壬寅平明時
|
辛丑秋分
|
庚子
|
已亥
|
戊戌
|
丁酉
|
丙申
|
八月大
|
|
甲午
|
癸巳
|
壬辰
|
辛卯
|
庚寅
|
已丑
|
戊子
|
丁亥立冬
|
丙戌建
|
乙酉
|
甲申
|
癸未
|
壬午
|
辛巳
|
庚辰
|
已卯日出時
|
戊寅
|
丁丑
|
丙子
|
乙亥
|
甲戌建
|
癸酉
|
壬申
|
辛未
|
庚午
|
已巳
|
戊辰
|
丁卯
|
丙寅
|
九月小
|
甲子
|
癸亥建
|
壬戌
|
辛酉
|
庚申
|
已未
|
戊午
|
丁巳
|
丙辰
|
乙卯
|
甲寅
|
癸丑
|
壬子
|
辛亥建
|
庚戌
|
已酉
|
戊申
|
丁未
|
丙午
|
乙巳
|
甲辰食時
|
癸卯
|
壬寅
|
辛丑
|
庚子
|
已亥建
|
戊戌
|
丁酉
|
丙申
|
乙未
|
十月大
|
|
癸巳
|
壬辰
|
辛卯
|
庚寅
|
已丑
|
戊子建
|
丁亥
|
丙戌
|
乙酉
|
甲申
|
癸未
|
壬午
|
辛巳隅中
|
庚辰
|
已卯
|
戊寅
|
丁丑
|
丙子建
|
乙亥
|
甲戌
|
癸酉冬至
|
壬申
|
辛未
|
庚午
|
已巳
|
戊辰
|
丁卯
|
丙寅
|
乙丑
|
十一月小
|
癸亥
|
壬戌
|
辛酉
|
庚申
|
已未
|
戊午
立春
|
丁巳
|
丙辰
|
乙卯
|
甲寅
|
癸丑建
|
壬子
|
辛亥
|
庚戌腊
|
已酉
|
戊申
|
丁未
|
丙午日中
|
乙巳
|
甲辰
|
癸卯
|
壬寅
|
辛丑建
|
庚子
|
已亥
|
戊戌
|
丁酉
|
丙申
|
乙未
|
甲午
|
十二月大
|
(在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孫占宇教授的指導與幫助,謹致謝意!)
[1] 張德芳、石明秀主編:《玉門關漢簡》,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第222-223頁。
[2] 饒尚寬編:《春秋戰國秦漢朔閏表(公元前722年~公元220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見前言第1頁。
[3] 陳垣著:《二十四史朔閏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8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0年1月4日20:00。)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